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燕玲+王婷
內(nèi)容摘要:日本人的曖昧性有著悠久的歷史,曖昧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在語言表達中尤為突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很獨特的語言表現(xiàn)方式,是日語語言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日本人的曖昧常常讓與其交往的外國人不得要領甚至屢屢失敗。曖昧既是客觀環(huán)境造就的天生習性,也是日本人在長久的生存過程中磨練出來的一種圓滑的處事之道。曖昧性的表達是日本特殊文化條件下的產(chǎn)物,也是日本固有的民族性的延伸和發(fā)展。日本的曖昧性也反映了日本人傳統(tǒng)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日本所處的島國地理環(huán)境、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外來文化影響的綜合產(chǎn)物,在這種語言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日本在與世界各國的外交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曖昧性 形成原因 影響
日本的曖昧程度,也有看人下菜碟的說法。日本人會盡量不旗色鮮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就不會增加自己邀請別人的風險,關系也就不會太接近了。但為了生存下去,無論怎樣也要做一下溝通的表面功夫。實際上,也只是為了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為保持彼此間的和諧關系,有意避開直截了當、強加于人、斷定性的說法,而采用故意省略、暗示、委婉等形式表達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想到日本的曖昧性的壞處,不好的地方,無奈只有理解愛好含糊以及婉轉(zhuǎn)的日本人根本的習性了。為了更好的了解日本人語言的曖昧性,讓我們一邊追溯日本曖昧性的歷史,一邊對日本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加深對日本文化的認識,為我們今后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摩擦。
一、日本曖昧性的形成
1.地理原因
正如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李兆忠在《曖昧的日本人》中所說:“東瀛島國本身就是一個曖昧的存在,包圍在遼闊的海洋中,它介于封閉與開放,狹窄與遼闊之間;位于極東,使它在東亞冊封體系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與大中華帝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國際地位介于宗主國與藩國之間?!?/p>
日本的自然環(huán)境是日本人形成曖昧性格的重要條件。正如世界地圖所示,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下。在島國環(huán)境下,因為交通的不便,和外界交流比較困難,受外界的影響也比較小。保持了日本民族的單一性,語言的單一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的日本人人際關系單純,人們的思想,生活習慣以及風俗人情大致相同。因此,人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比較熟悉,養(yǎng)成了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日本人在說話時,通常只表達淺層意思,深層意思需要由談話對方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自己去猜測。不過由于日本人已經(jīng)習慣于這種表達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會猜錯。所以,很多事情彼此不說也心照不宣。
在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的影響下,日本的臺風,火山,海嘯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之資源匱乏,這一方面筑就了日本人的悲觀意識,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順從、忍耐的國民性格。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使日本人深知,一旦與人發(fā)生沖突將無處可遁,下場悲慘。因此,曖昧更多的是日本人回避矛盾、明哲保身的一種圓滑的處世之道。
2.文化及歷史原因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很久以前開始,兩國之間就在文化,經(jīng)濟等諸多領域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的文化給日本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以和為貴”、“禮儀謙讓”的思想作為日本人的處世原則,深深地滲透到了日本人的心中,因此,日本人非常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而且,日本人在公開場合下不善于發(fā)表個人見解。在儒家思想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響下,日本人絕對不會把個人意志強加給他人。即使是發(fā)表個人見解,也不傷害對方感情,盡量避免產(chǎn)生摩擦,他們喜歡通過一種微妙的,知覺的相互理解過程使得人與人處于和諧之下。在這樣的習慣下,日本人形成了曖昧的性格。
另外,在集團主義的影響下,日本人形成了強烈的從眾心理。他們追求集團中的我,在集團中尋找自我“存在感”,如果離開了集團,他們就會有危機感。而且,日本人從小就受到集團主義的教育。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司,日本人的活動主要是集團活動。日本人唯恐被孤立于集團之外,在人際交往中不追求個性,只求朦朧與曖昧,處事小心謹慎,凡事留有回旋余地。做事盡量與他人一致,如果過分強調(diào)個人意見的話,有可能會被團體排除在外。所以,日本人不怎么發(fā)表個人意見,即使是在不得不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情況下,也總是在自己的意見后加上“我認為…”。在糾正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時,也總是在句末加上“…做比較好”,這種說法保全了對方的面子,但是過于曖昧的話,就有可能引起誤解。日語就是這樣通過句尾的虛化,不確定的表達,盡量避免自己的武斷判定,避免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對方而造成氣氛的生硬緊張,始終以一種向?qū)Ψ讲粩嗟拇_認意思,在雙方的妥協(xié)中達到一種默契,而這種傳達,就是始終靠曖昧性的語言,營造出這種朦朧的語氣氛圍,構成了日語獨特的表達方法。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對日本國民性格的經(jīng)典闡述是:“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zhì)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菊,高雅,柔和,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好斗,殘忍,象征著武家文化。”這二者的矛盾與統(tǒng)一顯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國民性的雙重性格,而曖昧正是這一矛盾性格的突出體現(xiàn)。加藤周一提出了著名的“日本文化雜種論”,古代日本貪婪吸收東方文明,近代隨著東方垂暮,毅然“脫亞入歐”,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日本社會沖撞,同時又不可思議的融合著。日本人在文化吸收上的拿來主義精神,形成了多元的、雜交、矛盾的日本文化特征也滋生了日本人在價值取向、審美意識上的曖昧性。
二、曖昧性對日本的影響
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如果切斷了和外界的交流,就不可能得到進步。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和日本的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際性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特別是二戰(zhàn)后,日本的經(jīng)濟高速的發(fā)展。隨之,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大的提高,和日本人交往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但是,因為日本人很曖昧,外國人覺得很難與日本人交流。endprint
在人際關系中,曖昧地使用“是”和“不”是日本人的特性。同樣,在國際關系中,曖昧地使用“是”和“不”也是日本人的特征,并產(chǎn)生過嚴重的后果。以下所述,就是例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束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美英中三國發(fā)表了以“如果日本不投降,就給予毀滅性打擊”為核心內(nèi)容的《美英中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收到這個公告后,日本外務省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由首相鈴木貫太郎特意用源于英語的外來語(no comment,不予評論)向記者宣布,并在報紙上發(fā)表《波茨坦公告》。七月二十七日,外務大臣重光葵向內(nèi)閣會議遞交了這一提案并獲得通過。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美英中方面了解,日本需要一定的時間予以考慮。但是,在預定由首相舉行記者招待會的二十八日上午,軍部對這一表述持強烈反對態(tài)度,主張拒絕接受公告。經(jīng)過爭議,雙方達成了妥協(xié),決定采用含義模糊的語句,語氣強硬的傳統(tǒng)日語表達“默殺”(不予理會)。于是,在當天下午的記者招待會上,鈴木貫太郎便宣稱,對公告“默殺”?!澳瑲ⅰ币辉~被譯成了英語“ignoye”(不理會)。這本來并非誤議,但美英等方面認為,公告被置之不理,因此極為震怒。雖然日本駐瑞士公使加藤俊一和駐蘇聯(lián)大使佐藤在仔細分析了公告的內(nèi)容后認為可以接受,并向外務省發(fā)了急電,但為時已晚。最后,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廷頓在他備受注目的論文《文明的沖突》中也指出:“(日美間)文化的不同使經(jīng)濟的對立進一步惡化。對方均宣稱,這是對方的種族歧視主義造成的。但至少美國方面認為,反感并不是種族原因造成的,而是文化原因造成的。兩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態(tài)度、行為方式如此不同,確實甚為少見?!?/p>
與日本人談話,就像是霧里看花,難得要領。因此,在國際經(jīng)貿(mào)往來及外交舞臺,日本人的曖昧性越來越多地讓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就里,批判聲不絕于耳。然而,大部分日本人卻仍固執(zhí)地認為曖昧是“以和為貴”的表現(xiàn),是一種高超的處事哲學,亦是一種美的體現(xiàn)。這種觀點不論正確與否,但無疑仍然是其社會的主流認識。日本社會很少滋生“另類分子”,盡管偶爾也會有之一的聲音,但人們?nèi)匀活B固地傳承著齊獨特的曖昧性,不論在語言上還是行動上都拒絕明朗化。
作為個人的處世之道,曖昧也好,明了也罷,純屬個人自由,無可厚非。但是,遺憾的是,某些日本人在本應該態(tài)度鮮明的時刻,卻將曖昧作為手段避實就虛,回避問題的實質(zhì)。某些日本政要在曾經(jīng)的侵略戰(zhàn)爭問題上含糊其辭,用曖昧的語言來粉飾曾經(jīng)的侵略罪行。如田中角榮曾將日本侵華說成是給中國“造成困擾”;在日本的教科書上,更是對過去的侵華歷史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日本政府關于臺灣問題歷來曖昧騎墻;幾任首相關于參拜靖國神社的曖昧表態(tài)事實證明只是個“障眼法”,等等。
三、結語
在多數(shù)人看來,曖昧只是一種表象,其真實意圖洞若觀火。這種無視他國人民感情的言行是對國際關系的極大不負責任,僅用曖昧的國民性來解釋是無法蒙混過關的,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須擦亮眼睛,對“曖昧”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揣摩,既要尊重對方的國民文化特征,不能一概持否定態(tài)度,也不能對有損民族利益的“曖昧”聽之任之,而必須加以反擊,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金城出版社,2005年9月。
[2]【美】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華文出版社,2005年2月。
[3]王秀文,日本語言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4]左莉娜,論日語表達的曖昧性,運城學院學報,2009年10月
[5]蔡忠良,淺談日語的曖昧表達及其形成的原因,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3月
[6]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M】,新華出版社,2013年1月
[7]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公告,中央社訊,1945年7月26日
(作者單位:九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