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duì)《西門豹治鄴》(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進(jìn)行考訂,指出“疾苦”當(dāng)釋為“憎惡、厭恨”,而非“痛苦”;“告語之”的“之”應(yīng)為“我”之意;“漂沒,溺”應(yīng)為三字同義連文;等等。
關(guān)鍵詞:《西門豹治鄴》 疾苦 告語之 漂沒 溺 注釋 考訂
郭錫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文選部分《西門豹治鄴》一篇,選自《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續(xù)補(bǔ)部分。該篇的部分注釋似乎不太確切,故略陳愚見,以就教于方家。
一、疾苦
豹往到鄴,會(huì)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教材注:民所疾苦,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按:《漢語大詞典》第八卷:“疾苦,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彼e正有此例?!凹部唷庇小袄Э唷绷x,是名詞,如漢荀悅《漢紀(jì)·宣帝紀(jì)一》:“蕩滌煩文,除民疾苦?!钡颂庒尀椤袄Э唷?,則“所”字無釋?!八弊钟糜趧?dòng)詞或動(dòng)詞性短語前,和動(dòng)詞或動(dòng)詞性短語結(jié)合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整個(gè)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這種用法在古今漢語中都比較常見?!八弊趾蟊仨毷羌拔飫?dòng)詞,此處也不例外。教材把“民所疾苦”釋為“老百姓痛苦的事情”,雖然認(rèn)為整個(gè)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是對(duì)的,但釋義迂曲,亦非確詁。
“疾苦”當(dāng)作“憎惡、厭恨”解,為古書常見義。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tǒng),而下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薄尔}鐵論?水旱》:“發(fā)征無限,更繇以均劇,故百姓疾苦之。”《漢書?蕭望之傳》:“又諸盜及殺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贖?!薄稘h書·嚴(yán)硃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夫不上觀虞、夏、殷、周之統(tǒng),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薄稘h書·王莽傳》?:“從四歲以來,羌人無所疾苦,故思樂內(nèi)屬?!苯源死?。
從上下文看,下文“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迸c“民所疾苦”相應(yīng),“苦”亦為“痛恨”之義。
《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作:“豹到鄴,會(huì)長老,問民之所疾苦。”“所疾苦”為“所”字結(jié)構(gòu)明矣。
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
教材注:漂沒,漂走沉沒,指河水泛濫造成的災(zāi)害。溺:淹死。
按:疑“漂”、“沒”與“溺”為同義連用,中間不宜斷開。
上古典籍時(shí)有三字同義連文現(xiàn)象,《史記》也不例外。如:《司馬相如列傳》:“蔑蒙踴躍騰而狂趡?!薄镀浇蚝钪鞲噶袀鳌罚骸敖裉煜洛懠醉苿Γ瑯蚣巯?,轉(zhuǎn)輸運(yùn)糧,未見休時(shí),此天下之所共憂也。”《李將軍列傳》:“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薄端抉R相如列傳》:“昔者管仲相劉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擬于君故也?!薄蛾惿媸兰摇罚骸敖宓芰钗銛?,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三王世家》:“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以上幾例中的“踴躍騰”、“轉(zhuǎn)輸運(yùn)”、“屯舍止”、“奢泰侈”、“藉弟令”、“纖介小”皆同義連文。
下文“狀河伯留客之久 ,若皆罷去歸矣?!薄傲T去歸”亦三字同義連文例。
古書“漂沒”、“漂溺”、“沒溺”連用的例子多見。
漂沒:《后漢書·董卓列傳》:“明年夏,大雨晝夜二十余日,漂沒人庶,又風(fēng)如冬時(shí)?!薄度龂尽の簳ば僚罡犯咛寐鳌罚骸疤熳饕辏街菟?,漂沒民物?!?/p>
沒溺:《說苑·雜言》:“不觀于高岸,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fēng)波之患?!?/p>
漂溺:《韓愈集?卷二十七·碑志》“四年五月,許州大水,壞廬舍,漂溺居人。”《玉泉子》:“漢水泛濫,漂溺萬戶。”《酉陽雜俎卷三·貝編》:“連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p>
細(xì)味以上幾例,“漂”義為“沖走”,“沒”、“溺”為“淹沒”,意義相近,皆為同義連文,“漂沒溺”亦當(dāng)如此。
從后世文獻(xiàn)引用來看,《職官分紀(jì)》、《古史》、《錦秀萬花谷》并引作:“水來漂溺其人民”?!短接[·方術(shù)部》引作:“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溺民人。”“漂沒溺”義同“漂溺”,亦可證“漂沒溺”為三字同義連文,“漂沒”與“溺”不當(dāng)斷開。
二、告語之
至為河伯娶婦時(shí),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
教材注:之:指“送女河上”的事。
按:教材注誤,“之”當(dāng)訓(xùn)“我”。
“之”用作說話人自稱,古籍時(shí)見,如:《左傳·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免之”即“赦免我”。又《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存之”即“慰問我”?!妒酚洝ぜ赤嵙袀鳌罚骸镑鰹樯掀唬骸甲砸詾樘顪羡郑粡?fù)見陛下,不意陛下復(fù)收用之。”“收用之”即“收用我”。柳宗元《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生之”即“使我生”。
又古書通例,“告語”的賓語皆為“告訴”的對(duì)象。如:《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至冬當(dāng)出死,豫為調(diào)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之”指兩罪犯。《論衡》:“人親附之,則人告語之矣?!薄爸敝缚鬃??!妒酚洝罚骸坝谑俏渫跏谷撼几嬲Z商百姓曰:‘上天降休!”
若要引出“告訴”的內(nèi)容,多通過介詞“以”。如:《史記·張儀列傳》:“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yuǎn)不得復(fù)過,請謁事情?!彼抉R貞索隱:“謂欲以秦之緩急告語之也?!薄短浇?jīng)》:“請問皇天上洞極之師,師幸哀愚生不肖,乃告語以天上之事,誠非小生所敢望也。”
《說郛》、《辨惑編》并引作:“至?xí)r幸來告吾?!薄堵毠俜旨o(jì)》、《錦繡萬花谷》皆引作:“至期幸來告吾?!鼻逅巫谠墩?jīng)》引作:“及此時(shí),幸來告我,亦欲往送?!币嗥渥C。
三、之
往會(huì)之河上
教材注:之:長老。endprint
按:細(xì)繹文理,“之”訓(xùn)“長老”非是。到為河伯娶婦的時(shí)候,長老告訴西門豹,西門豹如果與長老一同前往,則談不上“往會(huì)長老河上”;如果不與長老一同前往,目的自然不是“會(huì)長老”,而是到漳河岸上集合參加“為河伯娶婦”的儀式。下文“三老、官屬、豪長者、里父老皆會(huì)”,大家到河岸上不是要會(huì)見長老顯而易見。
《爾雅·釋詁上》:“會(huì),合也?!薄稄V雅·釋詁三》:“會(huì),聚也。”“會(huì)”是集合的意思?!爸豹q“于”,是介詞,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裴學(xué)?!豆艜撟旨尅凡⒂性斀猓澆毁樖?。
《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作:“至其時(shí)豹往河上?!泵鞫f《七國考》作:“西門豹亦往會(huì)河上?!薄墩f郛》作:“及告,豹往會(huì)河上?!苯圆谎浴皶?huì)長老”,且省略“之(于)”(介詞省略,古書常見),是其明證。
四、患苦我
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
教材注:患苦我:以我為禍患痛苦,即因我而受害受苦?;伎啵阂鈩?dòng)用法。
按:“患苦”為意動(dòng)用法,“患苦我”即“以我為禍患痛苦”,從詞義引申的角度解釋詞義,似不誤?!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引作:“引河灌田,人以為病?!笨勺C。惟解為“即因我而受害受苦”,迂曲難通,難以體現(xiàn)父老子弟對(duì)西門豹發(fā)起的引水灌田工程的主觀態(tài)度?!盎伎唷睉?yīng)訓(xùn)為“痛恨”。
“患”、“苦”皆有“痛恨”義。
《廣雅·釋詁四》、《廣韻·諫韻》并言:“患,苦也?!薄讹L(fēng)俗通·窮通》:“亭長妻患之?!毙Wⅲ骸皾h書韓信傳作苦?!笔恰盎肌迸c“苦”義同?!冻o補(bǔ)注》:“苦眾人之皆然兮,乘回風(fēng)而遠(yuǎn)游。言己患苦眾人皆行茍且,故乘風(fēng)而遠(yuǎn)去也。”“苦”即“患苦”,“患苦”二字同義連用?!妒酚洝ね馄菔兰摇罚骸懊懗勺又衮滍?,陵折吏民,皆患苦之。”《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竊見丞相商作威作福,從外制中,取必于上,性殘賊不仁,遣票輕吏微求人罪,欲以立威,天下患苦之?!睍x袁宏《后漢紀(jì)?光武帝紀(jì)二》:“百姓患苦王莽,復(fù)思劉氏,聞漢兵起,莫不歡喜。”以上幾例“患苦”皆作“痛恨”解。
五、民人以給足富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教材注:民人以給足富:老百姓因食用豐富充足而生活富裕起來。給:豐足。與“足”構(gòu)成聯(lián)合詞組,作介詞“以”的賓語。
按:郭注謂“給足”為“以”的賓語,不確?!耙浴钡馁e語當(dāng)為“之”,指代“水利”,承前而省。介詞“以”后省略賓語“之”的例子古籍常見,不煩贅述。“給”、“足”、“富”為同義連文。
“給”、“足”、“富”都有“富足”義?!墩f文·糸部》:“給,相足也?!薄稘h書·郊祀志》:“人皆以為不治產(chǎn)業(yè)而饒給?!鳖亷煿抛ⅲ骸敖o,足也。”《論語·先進(jìn)》:“足,富足也?!薄洞蟠鞫Y記·千乘》:“下無用,則國家富。”王聘珍解詁:“富,足也?!薄墩撜Z·子路》:“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邢昺疏:“富之者,孔子言當(dāng)施舍薄斂,使之衣食足也。”
“富”、“足”、“給”意義相同,古人行文多有兩字連文者:
《史記·田叔列傳》:“將軍取舍人中富給者,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人亦老矣,其家給富?!庇帧拔壹医o富,心愛公,欲盡以我禁方書悉教公?!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叭皇歉唤o之資也,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鹽鐵論》:“異時(shí),縣官修輕賦,公用饒,人富給?!庇帧肮财涞兀邮鞘酪?,非有災(zāi)害疾疫,獨(dú)以貧窮,非惰則奢也;無奇業(yè)旁入,而猶以富給,非儉則力也。”又“聞往者未伐胡、越之時(shí),繇賦省而民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牛馬成群?!薄盾髯印ぷh兵篇》:“韓之上地,方數(shù)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p>
亦有相對(duì)為文者:《漢書·王莽傳中》:“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庇帧端抉R遷傳》:“則人給家足之道也?!?/p>
《史記·河渠書》記西門豹引水事作:“西門豹治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nèi)?!贝颂帯案弧彪m用作使動(dòng),卻很明顯,老百姓富裕的原因是水利工程而非“食用豐富充足”,“給足富”就是“富”的意思。
從后世典籍引用來看,《山西通志》作:“今皆得水利,民人給足?!薄堆辔弘s記》作:“其后民果得其利,家以富足。”《古史》作:“后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被蜓浴敖o足”,或言“富足”,亦可證“給”、“足”、“富”三字為同義連文。
參考文獻(xiàn):
[1]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huì)等.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陶宗儀.說郛[M].北京:中國書店,1986.
(作者簡介:申百臣,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山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訓(xùn)詁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