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買曉琴課題組采用腦電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方法,探究了社會價值取向影響自我一他人結果評價加工過程的神經(jīng)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社會認知神經(jīng)科學領域的重要國際期刊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社會價值取向是指在相互依存情境下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分配結果的一種穩(wěn)定的社會偏好,用來描述個體對他人利益關注程度的個體差異。通常根據(jù)社會價值取向可以把人分為兩類:親自我型個體和親社會型個體。前者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同時不關注他人的利益;后者追求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并關注他人的利益。該研究采用簡單賭博的任務來探究不同社會價值取向的個體在加工自我一他人結果時不同加工時段的神經(jīng)反應變化,在該任務中個體需要同時為自己和他人做出決策并將得到雙方的結果反饋。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結果加工的早期階段,親自我個體無論在得利或失利的條件下,僅對自己的結果進行加工,而不加工他人的結果;與之相反,親社會個體無論自己得失,都會對他人的結果進行加工。這表明在該階段,親自我個體僅希望自己獲益,而親社會個體希望雙方都獲益,因而反映了不同社會價值取向的個體對于自我一他人分配結果具有不同的原始動機和結果預期。
在結果加工的中期階段,親自我個體依然只對自己的結果進行加工而不去加工他人的得失;而親社會個體在自己得利時會加工他人的結果,在自己失利時會回避加工他人的結果。這表明該加工階段與個體的情緒與注意分配有關,親自我者只有自己的利益得失會引起其情緒的變化而將注意資源更多地分配到自我結果而非他人結果;但對親社會者來說,在自己得利時,他人的利益得失會引起其情緒及注意分配的變化,而在自己失利時,個體將不去關注他人的得失,該現(xiàn)象被稱為“積極偏向”,即個體在自己的利益處于劣勢時將回避關注他人的利益,避免引起比較,從而有利于維持其良好的自尊水平。相比于親自我個體,親社會個體出現(xiàn)積極偏向的原因可能由于后者在結果評價過程中會更多地關注他人結果,易受到他人結果的影響,因而該偏向是對其自尊水平和自我概念的一種保護。通過以上對比,可以反映出該加工階段比前一階段更加精細、成熟。
在結果加工的晚期階段,親自我個體仍只加工自己的得失結果,不關注他人;然而親社會個體不但加工自己的得失,而且加工他人的得失。這表明,相比于親自我個體,親社會個體會更多地考慮和推測他人在得到結果時的心理狀態(tài),因而不僅自己得失,他人的得失也會對其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影響。二者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結果加工差異可能是因為親社會個體比親自我個體具有更強的心理理論能力和助人動機。
簡而言之,該研究證明了社會價值取向?qū)Y果評價的三階段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效應,反映了親自我和親社會個體對于自我—他人結果分配具有不同的社會偏好,從而進一步在神經(jīng)層面加深了人們對于社會價值取向的理解。該研究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400888)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