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進童心世界了嗎?我覺得只有真正的走近孩子,用心來感悟才能真正踏入兒童的內心世界,才能形成和諧的師幼關系,幫助孩子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但是和諧的師幼關系的建立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樣才能走進童心,進行有效的師幼互動?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走近孩子,了解幼兒想法:變“被動”為“主動”——今天玩的是自主性游戲,航航插的是“建構區(qū)”,他拿起了一些雪花積木,并且用雪花積木搭了一個大圓圈,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看,我搭的”,我走過去,及時表揚了他:“恩,真不錯!你搭得真好,再想想,把這個搭得更漂亮,好嗎?”“好的”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并沒有再去搭建,而是走到別人搭建的建筑前,看看你的,看看她的,再回頭看看自己搭建的,我走過去,看著他旁邊的濤濤說:“濤濤,你跟航航一起合作搭建吧!你看,我覺得你的房子很漂亮,他的雪花積木也搭得好看,如果你們合作的話,相信你們的作品一定非常棒!”“好”!濤濤爽快地答應了,而航航也低著頭笑了笑。當我再次去欣賞他們作品的時候,他們已經搭出了一個很漂亮的“花園”。
深入幼兒,了解“真相”——小蛇的一家這次的美術活動是泥工活動。泥工,幼兒都十分喜歡。這次要捏什么呢?是小蛇?;顒訒r,先讓孩子們觀察了小蛇,了解小蛇的外形特征,之后,邊示范邊講解,重點讓幼兒知道小蛇脖子的捏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了,他們很快地把泥盒打開,急著捏了。一開始,他們很安靜,都很認真地在“塑造”小蛇,過了一會兒,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講起來。我對小朋友說:“自己捏,不要和別人講話?!钡變核坪醪⒉焕頃?,仍然邊講邊捏。我想:咦,怎么回事?于是我便走過去傾聽他們在講些什么。我走過去看看,朵朵就來拉著我的手,要我去看她的小蛇。在她的小蛇旁邊,還有幾樣作品,我就問她:“這是什么?”她把她的作品一一介紹給我聽:“這是小蛇,這是它的蛋寶寶,這是它的家……”原來她有這么多“創(chuàng)意”。我接著去聽其他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在講:“這是蛇爸爸,這是蛇媽媽……”于是,我就提了這么個要求:請小朋友把你的作品介紹給別人聽。幼兒在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有的小朋友一下子找了三四個朋友,他們談的興致也很高。我沒有聽到小朋友在講其他事情,都在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別人,有的小朋友聽了別人的介紹,自己還另外再捏了幾樣作品。我想:孩子們想說,就讓他們說吧,給他們說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說。由此,我深刻地感覺到:教師要注意在創(chuàng)設豐富而又內涵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的同時,及時而又準確地關注幼兒的反饋,把握孩子的思維脈搏,用孩子似的探索激情與直觀形象進行思考,與孩子們產生積極有效的情智的互動。所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也就是教師與幼兒在活動中的同體感。只有這樣,老師才會真正學習著幼兒的學習,快樂著幼兒的快樂。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真正認識孩子的聰慧,發(fā)現(xiàn)其閃耀著的天才的智慧光彩。老師將在這種積極的互動中真正體驗到職業(yè)的快樂感與成就感。
把對孩子的關愛滲透到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整個過程中:在關愛的基礎上與幼兒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的語言中要流露出對他們的贊美。而積極的表情和身體語言更可以拉近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孩子會從這些細小的地方感知我們的溫情,從而真正的接納我們。尊重幼兒,把平等、民主的意識引入到師幼關系中——尊重幼兒,就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法教育幼兒。幼兒間存在著發(fā)展差異這是很正常的,作為教師要正視、尊重兒童之間的差異,正確引導、因材施教,而不要輕易就下這樣的結論,應該認真了解每一個兒童的發(fā)展狀況,興趣愛好,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有的語言表達能力突出;有的特別喜歡繪畫,手工做得很精巧;有的身體棒,喜歡運動;有的愛動腦,喜歡提問題。這正是兒童智能多元的體現(xiàn),每個兒童都有發(fā)展的潛能,需要我們平等地去對待,科學合理地去引導、開發(fā),使每個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教育活動中,師幼關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常常受到挑戰(zhàn)。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敞開心靈,認可孩子的回答,允許孩子有出錯的權利,真正接觸到他們的思想。尊重幼兒的不同學習方式、理解水平,對幼兒的回答進行理解性的分析,以激發(fā)幼兒不斷思考的興趣,在師幼關系中切實體現(xiàn)平等性、民主性。
當教師從整體關注到個別,在由個別回歸到整體,會發(fā)現(xiàn)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當教師將視角從書本教材轉向生活教材時,會發(fā)現(xiàn)幼兒的生活是多么有趣而豐富,他們會對身邊的事物有說不完的話題,會有解不完的問題,也會有他們各種朦朦朧朧的感悟。(單位:新疆巴楚縣阿納庫勒鄉(xiāng)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