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25-01
聽過多次《啟蒙運動》一課的公開課,筆者發(fā)現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直接點出"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這一論點后,隨后便講述其"否定一切外在權威、理性是判斷一切的惟一標準"等表現。而筆者根據網絡下載的多個課件,大致也可推斷上述情景并非鮮見。
上述做法,并未清晰地把握"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這一重要論斷的基本含義。
事實上,解決上述問題的線索并不難找。比如,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Ⅲ"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一課,在楷體字部分就提供了"理性"的一種定義:
一般是指看待社會與自然現象的一種科學態(tài)度,這就是實事求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謙虛務實;也指認識事物所應堅持的邏輯思維方法。
根據上述定義,"理性"應包含兩層含義,即一為"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等科學態(tài)度,二為"認識事物所應堅持的邏輯思維方法"。由此,相當一批同仁在講授"理性是核心"時,顯然至少忽視了理性所具有的"邏輯思維方法"這一層含義。
一旦忽視了"邏輯思維方法"這一層含義,我們也就容易在評價啟蒙運動或啟蒙思想時,忽略了其在牛頓的巨大影響下,傾向于借助自然科學方法形成思想體系并用以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弊端。而這一弊端,早在2010年,江蘇高+考歷史卷第24題已有考察。原題材料及第二問如下:
材料一 這種氛圍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十八世紀占支配地位的觀念:科學方法是研究社會活動和自然現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屬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認識,因此啟蒙思想家認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這已成為一種共識。
——[美]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盧梭說的,他是"憑假設和條件的推理"來構成他的學說的。其實,所有啟蒙思想家無不如此。但在爭取人的權利和尊嚴的問題上,對廣大人民來說,首先是在爭取生存的問題上,這種學說和原則卻具有一種完全新穎的、扣人心弦的含義,起到了使人們?yōu)橹畩^斗的作用。18世紀還不可能出現經濟和社會關系的動態(tài)的觀點。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思考,還只能停留在社會關系的靜態(tài)的幻象上面。
——王養(yǎng)沖《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
(2)據材料二,指出"靜態(tài)的幻象"的啟蒙學說有哪些局限性?說明19世紀初西方文學對啟蒙思想家"理性王國"的反應。(3分)
第一小問答案如下:僅憑假設與推理來構想學說;看不到經濟與社會的辯證聯(lián)系。
簡言之,王養(yǎng)沖先生所言"只能停留在社會關系的靜態(tài)的幻象上面",即指啟蒙思想忽視了政治、經濟等社會現實因素的制約作用,而傾向于甚至迷醉于在頭腦中構想社會契約論等人類社會的基本"公理"或"定律"--類似牛頓力學三定律--并以此為基點,試圖建構一個邏輯自洽、具備牛頓力學特質的社會理論。這種形成理論的路徑,顯然有悖于唯物史觀,而很可能是停留在"想當然"的層次上,如若付諸實踐,其脫離現實的理想化理論,便可能釀成雅各賓派恐怖統(tǒng)治等惡果。這一點,2011年海南高考歷史第28題、2013年海南高考歷史第32題等高考真題或模擬試題,多以盧梭為切入點,指出了其理論因其模糊性、抽象性等因素而易于導致"多數人的暴政"等問題。
綜上所述,所謂"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其至少應具備兩層含義:
其一,即前述岳麓版教材所說的"獨立思考"等科學的態(tài)度,其具體表現為啟蒙思想家針對當時流行的君主專制、封建等級制、君權神授等制度或觀念,"獨立"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等理念。
其二,即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憑假設和條件的推理"去認識"具有社會屬性的世界",其不足,即如前述王養(yǎng)沖先生引文。
如果認識到"理性是啟蒙運動核心"的上述兩層含義,那么,在解答2016年全國文綜Ⅰ卷第41題即"制度構想與實踐"題時,因引文出自盧梭《社會契約論》,我們就容易想到需要界定"制度構想"是否如王養(yǎng)沖先生所言乃"經濟和社會關系的動態(tài)的觀點",否則,其"實踐"的后果便是可疑的。這樣,解答該題就可跳出單純的"支持"或"否定"的二元立場。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類似啟蒙思想這種"試圖借助科學方法解釋社會問題"的做法,其實質就是"科學主義",主要表現便是江蘇題中勒納所言認為"科學方法是研究社會活動和自然現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而2015年全國文綜Ⅰ卷第41題,試圖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解決生產力發(fā)展這樣的宏大問題,其實就存在科學主義的嫌疑,故在解答的最后,不妨以此作為結論,以成"誅心"之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