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追求小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度解讀,讓小學生獲得深刻、獨特的體驗,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gòu)建。而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就必不可少,其中藝術(shù)追問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更加深入,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藝術(shù)追問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有助于提高整個課堂的深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本文就將對追問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教“學”首先得引“問” ——有人感嘆,閱讀教學由過去的“一講到底”變成了如今的“一問到底”。確實,提問法的過度使用,是當前閱讀教學需直面的問題。值得反思是,鮮有學生提問,教師這邊是一個接一個問題的“狂轟濫炸”,學生那邊卻是應(yīng)接不暇。筆者以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將“問”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學問學問,問是學之始。讓學生從學“問”開始,逐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需要教師培植學生問的勇氣、教給問的方法。也許,學生的“問”會打亂我們的教學思路,會讓我們有點手足無措,但就是在這種“亂”中,鍛造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培養(yǎng)了師生的智慧,更令人怦然心動的是,會有精彩生成與我們不期而遇!
重點難點處追問——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比較差,加上缺乏豐富的知識積累,所以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對于教師設(shè)定的一些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更是如此。針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而通過問題引導是最好的方式,而且教師抓住文本解讀的重難點進行追問,還能引導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有助于深化學生的認識。
《詹天佑》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于詹天佑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他的聰明才智非常佩服,對于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也能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在學習關(guān)于修建居庸關(guān)和八達嶺隧道還有“人”字線路等內(nèi)容時學生就出現(xiàn)了困難,通過文本的描述,學生們對于這些設(shè)計的精妙之處理解不夠到位,而這些內(nèi)容也是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更是難點內(nèi)容,而作為教師就重點設(shè)計這些內(nèi)容的教學。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一畫人字形鐵路的平面圖嗎?”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分成小組進行平面圖的繪畫,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對于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理解更近一步,這時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么,我們將平面圖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演練,你們認為應(yīng)該怎樣展現(xiàn)呢?請大家利用自己手頭的工具想一想,試一試?!边@樣學生們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沙子建成陡坡,用兩塊橡皮當做車頭進行演示,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對于“人”字鐵路有了深刻的理解,順利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在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對于“人”字形鐵路的理解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很多教師只是通過語言的描述進行講解,效果不夠理想。而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同時結(jié)合教師從旁的步步追問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的思路,這樣就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的方向更加明確,也讓學生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走入文本的最深處,順利完成了對于教學難點的學習。
理解片面處追問——追問的學習效果是別的提問方式不能比的,追問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集中精力解決問題,讓課堂活躍起來,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理解偏差的地方也可以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注意問題的關(guān)鍵。通過巧妙地追問,讓學生明確解答問題的正確方向,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體驗,讓課堂教學呈現(xiàn)柳暗花明的局面。
思考淺顯時追問——在指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的時候,教師還可能碰見的問題就是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過于膚淺,而教師就可以通過有效的追問,引導學生逐漸走進文本的深處,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文本背后的深刻意蘊,獲得深刻體驗。
獨特體驗時追問——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學生們有時會受其他同學的影響,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顯然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成長。而教師就要通過適時的追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認識,幫助學生多元解讀文本,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
教師的追問,讓學生個性化解讀得到尊重和展示,讓學生對于學習有了足夠的信心,這樣的追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輕松學習。
總而言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時機,進行巧妙追問,這樣能夠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獲得深刻的解讀,也獲得自己的獨特感受。藝術(shù)追問,讓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深度,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qū)第二小學校北巖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