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節(jié)高質量、高成效的課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當今,教師只會教書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了,還要教會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教師把握好四大教學策略——時時引導、適時“偷懶”、偶爾“裝傻”、多多激勵,精心打造一個讓學生想說、敢做的課堂舞臺,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出會學習、充滿求知欲、機智聰明、自信大方的學生,上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課。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教師
中圖分類號: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955995(018)06004903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每節(jié)課都有不同的感受,當學生說:這節(jié)課怎么那么快時,說明課堂是高效、成功的;當學生抱怨:還有多久才下課時,說明課堂是低效、失敗的。上好一節(jié)高質量、高成效的課是每個教師持之以恒的追求,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與摸索,筆者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一些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具體如下:
一、教師要時時引導
教師的時時引導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情緒性意向。一個對學習內(nèi)容非常感興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會比平常更加活躍而且積極主動,對其而言,學習內(nèi)容很容易理解、消化,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如,《認識角》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大小的方法。教師若是直接告訴學生:接下來我們要研究如何比較角的大小,那么學生很難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教師可以先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角,讓學生猜一猜哪個角比較大。此時,有的學生猜角1大,有的猜角大。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教師就可以問:我們能靠猜測直接得出結論嗎?學生說不能。這時就有學生想到了“比較”的方法,其他學生也都同意。此時,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比較哪個角較大。教師通過教學設計逐步引導學生自主發(fā)起學習活動,而不是強加給學生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展現(xiàn)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不僅要下放探究權,而且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和靈活地學習與探究。在高效課堂中,教師不應高高在上地發(fā)號施令,而應去引導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開展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學習效率的提升。
教師的時時引導能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F(xiàn)代社會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從課堂權威變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總導演”,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在《等量關系》一課的教學中,蹺蹺板左右兩邊原本平衡(1個爸爸=個孩子+1個媽媽)。教師提問:“此時左邊爸爸保持不變,右邊抱走個孩子,留下媽媽,蹺蹺板還要保持平衡該怎么辦?”學生開始大膽猜想,有學生說讓爸爸減肥,全班哄堂大笑。這個答案是教師沒有預料到的。也許有些教師難以應對這種場面,只能草草收場,但是此時正是引導學生的好時機,善于引導的教師會馬上抓住這個教育時機,發(fā)揮教育機智,從學生的猜想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皽p肥是個好方法,問題是該怎么減?減到什么程度合適?”教師的提問打開了學生思路,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話題新穎有趣,
學生開始討論爸爸怎么減肥才能使左右兩邊平衡,連平常發(fā)言較少的學生也加入了討論,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理解很深,教學效果自然較好。
課堂上教師作用的發(fā)揮在于引導,好學生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教師引導出來的。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的時時引導。
二、教師要適時“偷懶”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什么事情都包辦,而應學會適時“偷懶”,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般而言,成人化的語言不利于學生理解,學生往往更愿意聽同齡人的建議,孩子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偷懶”,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解決學習難題。
習題課《認識生活中的數(shù)》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9個一和6個十組成的數(shù)是多少?
生1:96。(大聲自信地說。)
有些學生點頭微笑表示贊成,大部分學生說:錯、錯,是69。
師:意見不一致,誰再來說一說?
(此時教師不做評價,偷起懶來,把這個問題仍交給學生。)
生:應該是69才對,因為問題問的是9個一和6個十組成的數(shù)。
生3:我同意,69里面有6個十和9個一。
生4:我知道他(生1)為什么錯了,他看成是9個十和6個一,所以認為是96,他看反了。
師:大家說得真好,你聽懂了嗎?
(生1點頭。)
師:那由你來提醒大家做這種題要注意什么?
生1:看清楚題目是幾個一和幾個十,不能顛倒。
案例中的習題難度不大,卻總有部分學生因為粗心大意沒有做對。對于這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依然只是自己在一味地強調(diào)看清楚十位和個位分別是幾,效果不是太理想,而教師轉變方式,讓已經(jīng)理解題意的學生來教個別還沒有掌握的學生,教學效果就會好很多。只有教師說得少了,學生才有機會多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就算有一些題目比較難,某一個或幾個學生難以解決,但是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經(jīng)過集體討論,每個學生貢獻一點自己的智慧,就能很快把問題解決了。
如,在教授《面積》這一課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jīng)了解了面積的概念。在教學中,有學生就提到:“如果一個文具盒合上蓋子,它就有面積,但是打開蓋子不封閉就不存在面積了?!保ㄆ鋵嵲撋雎粤宋木吆惺且粋€立體圖形而不是平面圖形,學生產(chǎn)生這種想法是對面積概念理解不透徹造成的。)該生剛說完,就有學生微微點頭贊成了該生的觀點,也有學生在下面高聲呼叫:“反對、反對?!眱煞綄W生各執(zhí)一詞,爭論得異常激烈。此時,教師要及時抓住這個契機,把問題明晰,并將問題再次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究和解決。教師要提醒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注意解決問題要找到問題的本質。經(jīng)過合作探究,有學生找到面積的定義說:“面積是指物體的表面或者封閉圖形的大小,而文具盒是一個立體圖形,面積應該指它的表面,跟有沒合上蓋子沒有關系。”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面積的概念獲得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就像魏書生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做學生能做的事,不講學生自己能明白的知識?!皯小苯處熍囵B(yǎng)“勤”學生,教師應學會找準時機適時“偷懶”,說話盡量簡潔精練,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相互辨析中培養(yǎng)智慧、獲得技能。
三、教師要偶爾“裝傻”
現(xiàn)在,教育的一大問題就是教師太“聰明”,把事事想得過于周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做出相應的變動。[1]這就是我們今天強調(diào)的課堂生成。生成是在教師教學設計與預設實施過程中的伴生物,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利用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學科素養(yǎng)進行課堂預設。課程預設的達成還要依賴學生的當堂反應、課堂情境、教師的教育機智等生成性因素,可以說,課堂教學中的生成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課堂上如果表現(xiàn)得“過于聰明”,做得“過于周到”,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影響課堂的生成。
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蘋果有109箱,橘子的箱數(shù)是蘋果的4倍,桃子的箱數(shù)是橘子的一半,求橘子和桃子各有多少箱?解決此問題時,經(jīng)常有學生會把橘子和桃子的箱數(shù)加起來計算,而導致結果出錯。事實上,學生是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出錯只是因為沒有認真審題。于是筆者不直接點出問題,而是開始“裝傻”,問學生這一題的關鍵詞是哪一個?有學生回答是“各”字。筆者不解釋,又問道:“‘各’是什么意思?”幾個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理解:“它的意思同‘分別、分開’一樣,不是一共的意思?!边@樣,學生就讀懂了題意,運算也就沒有出錯了。
因此,在教學中只要遇到難以理解的題目,教師不妨把自己變得“不聰明”,而是讓學生自己來解釋。經(jīng)過這個過程,學生既明確了題意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于學生易錯的典型題,教師也可以故意做錯,讓學生來找錯誤,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習興趣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教師偶爾“裝傻”,與學生互換角色,自己當個“笨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四、教師要多多激勵學生
教師的激勵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教學中教師一句表揚的話,一個親切的眼神,一個關愛的動作,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直達學生心靈,從而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教師對學生要多多激勵和肯定,減少責罵和批評,善于運用語言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鼓勵,如可以對機智聰明的學生說:“你們是小瓦特、小牛頓”,“你比老師懂的知識多,我得向你學習”,“你真了不起,巾幗不讓須眉”,“大家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值得我學習”。又如教師可以對細心觀察的學生說:“老師最喜歡有‘火眼金睛’的孩子”,“你善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真有數(shù)學家的眼光”,“你是一個善于反思總結的孩子”,“很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我喜歡”,“你真了不起”,“此處應該有掌聲”,等等。在高效課堂中,教師應激勵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積極參加,大膽發(fā)言,即使說錯了教師也要進行鼓勵,讓學生明白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如,筆者帶的班級的大部分學生在剛開始時,發(fā)言很不積極而且缺乏自信,發(fā)言聲音很小。經(jīng)過筆者的不斷鼓勵,學生從之前舉手才回答問題的模式中解放出來,現(xiàn)在是人人爭著說、搶著說,發(fā)言的積極性非常高。
每個學生都如同天上閃爍不定的星星,有的明,有的暗,有的近,有的遠。教師只要細心、耐心地去尋找,一定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進行恰當?shù)墓膭?,就能點亮學生的生命之光,獲得一片燦爛的星空。認為教師的責任只是教書、傳授知識的觀念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在高效課堂中,教師做到時時引導、適時“偷懶”、偶爾“裝傻”、多多激勵,可以培養(yǎng)出會學習、充滿求知欲、思維能力強、機智聰明、自信大方的學生。
(林海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廣東 惠州 516083)
參考文獻:
[1] 郭永發(fā).讓學程導航下的數(shù)學課堂“活”起來[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011(10):4445.
(責任編輯: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