摘 要:文章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列舉了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存在的誤區(qū),并進行了澄清和糾正。描述了作者在講授批判性思維的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思考,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誤區(qū);大學生;課程
關于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論述可以遠溯至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而對批判性思維的系統(tǒng)研究和全面應用才走過了百余年(可以從杜威1909年《我們如何思維》算起)。如今,批判性思維已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理性力量,被應用于所有學科思維、各級各類教育和公民生活。
批判性(critical)源自希臘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別力、洞察力、判斷力,引申義有敏銳、精明的意思。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很難有一個公理性的界定。美國哲學協(xié)會1988年開始邀請46位不同領域的專家,歷時3年,經過6輪磋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認知技能包括解釋、分析、評價、闡明、推論和自我調節(jié)六種形式,以及考慮并解釋判斷所依賴的概念、標準、證據(jù)、背景和方法”。
《2012 中國SAT年度分析報告》指出,參加SAT考試(美國高考)的中國考生只有不到7%達到及格線,有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國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筆者是高等職業(yè)院校市場營銷專業(yè)教師,從2014年開始嘗試批判性思維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也有很多困惑。
2014-2015年,筆者主要是通過開設批判性思維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首先從邏輯、數(shù)學、經濟、法律等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訓練,然后學習常見的推理謬誤,考察因果論證,最后討論價值觀沖突,共8-12課時。學生對批判性思維很感興趣,教學效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在后面的專業(yè)課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應用能力還是很差。威靈漢姆認為,批判性思維與專業(yè)知識密不可分,脫離具體的學術領域來教授批判性思維是毫無意義的。這種觀點可能是不成熟的,但受其啟發(fā),從2016年開始,筆者開始嘗試將批判性思維的學習和訓練與專業(yè)課教學進行結合。
在講授《消費心理學》這門課程時,筆者結合課程內容,引入了“心理學論據(jù)的歸納推理與分析”“記憶與批判性思維”“情緒會阻礙批判性思維嗎”“批判性思維與決策”等內容,引導學生“對偽心理學說不”,“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在講授《市場調查與預測》時,全面分析各種平均數(shù)、方差、分布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識別各種數(shù)據(jù)陷阱,認識小樣本偏差、幸存者偏差,利用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來驗證因果關系,不斷提升數(shù)據(jù)素養(yǎng)。
在講授《市場營銷》等課程時,引導學生用質疑思辨的態(tài)度進行案例分析,注重對價值觀沖突(商業(yè)倫理)的分析討論。例如,很多教科書都引用的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案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事實上,馬云就曾把講這個案例的培訓師辭退了)。關于把牙膏口徑擴大1毫米以提高銷量的案例,很顯然其實質就是牙膏廠賺了消費者浪費的錢。牛肉面館的服務員問顧客“加不加雞蛋”和“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這個銷售話術問題也完全可以再討論(筆者認為后一種問法可能多賣了雞蛋,但涉嫌違背商業(yè)倫理)。
筆者認為利用小組討論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教學是比較好的方式?!爸袊慰驮馊鸬渚齑直Υ笔录l(fā)生后,學生在課上問我的態(tài)度。于是我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通過組內討論和組間辯論,學生認識到平衡報道原則的重要性,進而總結了評估理由(證據(jù))的標準。在辯論過程中,我們嘗試采用了結構化的林肯-道格拉斯辯論形式,教師充當主持人,嚴格把握規(guī)則(比如,不準進行人身攻擊,不準質疑動機等),嚴格控制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講授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和家長甚至老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如將批判性思維誤讀為“大批判”“大批斗”,將批判性思維理解為西方獨有的產物,將批判性思維偏執(zhí)為否定或解構,將批判性思維錯置為非形式邏輯,將批判性思維片面解讀為批駁他人等等,非常有必要進行澄清和糾正。事實上,“批判”是一種有根據(jù)的合理性的批判,并非不講證據(jù)、事實和理由,無端的指責和批判;各民族文化中,或遲或早、多多少少都會出現(xiàn)批判性思維的元素,如我國著名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就集中表達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意旨;“批判性”雖然包括發(fā)現(xiàn)錯誤,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它同樣有關注優(yōu)點和長處等肯定性含義,批判性思維因構建替代性選擇而越來越被認為是建構性的(即使質疑與反駁也具有下面的建設性意義);批判性思維涉獵的領域要遠遠大于邏輯(非形式邏輯),它基于邏輯又超越于邏輯(比如,批判性思維包含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批判性思維既是批判他人也是自我校正,要求我們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
批判性思維對于改善思維品質,提升生活質量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紤]到中國大學生普遍沒有接受過邏輯訓練,大多數(shù)傾向于服從而不是質疑,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顯得更加必要緊迫,意義深遠。建議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應當盡快成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筆者很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保羅,[美]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喬苒、徐笑春譯,新星出版社,2006
[2]武宏志.批判性思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于輝.案件事實論證.法律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荊象源,男,漢族,1972年出生,山東淄博人,管理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市場調查、消費心理學、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