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實用的角度對真實性在遺產保護工程中的理論和操作進行探討;由復原、修繕的具體工程案例的經驗總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觀點;從保護工程的綜合效益層面對的真實性在實踐層面提出辯證的觀點。
關鍵詞:建筑遺產;修繕;復原;真實性
真實性是建筑遺產保護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內涵很廣泛,包括真實的,原生的,真正的意思。真實性要求保存建筑遺產所存在的歷史信息,現在往往將歷史沿革的影響也視為真實性。英文authenticity起源于歐洲的中世紀,當時是通過神話傳說宣傳宗教遺物的真實性突出神圣。工業(yè)革命以后,考古學有了很大進步,對科學真理的探索和理性的實證成為主流。
一、文化與遺產
(一)文化多樣
真實性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的應用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發(fā)展,歷史上的國際會議都對真實性有不同的闡述。國際博物館理事會在《文物建筑保護工作者的定義和專業(yè)》對真實性提出了明確的觀點,提到文物建筑作為歷史文獻的見證者身份,可見在八十年代對于真實性的認識還側重于歷史文獻的方面,希望歷史建筑能像文物那樣作為歷史的實體存在。建筑固然是歷史的見證者,再后來的1994年的《奈良文件》中有了更進一步的評價?!赌瘟嘉募氛J同真實性的基本原則的同時,提出:“真實性本身并非遺產的價值所在,有關信息來源是否真實有效決定我們對遺產價值的認定。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化遺產是多樣性的,所以是不可能給文化遺產價值和真實性放置于特定語境或固定標準中”。這說明東西方的文化不同,對于“真”和“實”的認識也不同。對于真實性的認識也不再片面而趨于多元,建筑遺產保護朝著更加靈活和綜合的方向發(fā)展
(二)物質環(huán)境
建筑遺產的真實性在面對具體案例時表現在方方面面。建筑遺產根植于特定的位置和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真實性的保護其實就是對歷史文脈,場所精神的尊重,這一點及時在進行現代建筑創(chuàng)作時也是共識。成功的遺產保護案例往往盡最大努力去保存一切遺存的環(huán)境要素,這些明顯的或隱藏的環(huán)境要素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環(huán)境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石等所營造的視覺聽覺則是對環(huán)境的直接感受,能夠喚醒個人或群體的記憶。
建筑遺產的真實性也體現在建造采用的材料,構造,裝飾,技術工藝等。這就要求在進行修繕時尊重原有材料和技術,添加和更換的構件等應該有所區(qū)別,新的東西和舊的東西畢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造出來和原有構件一模一樣的,卻無法賦予其歷史信息。這樣的區(qū)別也是對遺產真實性的尊重。
(三)當代生活
在建筑遺產的物質方面的真實呈現是可以做到的。在使用功能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真實性是不大可能做到完全保存的。時間是無法靜止的,生活的變遷會不斷導致真實性的消失。比如傳統(tǒng)民居一般都沒有衛(wèi)生間,或者設置在某一角落,這已無法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給傳統(tǒng)民居加上衛(wèi)生間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真實性。現代人即使是在偏遠農村也不會回到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狀態(tài)去生活。
從民生的角度來看,對建筑遺產的保護不應該影響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歷史上威尼斯對遺產保護工作做的很到位,政府對每棟歷史建筑都有圖冊,且具有法律效力。居民如果要對建筑進行改造必須經過設計和政府的審批,這種嚴格的保護雖使得建筑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推動了旅游業(yè)的興旺,但也因為住房成本的高昂和旅游者的干擾,使得威尼斯本地人大量搬遷出去。在幾十年間人口減少了一半左右,很明顯這種稍顯機械的操作方式影響了本地人的生活。威尼斯當局認識到這一情況后也調整了保護策略,注重對當地人的生活的尊重。威尼斯的遺產保護歷程中的成功經驗和負面教訓很值得借鑒和學習。
二、倉東實踐
對真實性的理解在不斷發(fā)展,國內各項遺產保護工程體現出來的理念也各有不同,優(yōu)秀的項目很多,位于開平市的倉東村的遺產保護工程進行了探索,其創(chuàng)始人譚金花教授在項目中所表達的理念有很多值得學習的理念和經驗。
(一)歷史
倉東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至今已有二十五代人在倉東村居住生活,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僑鄉(xiāng)特色文化的村落。倉東村現有現有建筑約51座,現有居民今五十幾人,另有一百多人僑居或移民海外。倉東村的繁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國時期,當時倉東村人口數量達到頂峰。二十世紀初年,一批華僑歸鄉(xiāng),開啟了規(guī)劃建設的熱潮,全村基本建成了現有風貌——中西合璧的僑鄉(xiāng)特色建筑,包括宗祠,碉樓,民居,廟壇等多種功能的建筑;梳式格局的村落布局以及典型而豐富的環(huán)境。
(二)環(huán)境
在保護環(huán)境場所的真實性方面,在倉東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對一切古村落的環(huán)境要素的保護,包括后山、池塘、榕樹、道路、曬谷場、稻田、竹林、建筑、巷道、水渠等等。保存真實歷史環(huán)境對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具有很大的幫組,不只村民對于自己的家園有很深的感情,很多離鄉(xiāng)半生的華僑回來都表示回到倉東有很熟悉的感覺,總有很多東西喚醒曾經的記憶,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油然而生。在僑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里,倉東的環(huán)境要素和場所精神是聯系華僑的紐帶,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這種真摯感情的維護對于倉東的遺產保護事業(yè)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
三、建筑遺產
(一)兩座祠堂
倉東對真實性的理念在兩座祠堂的修復上得到集中體現。秉文謝公祠和侯成謝公祠兩座祖祠為同一時期修建,磚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平屋頂和坡屋頂結合,正立面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樣式,如柱式,拱券,西方裝飾元素,具有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祠堂建成之初兼有教育的功能,平時作為課室使用。在對祠堂進行修繕之初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詳細的測繪工作,并作為原始資料保存。
對兩座祠堂采用不同的策略,秉文謝公祠采用了復原的方法,侯成謝公祠采用用保存現狀的方法。秉文謝公祠在修復后恢復了教育的功能,成為一個遺產教育基地。在修復中根據村民的記憶,采用當地的匠人和當地的材料工藝,在修復之后也保存為資料。比如木構件念舊失修,在進行修復時,仍然使用手工的刨削鋸等傳統(tǒng)工藝,雖然更耗時費力,但是這和用電鋸加工的木構件是有區(qū)別的。又如壁畫的修復,找到了有經驗的畫工來畫,其表現內容和繪畫技藝都以原有壁畫為參照,基本做到了原樣恢復。秉文謝公祠基本是恢復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成之初的狀態(tài),這一舉措重新激發(fā)了村民對自己的宗族文化和家園的認同,古老的村莊又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后來項目獲獎,村民都得到一份榮譽,這為后來項目的運作開啟了良好的開端。
恢復原狀和保存現狀都是對建筑遺產真實性的方法。侯成謝公祠就采用了保存現狀的方法,一方面和復原的秉文謝公祠形成對比,明確的告訴人們一個是修復后的原貌,一個是保存的現狀。采用不同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歷史信息,并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來。
(二)傳統(tǒng)民居
倉東在實際操作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兩座祠堂的保護修復工程的完成時倉東遺產保護的開端。祠堂項目的順利推進得益于全村力量的支持,包括人力、資金上的支持,在后續(xù)的更大范圍的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工程的成功更多的得益于譚金花教授的運作。
倉東村的傳統(tǒng)民居是典型的五邑地區(qū)的廬居,建筑風格多樣統(tǒng)一,其中民國時期的廬居多為二至三層的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立面風格中西合璧。另有少數幾座建筑保存有較好的清代建筑風貌。到當地居民基本上都已經移居海外,這些房屋都空置了幾十年的時間。幾十年的日曬雨淋,無人問津,很多年代較久遠的木梁架都已經坍塌,進一步導致了墻壁的損壞和坍塌。對這些民居的保護采取的策略是延續(xù)其居住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民居修復以后作為外來游客的居住場所,村民也有用的找的時候,華僑也很樂意看到自己的房子得到很好的修繕,回鄉(xiāng)時亦有了個暫居之所。延續(xù)傳統(tǒng)民居的居住功能,主要是對建筑進行修繕,同時一些現代功能的加入是使用中必須的。在家鄉(xiāng)的村莊里住上幾天遠比在酒店住上幾天就回到國外舒適。修復之后,家還在,鄉(xiāng)愁就有寄托之所。
四、活遺產
很多遺產保護項目都會注重保護建筑和環(huán)境,往往著力恢復原有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藝術風格等物質形態(tài)。然而,社會生活的真實性是本質的,一個地方的生活狀態(tài)轉變了,那么整體的真實性會大打折扣。倉東在保護社會生活的真實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倉東村在整個遺產保護過程中都最大程度的尊重當地村民的生活,并通過各種措施使村民對自己的本土化生活和文化產生自豪感,傳統(tǒng)生活習俗和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真實的保存下來。在接待外來游客時,會展示當地的農業(yè)生產和特色農產品,接待用的食物由當地村民制作,由于經常得到別人的夸贊,當地人開始正確認識自己的生活和習俗,在與游客接觸時也能夠主動和外地人交流,給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村民與游客保持了很和諧融洽的關系,一種非商業(yè)非功利性的關系,使得外來人和當地人都能覺得比較舒服??梢哉f當地人參與到建筑遺產保護的全過程,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五、總結
倉東雖然遵循國際主流觀念下的遺產保護方針,實際上對真實性也是有選擇的繼承。遵守真實性是對歷史,對傳統(tǒng)的致敬,保護歷史同時與歷史對話,建筑遺產保護并不被作為最終目標,村落的復興并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倉東遺產保護的探索方向。
(作者單位:五邑大學)
作者簡介:劉昭君,1994年生,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建筑遺產保護。
參考文獻
[1]阮儀三.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2):1-5.
[2]譚金花.鄉(xiāng)村文化遺產保育與發(fā)展的研究及實踐探索——以廣東開平倉東村為例[J].南方建筑,2015(1):18-23.
[3]常青.歷史建筑修復的“真實性”批判[J].時代建筑,2009(3):118-121.
[4]常青.“小布達拉”的復生——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保護性復原方案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5(12):45-47.
[5]薛林平.建筑遺產保護概論[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