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幸福藏在糊涂里: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清代詩人袁枚活了82歲。他的長壽秘訣和他喜歡旅游有關,他曾寫詩說:“老行千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傆X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
《漢書·藝文志》中說:“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思是說,中醫(yī)的真諦就是“生生之具”,讓生命長生久視的一種方技,這就是中醫(yī)。古代一些大醫(yī)家,本身也是大哲學家、大詩人,清代名醫(yī)薛雪有詩集《斫桂山房詩存》傳世。
北宋禮部尚書洪皓,干脆直接叫《藥名詩》:獨活他鄉(xiāng)已九秋,腸肝續(xù)斷更剛留。遙知母老相思子,沒藥醫(yī)治盡白頭。
洪皓出使金國,被扣為人質,這一扣就是九年。詩中他用獨活、續(xù)斷、知母、相思子、沒藥、白頭翁等六味中藥,讀來令人腸肝寸斷。
大家都熟悉的漢樂府《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一段可以說婦孺皆知?!昂稳绾H丈鷼堃梗痪淠芰钊f古傳”,這個《上邪》真的達到“萬古傳”的傳播效果了。
語文老師從來都是告訴學生,這是一篇愛情的絕唱,也是夫妻白首到老的誓言。這樣的誓言出自一個男人之口一點也不奇怪,出自一個弱女子之口,就有點讓人費思量了。干嘛呀這是,好好的,說什么死呀活呀的。遇到了什么情感坎坷嗎?正常的夫妻,表白歸表白,沒必要如此極端吧?那就有一種可能,這個女子是個女文青,比較花癡的那種,喜歡發(fā)朋友圈,一發(fā),火了??僧敃r沒有微信,沒有網絡。
這樣就剩下一種可能,就是說這個女子大概人老珠黃,有點早“更”,極度焦慮。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我怎么了嗎?一沒偷漢子,二沒不孝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想把老娘我休了?除非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老話說得好:“聲妓晚景從良,半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想讓我白頭失守?門都沒有!想都不要想。
江湖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男人愛美色,幾乎是天性了吧。問題在于,美色有保鮮期,過了這個期限,就成黃臉婆了。于是,多情的男人免不了尋覓“黃臉婆”之外的美色,無他,跟著欲望走而已。我覺得這個“更”女的話語方式有問題,表達方式欠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口氣聽上去有威脅的味道,老話說:只溫語稱他人一句好,便有無限歡欣;只回頭認自己一句錯,便有無邊受用。
所有被欲望和道德操控的行為,一定屬于底層次的,非高人所為。
吳梅村在《圓圓曲》中說:“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話說得很爺們,但話只說對一半,“英雄無奈是多情”沒有錯,但妻子其實是很“關大計”的。一個好的老婆,有時候她的一句話可以改變男人一生的命運。
現代人,還有多少人會相信“誰是誰的唯一”。祝福新人“白頭偕老”,也只是祝福而已。這個祝福似乎有點沉重。生命已經太短暫,何況“婚姻”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現代婚姻制度的設計,主要是關于經濟方面的契約,可是婚姻制度加入了愛情,“契約”就有點語焉不詳了。
國亂思良相,家貧思良妻。榮寵旁邊辱相待,貧賤背后福跟隨。這話有點像安慰人?!胺蚱薇臼峭著B,大限來時各自飛”,這話不好聽,但你明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叭松斓亻g,忽如遠行客”。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受,才是常態(tài)。無論你有多少朋友,沒有一個人能陪你生,也沒有一個人能陪你死。你知道死亡之前有多孤獨嗎?你得獨自承受,指望任何理解,那都是奢望。
佛家說,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留也沒有用。既如此,何不達觀一些?
清光緒時期有個東閣大學士,名叫閻敬銘,他寫了一首《不氣歌》:“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醫(yī)生將病治,反語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太可懼,誠恐氣病將命廢。我今嘗過氣中味,從此永不生真氣”。
民間有個傳說,喝孟婆湯可以忘記所有煩惱,什么愛恨情仇全忘卻了。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去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孟婆湯被端在孟婆手里,奈何橋前。人生在世,多苦多難,這一碗下去,就會釋然,徹徹底底地與前世做了一個了斷。傳說孟婆湯是用“彼岸花”曼珠沙華和忘川水熬成的。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F實生活中免不了生氣。不生氣的前提是知足,知足才能常樂。不知足,快樂不了。華屋千間,只臥一床?!都t樓夢》中賈寶玉對林黛玉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惫庞栍性疲骸柏澯?,眾惡之本;寡欲者,終善之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稻菽萬石,僅食一碗。這就是知足。《孫子兵法》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孫子這樣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辈懿僬饔憺趸钢?,征求大家意見。反對聲音很多,認為雙方實力懸殊,不應該貿然出戰(zhàn)。曹操不聽,執(zhí)意一戰(zhàn)。結果,出人意料,大獲全勝。曹操論功行賞:戰(zhàn)前支持他對烏桓用兵的人,獎!而反對他出戰(zhàn)的人,沒有搞“秋后算賬”,同樣予以獎勵。有人不理解,曹操道出其中原因:“遠征烏桓風險極大,反對者沒有錯,此戰(zhàn)屬僥幸,不打才是萬全之策。”
生活中哪里完美?求仁得仁?生活不會這樣的。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大風過耳,一笑置之。張繼《楓橋夜泊》寫得好吧。可是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卻挑毛病,說張繼《楓橋夜泊》是“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因為不合情理,寺廟打五更鐘,《蘇東坡全集·縱筆》(補遺)中說,“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耙拱氩皇乔苗姇r”,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既然如此,又何來“夜半鐘聲到客船”呢?如果這么挑毛病的話,“霜滿天”也講不通。霜明明附著在地上、植物上,怎么可能飄在天上呢?“霜滿天”的話,那是霧或雪,不是霜。
無論怎么挑毛病,《楓橋夜泊》還是流傳至今的好詩。
得與失之間有個落差,這才正常。愿你永遠順利,那是祝福,有個“愿”字,說明生活中免不了有點小波折。求其中,差不多得了。為什么“你說什么都對”成了網絡流行語呢?比如“網易體育”2017年2月20日新聞《馬龍“自封”NBA全明星教練 迷妹:看不懂,你說啥都對》。邏輯上講,不可能有人“說什么都對”?,F在有權就任性,網友調侃:“你說什么都對”。既然那么多人“拜金”,網友就說了:“你有錢,你說什么都對”。為什么這樣?無奈啊,無奈又無法、無力改變,哪怎么辦?日子總得過下去,只好幽默調侃“你說什么都對”。這也是一種達觀。
達觀也許不能治愈頑疾,但達觀肯定有助于緩解頑疾,比如頸椎病,很多人都飽受其苦,痛苦不堪,頸椎牽引、推拿、理療、吃藥,什么都嘗試了,但效果并不明顯。啟功也患有頸椎病,也去做頸椎牽引,但是,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啟功達觀,即使面對頸椎病的折磨,依然苦中作樂,并戲作《漁家傲·詠頸椎病》一首:“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
“下士養(yǎng)身,中士養(yǎng)氣,上士養(yǎng)心?!痹谟绊懭司A期壽命的幾個因素中,比如經濟收入、居住環(huán)境(其中包括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醫(yī)療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社會穩(wěn)定、重大疾病以及達觀心態(tài)中,達觀心態(tài)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人哪,越老,就越想活著。70歲想活到80歲,80歲想活到90歲,90歲想活到100歲。幸福快樂,自在其中。明代名醫(yī)龔廷賢活到92歲,他的養(yǎng)生秘訣就寫在《攝養(yǎng)詩》中:
惜氣存精更養(yǎng)神,少思寡欲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吃喝玩樂”里面也有大學問。大魚大肉未必好,養(yǎng)人還是五谷。所以,少思寡欲勿勞心。明代醫(yī)家龔居中在《痰火點雪》中這樣寫道:“定息抱臍,子午無間,動徹浮沉,湛然進退,旬日之間,下進五谷之精,真氣自生,百功,上盡九重之蠹,暗滌垢膩,饑渴不患,寒暑不侵,駐顏還少?!?/p>
記得曾經在《法制晚報》上看到一則新聞。說北京大興有一個83歲的老人,他將自己的兒子告上法庭。原因是幾年前兒子把他送進養(yǎng)老院,然后把他的房子出租,把他的工資卡拿走,而且再也沒有來看過他。養(yǎng)老院里和他同屋住的兩個老人,都已90多歲,都是臥床不起。每天屋里臭氣熏天。老人實在難以承受,所以狀告兒子,要求回到自己的房子去住。
只有老年人享受老,讓其他人才能不怕老。看了這樣的新聞,一方面為這個兒子的不孝而氣憤,另一方面,也為這個83歲的老人感到悲哀。老人現在83歲,即使活到93歲、103歲,晚年都難言幸福。即使身體健康且有錢,但兒女不孝,幸福也打了折扣。摩擦和孤獨、疾病一樣,弄不好,活著反而成了一種折磨。
不是我不明白,這個世界變化快?!靶÷镄《?,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呀,不怕那風雨刮……”現在的讀書郎可不是這樣了,放學等父母開著豪車來接。有個父親“打的”過來接孩子,結果,孩子覺得在同學面前很失面子。
現代人活得不容易,看上去自己方便了,春節(jié)不好好在家呆著,覺得自己有車,開個車帶上家人就到海南自駕游了。到初六了,該上班了吧,開車回吧,結果一萬多輛車堵在通往碼頭、港口的路上啊。大霧,停航。這一堵就是一個星期。我那個爆脾氣啊,著急?沒用。你跟天氣著啥急嘛。電話響了,一看是陌生的外地長途,在平時根本就不接,現在不是堵車無聊嘛,那就接吧。一接,一個清脆的女士聲音:您好,我們這里呢,是某某聯合酒廠。我們現在優(yōu)惠價賣什么酒呀,什么茶呀等等。
怎么又是某某聯合酒廠,一天都接到8個這樣的電話了。那就繼續(xù)低頭玩手機吧。一看新聞,“乘客放屁太臭導致航班迫降”、“我在樓下碰到一帥哥,要不要嫁給他”、“不看這信息,可能讓你傾家蕩產”、“農民工在城市打工賺了,回家蓋了5層樓”、“定了,取消什么什么”、“這照片刷爆朋友圈”……全是這類的信息?,F代人天天低頭看手機,就看這類東西,有意思嗎?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患上干眼癥。到醫(yī)院一看,醫(yī)生建議,以后少玩手機。
你看現代人都是用手指刷朋友圈的,干眼癥之外,手指也勞累過度。中醫(yī)認為,人的手指上面有6條經絡的起止點,其中3條與眼部直接相關,它們分別是起于小指內側的手少陰心經、起于小指外側的手太陽小腸經和起于無名指的手少陽三焦經。這幾條經絡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運行氣血。通過手指的活動,會對這些經絡的穴位產生按摩刺激功效,不僅可以達到眼保健的目的,而且對眼病的治療也有輔助作用?,F代醫(yī)學證明,動脈硬化、糖尿病都會損傷眼底動脈,引起視力下降,甚至是弱視、失明。若經?;顒邮种?,通過刺激血管、神經,能間接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
“青山抱晚霞,飛雁破長空”。從前沒有網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來往還比較密切。那些優(yōu)美的詩句,至今讀著,依然感慨:古人的交通不發(fā)達,沒有網絡和智能手機,可古人的心靈為什么那么暢通?
現在好了,網絡讓我們方便了,也讓我們更孤獨了。夫妻上床,各自玩手機。夫妻兩個人同睡一個床上,卻互不說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在我身邊,像被遺忘在深山空谷。非要說話,就用微信?,F代人真的是越來越孤單,天天相處在一起,卻不知道彼此的心。
這在古人看來,病得可不輕。我們看從前古典詩詞中的感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到處彌漫著孤獨。在城市里,人們甚至都聽不到鳥啾蟲鳴了?!都澎o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說得好:“一個沒有鳥啾蟲鳴的世界,一個僅僅為了人類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終將會成為人類也無法生存的世界”。
我們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這個龍,最初是一種天象,古人稱之為“虹蜺亙天”, 也就是天空中出現彩虹。世間看此天象,稱其為龍。漢代蔡邕解釋說:“蜺者,斗之精氣也”。人體這個脊柱,過去被人俗稱為龍骨,可我們不太愛惜龍骨,長期低頭看手機、久窩在沙發(fā)里或躺在床上看電視、長時間玩電子游戲、打電腦、打麻將等,導致龍骨受損,頸椎改變了生理弧度,造成穩(wěn)定性變差,年紀輕輕就患上頸椎病。
隨著工業(yè)化、快速城鎮(zhèn)化、快速老齡化、人工智能化的加快,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失眠、焦慮、頭痛、頸椎生理曲線、頸部肌肉疲勞、腰椎間盤突出、不安腿綜合征等慢性疾病患者也越來越多。
我們遠古的祖先,在叢林里追逐,怎么可能患頸椎病呢?那時候的自然,一如惠特曼《草葉集》里那句“聽見種種不同的頌歌”。
萬物皆如生命般翩翩起舞。在這樣的萬物起舞中,我們的祖先,他們拿著一根木棍狩獵,誰獵獲一頭野獸就為誰點贊。他們有分工也合作,是一個團隊,抱成一團,互相依靠,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家園,延續(xù)一個群體的生命。他們靠一雙手打獵,靠一雙腳丈量土地。于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人有感情。夜晚的篝火下,他們圍坐在一起,共同享用美食。他們不需要發(fā)微信,不需要發(fā)定位,不需要看上司的臉色,更不要發(fā)紅包、表情包。他們的語言可以簡單到不需要出聲,只需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甚至都不需要文字,結繩記事,彼此就能夠明白,或者在巖石上,畫下一些圖案。他們不懂的,就去問巫者。在中國歷史上,巫者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傳統文獻所說的巫者,就是小時候農村老人所說的童乩。根據《國語·楚語》的記載,巫者在古代是圣、智、聰、明的才藝之士,是統治集團的一分子。巫者具體負責祭祀鬼神、交通天地,同時,他們也精通醫(yī)藥和占卜之術(包括卜筮、星占、占夢、相法等)。但是,對古代文化沒有多少研究的人,不知道巫覡史也是咱們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和道教史、疾病史、醫(yī)療文化史一樣,對童乩絲毫沒有任何尊重。饒宗頤、李零研究后發(fā)現:“巫者的地位并不高,甚至相當卑賤”。記得我小時候,誰家小孩子有病有痛,父母會求助于童乩。而童乩會用問卜、畫符、念咒、收驚、叫魂、祭解、驅邪等方法。
我們的祖先,他們的心靈樸素而簡單,仰望著月亮和星星——那時不會有廣告牌遮蓋天際線,參悟神秘莫測的生命存在。他們靜坐下來,與天地心靈對話。為了能活下來,他們學會怎么躲避自然災害。那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說:“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是大自然,人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
劉力紅在《思考中醫(yī)》里面講什么呢?講中醫(yī)是一門中間的醫(yī)學,講的是一種中正的人的態(tài)度。天地人,人居中間,這就是中正。
現代很多人脾胃都弱,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好,消化不完。俗話說:“要想身體安,三分饑與寒”。人的自身“化”的能力原本很強,元氣也足夠用。可是,由于長期熬夜、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元氣不足了,吃飯,喜歡靠些調料、色香味來刺激胃口。老靠些好像是春藥一樣的東西刺激起情欲,那就不是正常的七情六欲了,是在縱欲,就是“透支”。
蜜糖好吧,可總吃蜜糖,也傷腎。“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話,據說和楊貴妃有關:對唐玄宗來說,姿質豐艷的楊貴妃自然如蜜糖,但對百姓來說,楊美女的媚君誤國無異于砒霜,非此不至于最終命喪馬嵬坡……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晉代詩人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為什么成為經典?為什么讓人一讀就能夠沉醉其中?“歸去來兮”為什么成了中國文人的古老夢想?還不是現在城市的孤獨給鬧的?!澳銈儭背抢锶颂嘈难哿?,太焦頭爛額了,太狂燥了,咱惹不起,還躲不起么?那就回歸自然唄。說得高大上一點,就是回歸自我。我選擇到小鎮(zhèn)去住,也是這種所謂愿望給鬧的。再說了,城里人也不好玩。文人搞的這個研討會、那個展覽,還不就是小圈子鬧點動靜,賺點虛名或者小利,還沒有農村人春天踏歌好玩呢。
陶淵明說出了現代人的精神的依歸。英國詩人庫伯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鄉(xiāng)村,人類創(chuàng)造了城市。”大約是城市生活太堵了,童年已然遙遠,于是,向往農村,想回到波瀾不驚平安無事的農村,做一個記憶的、想象的、精神的農民。
大家都在刷屏,都是“低頭族”,誰還在乎身邊的野花是什么顏色?誰還有時間聆聽與感應秋菊的本心?誰在意春天的那一粒種子,如今怎么開出了一朵小花?
7.張愛玲的小說有兩種特色,一個叫殘酷,一個叫蒼涼。為什么她寫得那么殘酷?那么蒼涼?這和她長期失眠有關系,看世界不順眼了。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一說養(yǎng)生,很多人都去覓仙方,王安石卻反其道而行之:不覓仙方覓睡方。他在《無題》詩中說:“花村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估計王安石的睡眠也不大好,否則,干嘛要琢磨“覓睡方”的事呢?
《內經》有云:“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最好的補品不是燕窩、人參,而是睡覺。你如果不好好睡覺,身體早晚讓你睡大覺。道家管睡覺叫小死,非小死不能大活。
網上流傳一個關于“上班族難”的段子:“為了生活幾乎不睡;點頭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單位有事立馬到位;屁大點事不敢得罪;一年到頭不離崗位;逢年過節(jié)家人難會;變更簽證讓人崩潰;工資不高還裝富貴;稍不留神就得犯罪;拋家舍業(yè)愧對長輩;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說得很形象。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作家路遙的一篇文章《早晨從中午開始》,大意是說他勤奮寫作,天快亮才睡覺,中午才起床。別人的早上是他的中午。路遙的英年早逝,有多種原因,熬夜也是其中之一吧。看作家張愛玲的研究資料,知道她長期失眠,也是經常熬夜,很晚才睡覺。張愛玲很冷,高冷,一直冷到骨子里。廢話,這誰看不出來啊?一個長期失眠的人,怎么有精神應付人際關系?
順便說一下,古代“睡”字無睡意。劉紹義在2017年6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稱:古時的“睡”字,不作“睡覺”講?!墩f文》釋曰:“睡,坐寐?!本褪亲蝾!澳俊睆纳舷蛳虏攀恰按埂保芍筒皇恰八?,是閉是關是合了。
《戰(zhàn)國策·秦策》說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坝钡摹八币彩谴蝾?,不然就講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覺”的字又是哪些呢?《說文》又說:“寐,臥也”?!皩?,臥也”。說明“寐”和“寢”才是“睡覺”的意思?!对姟ばl(wèi)風·氓》中“夙興夜寐”至今仍在使用?!对姟ぺL·柏舟》的“耿耿不寐”,《國語·晉語》的“歸寢不寐”以及我們現在說的“夢寐以求”等都是這個意思。至于“寢”字,古籍上也是數不勝數?!墩撜Z·公冶長》中的“宰予晝寢”,《論語·鄉(xiāng)黨》中的“食不語,寢不言”,還有《戰(zhàn)國策·齊策》里的“暮寢而思之”。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覺”的詞還有“眠”“臥”等等?!逗鬂h書·第五倫傳》記載:“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論衡·訂鬼》說:“暮臥則夢聞”。“眠”字至今還與“睡”字并用,“臥”字也有“臥鋪”“臥室”相襲。
據新華社報道,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午后小憩不僅能消除困乏、保持清醒,還能提升幸福感。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研究人員理查德·懷斯曼教授的話報道:“先前研究顯示,少于30分鐘的午睡能讓你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創(chuàng)造性更強,而新發(fā)現顯示,你也會因為小睡一會兒而變得更快樂”。效果優(yōu)于不午睡或者長時間午睡。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都以精力充沛卻睡眠時間短出名,通常夜間只睡4小時,不過他們白天都會午睡片刻。
早睡早起身體好?不一定。你晚上7點就睡,凌晨2點就起來折騰,那沒有用。聽過一個教授講保健課,他說,晚上10點到10:30間入睡好。因為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進入深睡眠,是最科學的,這就是午夜12點到3點,這3小時雷打不動,什么也別干。這3小時就是深睡眠。如果這3小時睡好了,第二天起來一定精神煥發(fā)。如果你凌晨4點以后睡覺,那是淺睡眠。會睡與不會睡,大不一樣。睡前洗個熱水澡,水溫40—50 攝氏度,會使睡眠質量提高。
這話自然有道理,可是很多作家做不到。比如張愛玲,她就做不到。
張愛玲晚年的身體很不好,皮膚病、牙疼、耳鳴等各種病,而且總是感冒,這都和她長期失眠有關。偶然感冒很正常,但經常性的感冒,那說明身體的抵抗力有問題了。一般來說,冬春季的感冒患者最多,多以風寒感冒為主。夏季的感冒則以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為主。有的人夏季一感冒,就怕冷。天那么熱,為什么反而怕冷呢?那是因為人體遭遇外襲寒邪,衛(wèi)陽被遏則惡寒,還伴有周身疼痛,因為正邪相爭,陽氣衛(wèi)外則發(fā)熱,經氣不舒則周身疼痛。
什么叫感冒呢?感冒在西醫(yī)中被稱之為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等等。在西醫(yī)看來,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哪些病毒會導致感冒呢?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多了。目前,科學家已經發(fā)現了幾百種感冒病毒。西醫(yī)治療就是殺死病毒,可是問題來了,這么多病毒,殺得完嗎?再說了,細菌也有耐藥的問題。細菌耐藥已成為全球最緊迫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對幾乎所有抗菌藥物耐藥的細菌被稱為廣泛耐藥菌(簡稱XDR),這類細菌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胡付品教授介紹,XDR是我們俗稱的“超級細菌”中的一類,具有很高的耐藥性,大多數抗菌藥物都對付不了它。而目前在我國,“超級細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占臨床出現比例的3/4,其中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不動肝菌屬和銅綠假單胞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4個革蘭氏陰性菌,對臨床感染治療造成嚴重威脅。
為什么細菌耐藥呢?原因之一就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比如有人認為用抗菌藥物種類越多越有效。還有不少人錯把抗菌藥物當成消炎藥,一有感冒發(fā)燒就喜歡用抗菌藥物,殊不知,抗菌藥物只適用于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癥。這叫亂用。亂用抗菌藥物的結果,讓細菌迅速適應了抗菌藥物的環(huán)境,所謂的“超級細菌”誕生就是這個原因。
流行性感冒,那是西醫(yī)詞匯,中醫(yī)叫時疫感冒。
中醫(yī)怎么看待感冒呢?在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中,“感冒”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感受”。感受什么呢?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于是出現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等外感癥狀,中醫(yī)上叫肺衛(wèi)失和。為什么出現肺衛(wèi)失和呢?因為外感風邪疫毒強大了,人體抵擋不住,所以感冒。中醫(yī)認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機體的抵抗力如果強大了,人就不容易感冒,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睡眠好、休息好的話,人的抵抗力就強大,就不容易感冒。如果睡眠不好,人會感到渾身乏力,從而影響機體的抵抗力。
中醫(yī)對失眠有個診斷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就是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則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中醫(yī)認為,脾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正常運行,均需要依靠脾臟生發(fā)之“氣血”。氣血不足容易引起多種癥狀,比如胃痛、反酸、脹氣等,人們似乎已習以為常,其實可能與脾胃不和有關。
中醫(yī)認為,跟其他器官相比,脾胃在參與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中起主要作用,但兩者起到的作用也存在明顯差別。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能夠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則主升,使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yǎng)全身;此外,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
我們來分析一下張愛玲的病。1973年8月16日,張愛玲在信中寫到自己的疾病,比如,長期失眠,沒辦法,只得吃安眠藥,安眠藥吃得太多了,她又患上了耳鳴等病。大約10年之后,張愛玲又在信中寫道:自己不光失眠,1983年開始,又有了牙齒病和皮膚病?!拔疫@大概是因為皮膚干燥,都怪我一直搽冷霜之類,認為皮膚也需要呼吸,透氣。去看皮膚科醫(yī)生,叫搽一種潤膚膏,倒是避跳蚤,兩星期后又失效——它們適應了。腳腫得厲害,內科醫(yī)生查出是血管的毛病,治好了又大塊脫皮,久不收口,要消炎等等。又還在看牙齒,除了蛀牙,有只牙被新裝的假牙擠得搬位,空出個缺口,像缺只牙。牙醫(yī)生說是從來沒有的怪事。我忍不住說了聲,我是有時候有這些怪事?!保◤垚哿嵊?984年4月4日的回信)
失眠,一般是指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及早醒等?;颊叱S蓄^暈眼花,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其致病原因很多,除神經衰弱外,一時情緒紊亂,過度思慮或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均可誘發(fā)此病。
《老中醫(yī)霍列五60年單驗方秘傳》(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霍毅整理,2016年10月)一書中說,已故老中醫(yī)霍列五曾用花生葉治失眠?;ㄉ置浠ㄉ?、長生果,是人們喜食的一種干果,炒、煮均可,風味獨特。花生全身均能入藥,花生果仁醒脾開胃,理血通乳,潤肺利水?;ㄉ鷼び薪笛獕鹤饔??;ㄉ聦Χ喾N出血均有較好的療效?;ㄉ~功能清熱寧神,有止血、降壓、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民間常用于治療失眠。用法是:鮮花生葉90克左右(或用干葉30克),煎水加入適量白糖飲服。(此方同樣可用于肝風頭痛)如癥狀較重者,可用花生葉湯送服歸脾丸,每次1丸(臘殼丸),早晩各一次。服藥后睡眠情況就會得到明顯改善。愈后仍可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霍老先生常用此方治療失眠癥,效果很好。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某地有一青年,就讀于某大學,因課程緊,日夜苦學,疲勞過甚,導致極度神經衰弱,不得已而暫時休學。時已遍試各種中西療法,然而毫無效果,每夜僅能勉強入睡一、二小時,且惡夢頻仍,因此精神萎靡,情緒低沉,幾不欲生。其父聞霍老之名,特偕其子登門求助?;衾蠐}理開了藥方,又將花生葉這個單方告知,囑其連服一段時間,看效果如何再來復診。后此事久隔霍老已經忘懷,忽一日,有父子二人登霍老家門答謝,霍老怪而詢之,乃知彼即當日患失眠癥的大學生。據云:當日服了霍老所開的中藥,稍能入睡,改用花生葉湯送服歸脾丸后,效果甚佳,身體日趨健康,不過半年左右,神經衰弱現象即消失,并已返校就讀。此次乃是乘假期特來面謝云云。霍老不勝欣喜,復囑其注意勞逸結合,并可經常用花生葉煎水代茶,以鞏固療效。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中關于不眠證的病機和治法,有如下記載:“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不眠,即今天所說的失眠?!吨嗅t(yī)診斷學》關于失眠的定義是這樣的:“經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睡著時間太短,甚至徹夜不眠者,稱為失眠。又稱不寐或不得眠”。失眠的病機是:虛者多屬陰虛火旺,心肝血虛及心膽氣虛;其實者為邪氣干擾導致心神不寧,常見邪氣有心火、肝火、痰熱、食積、瘀血等。大體言之,失眠多由陰虛陽亢引起。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中還說到具體治療方:“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錅?,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衛(wèi)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如厥逆之氣入侵臟腑,迫使衛(wèi)氣行于陽分,不得行于陰分,則陽盛于外陰虛于內而不得眠。怎么治療呢?用半夏秫米湯一劑,以除其厥逆之邪,陰陽通調,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湯是《內經》十三方之一,是用長流水八升,多次揚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葦薪燃火煮之,水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過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繼煎至湯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發(fā)生藥效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藥后應靜臥,汗出后即愈。病程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愈了。
半夏、秫米,主要是調和陰陽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驅少陰厥逆之氣,使其上通于陽明;秫米甘寒,能泄陽補陰,致使陰陽和調,故能治不眠之證。流水千里,揚之萬遍(《金匱要略》稱為“甘瀾水”),取其流暢而無阻滯,以加強藥效。
張愛玲從小熟讀《紅樓夢》,她的文學營養(yǎng)也主要來自這部小說,可惜她對中醫(yī)沒下過功夫。如果她熟讀《黃帝內經》,也不至于長期失眠了。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莊信正編注,新星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中提到,張愛玲讓莊信正幫忙租房子,大致要求是:有衛(wèi)浴和廚房;最好有床,其他都可以沒有等等。
大約從1984年開始吧,張愛玲住了十年的公寓發(fā)現了蟲子和跳蚤,她又患上了“搬家病”,不停地搬家,甚至發(fā)展到一天換一個汽車旅館,她的鞋襪等東西差不多全扔了。在1984年1月22日寫給莊信正的信里,她這樣寫:“……從圣誕節(jié)起,差不多一天換個汽車旅館,一路扔衣服鞋襪箱子,搜購最便宜的補上,累倒了感冒一星期,迄未痊愈。還幸而新近宋淇替我高價賣掉《傾城之戀》電影版權,許鞍華導演……如果繼續(xù)住在公寓,再去找房子,一星期內蟲子和跳蚤會猖獗得需要時刻大量噴射,生活睡眠在毒霧中,也于健康有害……
張愛玲的小說有兩種特色,一個叫殘酷,一個叫蒼涼。為什么她寫得那么殘酷?那么蒼涼?這和她長期失眠有關系,看世界不順眼了。她早期的小說殘酷色彩更重,后期的小說蒼涼色彩更重。為什么這樣?人老了,孤獨不說,還一身病,能不蒼涼嗎?更尷尬的是:張愛玲的蒼涼,有個殘酷的前提:殘酷之下,這個人還得繼續(xù)活著,就是蒼涼。
8.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隨它酒價高
明朝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一書中,有這樣一首詩:“暗氣有精更養(yǎng)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化都休問,任我逍遙度百春”。精、氣、神是人生“三寶”,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所以,養(yǎng)生講究養(yǎng)精蓄銳,精氣足則神旺。
白居易在一首《玉泉》詩中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手把青筇仗,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碧兆碓谧匀幻谰爸校_到忘我境界。
中醫(yī)認為,陰平陽秘乃為和。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蘿卜是涼性的,姜是辛溫的,冬天反而吃涼性的,夏天反而吃辛溫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蘿卜具有消導理氣之功,在多食少動的冬季,少量服用,有利于改善脾胃功能,符合養(yǎng)藏之道;生姜具有辛辣溫散之特性,在多動少食的夏日,少量服用,有利于散濕除濕,健脾助運,符合“火郁發(fā)之”之道。
要說養(yǎng)生,南宋陸游堪稱專家。陸游喜歡種藥,人家以松、竹、梅等為友,他則以中草藥為友。他甚至還開過藥店,賣過藥,給人看過病。他在《花下小酌》記載:“云開太華插遙空,我是山中采藥翁”。在《二友》中則寫道:“清芬六出水梔子,堅瘦九節(jié)石菖蒲。放翁閉門得二友,千古夷齊今豈無?”
我特意查了手頭的資料,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致是這樣的:先秦兩漢時期,生卒記載明確的文人有20人,平均壽命為58.4歲。這其中孔子活了73歲,荀子74歲,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漢朝的伏生活了92歲;隋唐五代79人,平均壽命為65.6歲,“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以“歐體”傳世的書法家歐陽詢85歲,“柳體”的創(chuàng)造者、大書法家柳公權88歲;宋代82人,平均為65.6歲,詩人陸游享年85歲;金元29人,平均壽命為67歲,畫家書法家黃公望卒年85歲;明代77人,平均為64歲,善音律的冷謙享年150歲,“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歲;清代126人,平均為63.4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的黃宗羲享年85歲,桐城學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歲、劉大櫆83歲、方苞81歲。
陸游活了85歲,算是相當長壽了,這跟他愛食粥有一定關系。他在詩中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
“食粥、喝茶、煲湯”在南方人生活中被稱為“三水”,其中食粥排第一。粥中加入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更能達到祛病延年的功用。中醫(yī)認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強食欲、防止便秘、調整腸胃等多方面的好處。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層粥油,被稱為參湯,中醫(yī)認為有很強的滋補作用,有補中益氣、強腎益精的作用。李時珍收錄在《本草綱目》中的粥有50多種。
唐代詩人儲光羲喜歡吃茗粥(即茶粥),他這樣寫道: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復解山中衣。
數片遠云度,曾不蔽炎暉。
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在《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四十五回、六十三回里,借寶玉、寶釵、襲人之口,說出了湯、粥、茶的用途:酸梅湯能化陰生津止渴;普洱茶可清胃消食;粥是最補氣的。
除了吃粥,還要注意動靜結合。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享年82歲,他的長壽秘訣是,別那么一本正經。他在《偶成》的兩句詩“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中透露了心跡,概括起來,就是動靜結合,正如清代名士翟公欒的一副對聯所寫的那樣:“靜亦靜動亦動,五臟克消失欲火;榮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機。”
無獨有偶,陸游曾有《掃地詩》一首:“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常奴,亦以平氣血。按摩與引導,雖善卻多事。不如掃地去,延年直差易?!彼@是把掃地當成健身了,他還喜歡自己上山砍柴,多走動,“飲罷忌久坐,時須曳筇杖”。
陸游還有詩云:“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雖迫耄期,勤慎亦在習”。詩中的“慎”,就是靜;“勤”,就是動。
腦子也要“勤”,“勤”用腦,才靈活。我的中醫(yī)老師梁老師至今不會用電腦,他有個觀點:用電腦壞人腦。那些中醫(yī)館,其實也可以看西醫(yī)。因為電腦里面有一個系統,在桌面的右側,分別為:放大看處方、取消重開、臨時保存、正式保存、打印中西醫(yī)處方、打印中醫(yī)處方、打印西醫(yī)處方、打印病歷封面等任務欄。電腦系統太方便了,點擊,就能夠開方了。用久了,沒有電腦,醫(yī)生自己都記不住藥味了。
陸游保健,還有一套方法,他在《雜賦》一詩中這樣介紹:“病叟胸中一物無,夢游信腳到華胥。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fā)蕭蕭起自梳” 。
“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fā)蕭蕭起自梳”,是一種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法,就是用梳頭法按摩百會穴。人的頭頂有個穴,叫百會穴。為什么叫百會穴呢?就是說,這個穴是一百個穴位的交匯點。一百個穴位,有點夸張,但幾十個穴位是有的。人體14條主要經脈中,有8條都匯聚在頭部,頭部還有穴位40多個。根據全息學的理論,頭部的反射區(qū)對應著不同的器官和身體區(qū)域,刺激反射區(qū)10多個,而經常梳頭,刺激這些反射區(qū),通過全息反射作用,能讓對應的器官“毛孔開泄、補氧化瘀”,有助于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
但這樣的詩境界并不算高,真正高的是“心靜”,是“虛無”,是“本來無一物”的境界,那才是養(yǎng)神的境界,東晉大隱陶淵明就達到了這種境界,比如,他在《飲酒》詩中這樣寫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隨它酒價高。金錢是身外的,健康是自己的。不要死于無知,不要拿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來懲罰自己,天天有個好心情,生活的質量才高。
《管子·內業(yè)》中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善怒,道乃無處?!睒酚^的精神狀態(tài),能使人身心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崇尚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民間流傳“花中自有健身藥”、“常在花間走,能活九十九”等諺語。老舍在散文《養(yǎng)花》中說:“我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室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huán),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有益于身心,勝于吃藥?!?/p>
依據天、地、人如一的傳統文化調理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這樣就能讓人們感受覺知(佛教用語),感知天地,汲取天地間自然的能量。
神傷則體衰,陶淵明雖窮困潦倒,但他辭職了,離開了官場,可以“無求”了。他采菊養(yǎng)性,在“人境”雖“車馬喧”,對自己沒有影響。所以,他明白:真意,在哪里?就在“欲辯已忘言”的境界當中。而這種境界無法用語言描述。
還是老話說得好,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么?兒孫不如我,要錢做什么?
一場閑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币馑际钦f,主人勸我在睡覺前用熱水泡腳,這樣睡眠質量高,連早晨鐘鼓的聲音都聽不到。
同一個辦公室里,為什么有人老感冒、有人老不得病?免疫功能不一樣?,F在很多人都是“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叭摺睘槭裁炊嗔??30至50歲的人死亡率為什么高了?
除了基因方面的因素,這和人的養(yǎng)生觀念、生活方式都有關系。
武則天就很注意養(yǎng)生,她愛吃花粉。慈禧太后也愛吃花粉?;ǚ凼侵参锏木樱杏?,營養(yǎng)最豐富,在植物里是最好的東西。據文獻記載,治前列腺病藥的成分,最早就是在花粉里發(fā)現的,花粉有個名字叫“腸道警察”,吃了花粉以后,“警察”可以維持腸道秩序,避免了紊亂。
其實,按照魏武帝曹操的觀點,長壽秘訣沒有那么麻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的詩中,不僅有著軍事家的胸襟,更有醫(yī)療方面的實用價值,比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一詩中,他這樣寫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我講課的時候,經常引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就是說,你吃東西怎么知道好不好?健康不健康?你感覺快樂,“怡”,也就是可口、舒服,那是一個重要標準。你感覺“怡”了,身心就平衡了,達到了養(yǎng)心的目的。為什么說“家和萬事興”? 家和,人就感覺舒坦,那就是“知者樂,仁者壽”的境界。為什么說“仁者壽”?因為達到了養(yǎng)神的目的。西漢大學者董仲舒的解釋,說的非常好。他在《春秋繁露》中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
有些人早晨起床后,突然發(fā)現頭上有大小不等的橢圓形脫發(fā)區(qū)域,俗稱“地中?!薄_@是斑禿,又叫“鬼剃頭”。患者發(fā)病前大多曾有過精神刺激,比如過度緊張、工作疲勞、家庭不和睦或憂郁悲傷等。脫發(fā)很大程度上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對女性而言,慢性精神壓力可能造成女性體內雄激素增加,頭部毛囊代謝受雄激素抑制,最終造成毛囊萎縮、變小、生長期縮短等變化,引起雄激素脫發(fā)。
脫發(fā)多與長期的心理壓力、情緒緊張或突發(fā)的精神創(chuàng)傷有關。神經性皮炎也與精神壓力有關。有個盲人曾經告訴我,他在春節(jié)期間,連續(xù)熬夜打牌,飲食不健康、作息不規(guī)律結果導致眼睛巨疼,20 多歲就脫頭發(fā)。這是由于體內雄激素分泌紊亂、頭皮供血不足導致。他曾經給我講過自己按摩的女顧客,說在四五十歲之前的女人,頭發(fā)的味道很迷人,很好聞,那是一種特殊的味道,他稱之為女人味。在2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尤其明顯。五十歲之后的女性,有些不會保養(yǎng)的,就有了老人味。而五十歲之后的男人,身上散發(fā)的則是活絡油味——在他眼中,原來,“油膩男”另有含義:活絡油味。大約是頸椎病給鬧的吧。君不見,很多風華正茂的男性、女性,正面看充滿潮氣,背面一看,脖子上全是深深的拔罐疤痕。這都是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給鬧的。
早在一千年前,波斯醫(yī)生就已經報道了緊張的人際關系對銀屑病皮疹的影響。最近研究發(fā)現,40%以上的銀屑病患者在發(fā)病前有精神緊張史。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心理因素可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甚至發(fā)生內分泌功能失調,促進血管壁或組織細胞釋放緩激肽、組胺等介質,后者作用于靶組織引起一系列反應:如皮膚血管收縮、擴張,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縮甚至刺激角質形成和細胞增殖等,誘發(fā)或加重原有皮膚病。另外,人在不良的心理因素下,免疫能力降低,因此進一步加劇皮膚病的癥狀。
“心樂才有身樂”,北宋大學者程顥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幸福藏在糊涂里。人老了,應該開心,除寄情于山水外,也要學少年。國際上有個最新說法,所有動物都沒有笑的功能,只有人類有這個功能。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十年少”,不是指實際年齡,是指心態(tài)。笑口常開,健康常在。
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太傻,犯不著。尤其是當醫(yī)生的,什么樣的病人都有,他的身上的邪氣有時能把你震住。這個時候,你是生氣還是耐著性子為他看病?大家知道,中醫(yī)藥方肺炎清解湯由黃芩、石膏、桑白皮、地龍、蘆根、甘草、貝母、天竺黃等組成,功能清熱化痰,主治大葉性肺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老中醫(yī)郭永來在談此方時,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此方我見于1958年左右出版的《中醫(yī)雜志》上。我初學醫(yī)時涉獵方書,但不善于記作者姓名,當時只記錄了處方,后來數次搬家,原雜志早已丟失,現已無從查考。
因為作者敘述十分生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至今不忘。今復述梗概如下:新中國成立前,一富翁患大葉性肺炎,勢甚危重,召本城數位名醫(yī)診治,當時作者雖然不在名醫(yī)之列(作者自謙),但因兼懂中西醫(yī),故而入選。
各名醫(yī)依次診脈開方,但富翁卻都不肯服,原來富翁怕死,嫌藥太峻或過于寒涼。輪到作者診斷時,考慮重新處方,也必不肯用,因撿前面一位老中醫(yī)于正方之外所開一副方,乃是用來煮水讓病人代茶飲的(是以前中醫(yī)治病常用方法之一)。
大意是以蘆根、冬瓜皮、天竺黃等為主,類似千金葦莖湯的那么一個處方。之后再無消息,度其必死無疑,不料日后與其家人相遇,詢其病情,家人曰:前服您所薦藥方加味(鬼箭羽之類),早已愈矣。
作者聽后大感驚訝,如此平淡之藥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潛心研究,驗之于臨床,終于擬此肺炎清解湯。方后論述了天竺黃藥理之妙和重用之理,并且說,此方療效超過青霉素。(見《杏林集葉》,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大家看,故事里的那個富翁都病危了,還是不肯服藥!理由竟然是“富翁怕死,嫌藥太峻或過于寒涼”,是不是很可笑?
在《黃帝內經》里,黃帝問岐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矣,為何?岐伯答:上古之人,懂得養(yǎng)生之道,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神兼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清代詩詞大家顧貞觀作過一首《斷續(xù)令》:
斷紅兼雨夢,當歸身世,等閑蕉鹿。
再枕涼生冰簟滑,石鼎聲中幽獨。
活火泉甘松濤嫩,乳香候,龍團熟。
地偏叢桂枝陰,又吐叢菊。花時約過柴桑。
白衣寒蚤,體負深杯綠。
青鏡流光,看逝水銀波,漂殘落木。
瓜蔓連錢,草蟲吟細,辛苦驚髀肉。
從容烏兔,絲絲短發(fā)難續(xù)。
顧貞觀,是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的曾孫。他這首《斷續(xù)令》 實為一首藏頭詞。你看開頭的“斷”字和結尾的“續(xù)”字連起來,就是“斷續(xù)”這味中藥。
顧貞觀在《斷續(xù)令》中用了當歸、鹿角(蕉鹿)、滑石、獨活、甘松、乳香、熟地、桂枝、菊花、桑白皮、蚤休、綠青、水銀、木瓜、連錢草、細辛、肉蓯蓉(從容)、菟絲、續(xù)斷(斷續(xù))等中藥名。
在藥名詞中,作者巧妙地賦予本草以厚樸哲學。我非常欣賞“厚樸”這一味中藥的名字。中醫(yī)藥書稱其因“木質樸而皮厚”得名。淳厚、質樸,正暗含中國道家哲學中追求的“拙樸”。
所以說,中國古人在給本草命名的時候,那是非常講究的,人參為什么叫人參?有人的形狀啊。鉤藤為什么叫鉤藤?它有兩個向下彎曲的鉤嘛。金銀花為什么叫金銀花?你看它一蒂二花、黃白相映,像金又像銀。七葉一枝花為什么叫七葉一枝花?它只有一根獨莖,莖上生有一輪葉子,共七片,花也只有一朵。車前子為什么叫車前子?它就生于道路兩邊車馬之前啊。麻黃為什么叫麻黃?它味麻而色黃。貫眾為什么叫貫眾?因為它“葉似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所以,它的草叫鳳尾,根叫貫眾。連翹為什么叫連翹?因為它“其實似蓮作房,翹出眾草”啊。
“月中神樹”,這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桂枝?!澳眯∪恕?,這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使君子。
“一筆御寒費”,這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款冬花??疃槭裁唇锌疃??你聽這個名字,“款冬花”,款,古意是“至”的意思,神情款款,這個“款”字,有“輕緩、柔慢”之意。嚴冬時節(jié),款冬花生長在四川、青海、河南、陜西等地的冰天雪地之中,這種草有生命力,吸山水土地之精華而生長。不畏嚴寒獨傲冰霜、開出黃艷艷的小花,雖然沒有臘梅那么高貴、知名,但是這種不畏嚴寒的小草開的小花,卻能潤心肺,益五臟,是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的良藥。
半夏為什么叫半夏?它仲夏就成熟了啊。夏枯草為什么叫夏枯草?因為它夏至就成熟了啊,然后就枯萎了。冬桑葉為什么叫冬桑葉?因為它經霜就要采收。它們都在它們療效最好的時期采摘,從而得名。
川芎為什么叫川芎?因為四川產的最道地,所以叫“川芎”。《本草綱目》里說:“人頭穹窿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之名”。益母草為什么叫益母草?因為它能活血、調經,所以是婦科圣藥,取名“益母”,多么有詩意啊。
“果在刺中央,秋來滿山岡,核仁是良藥,安神作用強”,這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酸棗仁?!懊利愐还媚?,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腸善,為人專治瘡”,這也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山慈姑?!耙蝗艘患叶嘈量啵瑑鹤釉俅蟛浑x母,百年古書已無用,千里捎書一字無”,這是四味藥名謎語,你猜到了嗎?它們分別是:丹參、附子、破故紙、白芷?!耙恢昕招臉?,獨生東籬邊。病入膏肓久,九死一生還”。這是四位藥名謎語,你猜到了嗎?它們分別是:木通、黃花、沒藥、獨活。
“一物陸地長,一物水中生,姓異治同病,共喚一個名。”這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是兩味中藥,你知道是什么嗎?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它們就是草決明和石決明。
決明子為什么叫決明子?因為它可以明目,又叫千里光。一如續(xù)斷、骨碎補,一聽這名字,就知道能治骨折;伸筋草,顧名思義,有利于筋脈的屈伸,當然是舒筋通絡的;防風,聽其名,就知道治風通用。麝香,香味都是發(fā)散的,一聞香,就明白,香氣能遠射,于是麝香恰如“射香”。
無論是以根入藥的葛根、板藍根;以葉入藥的枇杷葉、淡竹葉;以種子、種仁入藥的菟絲子、桃仁、杏仁;以皮入藥的陳皮、桂皮;以花入藥的芫花、藏紅花;以全草入藥的仙鶴草、車前草,還是以藤、莖入藥的海風藤、雞血藤,它們都是一個非常溫馨浪漫的詩意名字,就像《本草綱目》中收錄的一味益智、安神、強志的草藥,名字就叫“遠志”。聽其名,起碼能給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边@是一個藥名謎語,謎底就是遠志。
古代文化中有一種方藥聯。什么叫方藥聯呢?就是將方劑中藥之名嵌入對聯為方藥聯。有個故事,說唐宣宗出中藥名“白頭翁”為上聯求對,國子監(jiān)助教溫庭筠當即以“蒼耳子”應對。實在妙極。
四川劍閣縣的姜維祠有這么一副對聯:“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熱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余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p>
“捧出熱心,披開大膽”,說的是蜀漢后主劉禪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投降魏將鄧艾,命鎮(zhèn)守劍門的姜維投降,姜維不敢違命,假裝降魏將鐘會,實是等待時機期望重興蜀國?!度龂萘x》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說,姜維后被魏軍殺害,落得剖腹剮心的下場。魏軍發(fā)現姜維的膽特別大?!度龂臼駮分杏涊d,姜維的“膽大如斗”。
“虛懷遠志,空寄當歸”,說的是姜維歸降諸葛亮后,姜維的母親在魏國念兒心切,寄信到蜀,信內裝有中藥當歸,暗示他應歸魏土。姜維是個孝子,但因受諸葛武侯重托,忠孝不能兩全,胸懷統一中原的遠志,無法離蜀歸魏。于是就給母親回一封信,內裝中藥遠志,并言:“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再當歸?!?/p>
從前有個秀才出聯:“二仙乘青龍碧玉空中逍遙自在”(注:二仙湯、青龍湯、碧玉散、逍遙丸)。徐炎對曰:“六神跨白虎黃土路上奔騰飛馳”(注:六神丸、奔騰湯、白虎湯、黃土湯)。秀才不服,繼續(xù)出聯:“干濕腳氣四斤丸”。徐炎對曰:“偏正頭風一字散”。秀才又出一聯:“天設奇方曰雪曰霰日霜,合來先成三白散”。徐炎聯曰:“地生良藥名芩名連名柏,煎成都是六黃湯”。
相傳古時有一屠夫,半路學醫(yī),胡亂開藥,是個不折不扣的庸醫(yī),有一次,他開出一方:“全蝎半只,天冬一錢,半夏三錢,薤白五錢,麻黃一錢,地黃五錢,生姜綠茶為引。”
這個患者也略通醫(yī)術,擬一聯,譏諷這個屠夫:
全蝎天冬麻黃相伍。解痙也?生津也?發(fā)汗也?藥乃狼虎,縱入生姜何益。
半夏地黃薤白同方,止咳乎?滋陰乎?助陽乎?醫(yī)必庸才,當留綠茶自喝。
清末湖北明醫(yī)何九香先生,母親病故后悲思萬千,遂自題一副藥店門聯:“獨有癡兒漸遠志,更無慈母望當歸”。
藥對哀思,多棒啊。門聯中巧妙嵌入遠志、當歸兩味中藥名,來寄托自己對慈母的哀思和懷念,可謂情真意切。
四川內江仁和堂老鋪門旁懸掛一副隸書木刻金字楹聯:“熟地迎白頭益母紅娘一見喜,懷山送牽牛國老使君千年健”。多吉祥啊。
有人寫這樣一副藥店門聯:“厚樸繼承神農藥;從容(蓯)配制仲景方”。真有文化。
清代黃遵憲在臨終的前一年(1904年),撰寫了一副對聯:“藥是當歸,花宜旋復(覆);蟲還無恙,鳥莫奈何”。
對聯用意深長。“藥是當歸”、“蟲還無恙”,喻寫自己的初心不改。
旋覆花,又名金沸草。清代趙瑾叔在《本草詩》中這樣寫道:
旋覆花開洵足珍,別名金沸草稱神。
蕊繁最喜生家圃,根細空教產水濱。
咸可軟堅痰不老,溫能散結氣俱勻。
須防損目休多嗅,自古先賢訓欲遵。
旋覆花,味咸甘微溫無毒,氣味降多于升,陰也;下氣行水,消痰軟堅;解大腹之腫,去頭面之風;除噫氣而止嘔逆,利大腸而通血脈。
張仲景的《傷寒論》第161條中有云:“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旋覆代赭湯人參,半夏姜甘大棗臨,噫氣不除治虛痞,健脾祛痰此方靈。旋覆代赭湯治傷寒汗下后,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覆代赭湯的功效是:降逆和,益氣和胃。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證。妊娠嘔吐、呃逆、嘔吐、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粘連性腸梗阻、胃十二指腸潰瘍、內耳眩暈、反流性食管炎、咽神經官能癥、消化道腫瘤等,在臨床上都有用的機會。旋覆代赭湯加砂仁、沉香、柿蒂等,可治療化療性呃逆;加麥冬、牛膝、丹參、石菖蒲、郁金等,可治療腦血管合并呃逆;加柴胡、白術、黃連等,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加川楝子、玄胡等,可治療胃脘痛等。
《金匱要略》中說,治療半產漏下,有旋覆花湯。取其能下氣也。但旋覆花性專溫散,故陰虛勞嗽,風熱燥咳,不可誤用,用之嗽必愈甚。旋覆花乃走散之藥,虛者不宜多服,李衛(wèi)公言:嗅其花能損目。
“草木亦含天地靈,根能生藤精生神。首烏補腎烏須發(fā),夜交養(yǎng)心安神寧。”這是一首描寫何首烏的詩。
何首烏,一聽就知道能烏須黑發(fā)。何首烏的根和藤都可入藥,根在地下,入腎屬水,制何首烏可以益精補血;它生出的藤——夜交藤在地上,入心屬火,能夠養(yǎng)心安神,是治療失眠的良藥。中醫(yī)學認為“精”可以生“神”,精氣充沛則“有神”,何首烏的根補腎,藤(夜交藤)安神,正好應了“精生神”的陰陽之理。
“生于半陰半陽坡,此物微苦性微寒。疏散少陽經寒熱,春升萬化中氣添?!边@是一首描寫柴胡的詩。柴胡入少陽經,喜歡生長在半陰半陽坡上,其中蘊涵天地至理。
白色的白芷、白及,紫色的紫草,紅色的紅花,青色的青黛,黃色的黃芩,這些顏色已經告訴人們它們入什么經了。
白芨,又名紫蘭、苞舌蘭、連及草,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球莖曬干后的名稱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蘭根、甘根、白給)。白芨這味草藥有啥作用呢?清代趙瑾叔在《本草詩》中說得明白:
草名連及遍山隅,性膩須知好作糊。
菱米根同差足擬,箬蘭花發(fā)果堪娛。
勞傷吐血偏能止,癰腫排膿亦可敷。
不信肺間填竅穴,臨刑剖看一囚徒。
最后一句詩,講的是一個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的故事:“臺州獄吏憫一大囚,囚感之因言,七次犯死罪,遭訊拷,肺皆損傷,至于嘔血,人傳一方,只用白及為末,米飲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遲,劊者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十處,皆白及填補,色猶不變也”。
白及味苦微寒無毒,入肺經;質極粘膩,可作漿糊;性澀而收,得秋金之氣,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得白蘞、紅藥子,加腦、麝、乳、沒,治一切癰疽腫毒。
玄參,為什么叫玄參?因為它是黑色的。玄參味苦咸,性情與知柏、生地近似。玄參根是黑色,黑色兼咸,入腎經;苦能下氣,寒能除熱,咸能潤下軟堅。故玄參能消散癰腫,止自汗盜汗,治吐血衄血;既能清上焦之熱,又能滋下焦少陰之水。
清代趙瑾叔在《本草詩》中這樣寫玄參:
玄參黑潤重鄉(xiāng)邦,
壯水無根火自降。
年久癘瘡消磊磊,
時行目疾治雙雙。
游風斑毒清多種,
燥熱狂煩去一腔。
更有熏衣香可合,
氤氳幾陣透紗窗。
看完了高人的云淡風輕,再來對比一下民歌中的“云淡不風輕”。
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年-1646年)曾經整理過當時的民歌,其中,《掛枝兒》“想部”三卷很有味道,馮夢龍評價這三首民歌“頗稱能品”。
我們來看看明代民歌《掛枝兒》“想部”三卷:
其一:
紅娘子,嘆一聲,受盡了檳郎的氣。你有遠志,做了隨風子,不想當歸是何時?續(xù)斷再得甜如蜜,金銀花都費盡了,相思病沒藥醫(yī)。待他有日的茴薌也,我就把玄胡索兒縛住了你。
其二:
想人生最是離別恨,只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因此黃連心苦苦里為伊擔悶。白芷兒寫不盡離情字,囑咐使君子切莫作負恩人。你果是半夏的當歸也,我情愿對著天南星徹夜地等。
其三:
你說我負了心,無憑枳實,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對威靈仙發(fā)下盟誓。細辛將奴想,厚樸你自知。莫把我情書也,當作破故紙。
務要見景生情,切莫守株待兔。這三首民歌不簡單,詞寫得有味道,頗有桑間濮上之風,深得中藥的此中三昧。
《掛枝兒》(又名《童癡一弄》)和《山歌》(又名《童癡二弄》)是馮夢龍編纂整理的兩部民間時調歌曲專集?!稈熘骸?,一作《倒掛枝兒》或《掛枝詞》。民間曲調名。明代小說中常填此調,為北方民間《打棗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稱。盛行于明代天啟、崇禎年間。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襯字,平仄韻通押。內容多寫戀情。
“想部”三卷其一用了紅娘子、檳榔、遠志、隨風子、當歸、續(xù)斷、蜜、金銀花、相思子、沒藥、茴香、玄胡索等中藥名。其二用了人參、甘草、黃連、白芷、使君子、半夏、當歸、南星等中藥名。其三用了枳實、地骨皮、威靈仙、細辛、厚樸、破故紙等中藥名,描寫了那個時代壓抑下的男歡女愛之情。
很多中藥有一定毒性,例如生附子、生烏頭、馬錢子等,用之得當,往往又是起死回生的大藥。愛情也一樣。我的中醫(yī)老師李一翔有個觀點:談戀愛太浪費時間。戀愛談不好的話,傷心啊。
是故,不為昭昭信節(jié),不為冥冥墮行。欲臨死而無掛礙,先在生時事事看得清;欲遇變而無倉忙,須向常是念念守得定。
9 .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
冷謙是明代著名養(yǎng)生學家。他在《修齡要旨》中所作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注腳:“大道修持怕有心,有心行道孽根深。卻除幻想重增病,因假失真無處尋?!?/p>
冷謙在養(yǎng)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修齡要旨》一書,書中有首養(yǎng)生詩:
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長安。
夢失封金匱,形衰守玉關。
鼓呵消積聚,兜禮治傷寒。
叩齒牙無疾,升觀鬢不斑。
運睛除眼翳,掩耳去頭旋。
托踏應輕骨,搓涂自美顏。
閉摩通滯氣,凝抱固丹田。
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
歸納起來,這詩說的就是靜,就像《清靜經》中所說:“大還之道,圣道也;無心者,常清常凈也。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何圣道之不可傳,大還之不可得哉!”
具體說來,達到清靜的境界,有這么幾種方法。第一,“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長安”,即咽唾養(yǎng)生法和導引養(yǎng)生法。唾液就是人的津液,也就是仲景說的人的精氣,通過有意識的吞咽,讓津液運轉正常。導引養(yǎng)生法,就是暇時絕慮,閉目冥想,通過吸氣,讓真火自涌泉穴通過雙腿、脊背至頭頂百會穴,然后再從百會穴逐漸到丹田。久練可以讓五臟調和,氣通血活,增強人的正氣。
第二,“夢失封金匱,形衰守玉關”,經常按摩小腹部,然后,默運神氣,固守玉關(指丹田,亦稱關元穴),中透三關(丹田,又稱下丹田;中丹田——為膻中,在兩乳頭連線中間;上丹田——又稱印堂穴,兩眉間連線中點),久而久之,可以讓人精盈、氣足、神全。
第三,“鼓呵消積聚,兜禮治傷寒”,通過運動消除氣積,預防和治療外感風寒?!皾嵋顺:恰保ь^看天,仰望星空,張大口呵出濁氣,可治氣滯食積?!岸刀Y治傷寒”,就是說,一旦患上了傷寒,你可以吃藥,也可以用“兜禮”這個辦法:即雙腿盤坐,兩手緊兜下身(男托陰囊,女按會陰),閉口緘息,然后深呼吸,默想真氣自尾閭,沿著督脈即脊背上升,一直到百會穴。反復5次,用這個辦法逐走邪氣,就像老年人行禮叩首、虔誠拜佛那般,如此可以趕走邪氣,恢復正氣,風寒傷感之疾則愈。
所以,治療傷寒,你可以用經方,可以按仲景說的,不需要什么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就用一根針,“刺風池、風府則愈”,也可以用冷謙說的辦法,“兜禮治傷寒”。
微信上經常有人轉發(fā)文章,標題很有點聳人聽聞的意思,諸如“中醫(yī)將亡于中藥”之類。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有。比方說,中藥蜈蚣抗驚厥作用效果相當好,用于多種肝風內動證,包括小兒急驚風。它息風止痙作用比全蝎還強。
蜈蚣能夠以毒攻毒,味辛散結,用于瘡癰腫痛、瘰疬、痰核、癭瘤,通絡止痛;用于頑固的風濕痹證、頑固的頭痛,消除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偏癱等癥狀。與全蝎比不同的就一點,蜈蚣的溫燥毒烈性強于全蝎。全蝎亦有與蜈蚣相似的搜風通絡止痛作用,用于風濕頑痹,可與防風、獨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藥物同用。為什么有經驗的中醫(yī)不輕易用全蝎了呢?問題就出在中藥質量上。 現在全蝎藥材質量很差,不少藥材炮制,就是用鹽水來燙死全蝎,這樣保存時間長,又叫淡全蟲,沒鹽味。如果鹽多還要去鹽。而現在有的人向里拌很多鹽,降低藥材質量。更有甚的是讓它臨死前餓幾天,然后喂水泥,所以它死后肚子里都是泥塊。幾乎不能用。有的人喜歡用蝎尾節(jié),有效成分是這里強,但是很浪費,其它的腹節(jié)也是有效的,只不過是作用稍緩和些。
說“中醫(yī)將亡于中藥”,這樣替一些不道地的中藥擔憂的觀點,自然有其道理,但這種擔憂其實淺了。那是對一般的醫(yī)生來說的,那些明道之人,那些真正的高人,人家隨手抓把灰、就地取把草,就把病治愈了,或者說,根本就沒有用藥,就是改變時空,比如喘得很重的病人,讓他冬天去三亞,或者,就是用針灸、推拿、運氣,“兜禮治傷寒”,就能治愈。你也不用大驚小怪。所謂功到自然成,就是這個道理。蘇東坡有一次咳嗽,大約是傷寒。他就地取材,隨手弄來菘菜、蔓菁、薺菜等,洗干凈后,加入生米,放幾片生姜,煮一鍋菜羹,還自名為東坡羹。他就用這個“東坡羹”來治病,去咳止痰,發(fā)散表寒。關于這次煎藥的過程,他這樣記載:“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誰知南岳老,解作東坡羹”。
還有一種療法,名叫詩療法。宋代《唐詩紀事》中曾記載過一個以詩醫(yī)病故事。杜甫的一個朋友的老婆患有抑郁癥。杜甫聽說后,自信滿滿地對鄭之文說:“讀我的詩可以治尊夫人之病,你只要讓她每天反復誦讀‘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即可”。朋友之妻照做了,病情果然緩解。
陸游在《山村經行因施藥》一詩中這樣寫道:“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藥,吾詩讀罷自醒然”。你看,陸游為一個老人治頭風,他說,你別用川芎、白芷這些藥了,靜心讀讀我的詩,病就能好。
這種詩療法,也許只是詩人的過度自信,真有頭疼發(fā)燒,還是去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別耽誤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詩可以養(yǎng)人的性情。病人真的投入地讀詩了,那說明他的身心相當健康,人本身的自愈力有助于患者恢復,這個是真的。李鴻章在給哥哥李瀚章的家書中曾這樣說:“體氣多病,得名人文集,靜心讀之,亦足以養(yǎng)病”。
有些高人,就用茶給人治病,一杯好茶下肚,病在不知不覺中,好了。宋代詩人文同這樣描寫解渴清涼的茶:“沃睡迷無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騰身”。北宋詩人曾鞏愛喝茶,寫詩說:“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他說茶是“草木英華”。蘇軾寫詩,這樣說茶的好處:“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他說,魏文帝曹丕的仙藥,還比不上一杯好茶呢。茶能清心、清涼,更能解毒。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茶。蘇軾說的盧仝七碗茶是什么茶呢?懂茶之人,都知道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他說好茶呀,三碗下肚,“唯有文字五千卷”。東漢名醫(yī)華佗也說:“荼茗久食,益思意?!?/p>
所以,與其為不道地的中藥擔憂,倒不如好好研究好中國的古代文化和哲學。大道至簡,大道也都是相通的。
第四,“叩齒牙無疾,升觀鬢不斑”,齒宜常叩,閑時靜坐,雙眼念光上視眉額,默想神氣自尾閭間上升下降,后納入元海(臍下關元、氣海穴),如此堅持,氣血充足,鬢發(fā)可返黑。白居易在一首《練功》詩中說:“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扶。初似飲醇醪,又如蜇苦旁。外融為骸暢,中適一念除。曠至忘所存,心與虛俱無”。白居易認為,靜可養(yǎng)生,“心靜自然涼”。他在《消暑》詩中曰:“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做回人間翁”。
蘇軾也喜歡靜坐,他在一首詩中寫道:“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第五,“運睛除眼翳,掩耳去頭旋”,目宜常運,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中醫(yī)講,肝開竅于目,諸脈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目者,肝腎之外候也。故而經常按摩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位,常運轉眼睛,能讓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對五臟六腑氣機運轉亦大有裨益。同時,也要經常搓耳朵,耳朵與心臟有密切聯系。金代名醫(yī)張元素在未得道時,頭目昏旋,偏頭痛,就用此法而愈?!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篇》中說:“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
第六,“托踏應輕骨,搓涂自美顏”,就是說,每天清晨起床鍛煉身體時,采取兩手上舉、如托千斤法,這樣能夠步履輕盈。另外,常搓面。搓面,又稱浴面,就是人們俗稱的“干洗臉”。雙掌按照太極的運轉方向,搓、摩面數次。久之,可使血脈運行暢通,面色紅潤。
第七,“閉摩通滯氣,凝抱固丹田”,就是說,要清心閉息,意守丹田。丹田乃人體元氣蓄積之處,善于生者,平素靜坐時多做意守丹田功。
第八,“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就是淡泊生活,少吃膏粱厚味。曾國藩家書中記載:他給兒子談養(yǎng)生六事,其中一條是“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吃一碗干巴巴的白米飯不吃咸菜,味同嚼蠟,如果你真的堅持了,你會發(fā)現,寡淡的白米飯中能品出別樣的滋味。你再吃別的東西,就能甘之如飴。原來,曾國藩吃白米飯,是祛除欲望、培養(yǎng)淡口味呀。《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文言》中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享現在之福如點燈,隨點則隨滅;培將來之福如添油,愈添則愈久。
清朝,有13個皇帝。同治19歲就死了,順治活了23歲,咸豐活了31歲,光緒活了38歲,但乾隆卻活了89歲。乾隆擅長養(yǎng)生,他好動,他注意粗細糧搭配,他喜歡旅游,多次下江南。
《揚子晚報》2016年7月21日A8版有一則消息:83歲的腎病大家、江蘇國醫(yī)名師、南京博大腎科名譽院長鄒燕勤教授從不吃冷食、每天固定用一大桶熱水泡腳。鄒燕勤說,鴨子屬于水禽,鴨肉味甘性冷、無毒,吃后能夠起到補虛、消毒以及祛除燥熱的作用,對于治療頭痛、失眠、便秘、腎炎以及低熱的情況有著很好的療效。經常服用鴨肉,能夠有效地治療水腫、食欲不振、便秘以及低熱等情況。
一說到進補,很多人以為是吃各種補藥、肉類或山珍海味。其實,我們平常吃的五谷雜糧就是養(yǎng)人的“補藥”。比方說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比方說小米,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會給胃帶來很大負擔,因此,有小米護胃的說法。小米不但可以用來煮粥,還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飯”。比方說薏米,又叫苡米,中醫(y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比方說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yǎng)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
中醫(y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五谷雜糧的藥性既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又經濟實用,且沒有副作用。
十藥九毒。食療重于藥療,這是李時珍說的。所以李時珍寫在《本草綱目》中的多是食物。比如說,胡蘿卜,《本草綱目》里說它是養(yǎng)眼蔬菜。晚上看不到東西,特別是夜盲癥,吃了好。而且,長期吃胡蘿卜不容易得感冒。泰國香米為什么跟其他的米不一樣?種好。小米,別看它個頭小,能量可不小。小米粥,特別是那層米油很好啊?!侗静菥V目》里說,小米能除濕、健脾、鎮(zhèn)靜、安眠。動物越小越有營養(yǎng)價值。美國有醫(yī)學家說,跳蚤的蛋白最好。跳蚤,別看它那么小,它可以跳1米多高。
現在,多數人是病死的,老死的是少數人。天天處在不健康、亞健康狀態(tài),那不叫活著,至少不叫有質量地活著,那叫湊合活著。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賈府的人吃完飯拿茶漱口,為什么這樣?講究。蘇東坡也寫詩說,他每次吃完飯拿中下等茶漱口,目的是堅固牙齒。
所以,活著還是要講究生活質量,名譽屬于過去,健康屬于自己。懷著一顆素心,就連淡菜都是香的。
你看東湖居士在《生查子·中藥嵌名》中心情多好,把淡菜寫得何其神奇:
那年梔子香,種下相思豆。
記得約當歸,竹葉青依舊。
飛揚劍上霜,千里光如晝。
籬畔白頭翁,淡菜齊天壽。
東湖居士用梔子、相思子、當歸、竹葉青、飛揚草、千里光、白頭翁、淡菜等中藥名來說明一個道理:知足常樂,淡菜齊天壽。
《中庸》上所說的“大德必得其壽”。想想那些習慣“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得隴望蜀的人,即便他們的目標看似積極,不過是不同于這個病人的另一種“預支”罷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上火”,根結就因為欲望太多,被“預支”的未來攪和得心不靜,由此“上火”,再由“上火”傷陰,直至與中醫(yī)“奉陰者壽”的養(yǎng)生大法,背道而馳。對他們來說,養(yǎng)生哪里是吃什么不吃什么的問題?真該是想什么不想什么的問題!
北宋大學者邵雍在一首詩中這樣告誡:“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知君病后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萬病皆可心藥醫(yī)。養(yǎng)生,關鍵在于養(yǎng)心。常懷一顆素心好,非淡泊無以明志嘛。道家提倡的“寡欲”,《內經》上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世路風波,煉心之境;人情冷暖,忍性是場。
是故,天欲禍人,必先與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會受;天欲福人,必先與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會救。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