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琴
《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是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課及必修課,是溝通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恫≡飳W和免疫學》課程內容由三大部分組成:醫(y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免疫學。針對醫(yī)學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求,根據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內容上的緊密聯系,教材將醫(y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免疫學基礎知識三門學科進行了有機整合重組,合而為一。隨著微生物和免疫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使人們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診斷及預防和治療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同時為醫(yī)學生今后更好地服務患者提供理論基礎。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面臨一些新問題,如新的病原體的發(fā)現,新疫苗的研制和傳染病防治等。針對新問題,教學過程中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多種教學方法并舉[1],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本文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學習興趣的教學體會。
1.1 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PBL教學方法[2]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內容抽象,知識點多而繁雜且具有不易直觀感知等特點。為激發(fā)學生潛能,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PBL教學方法[3]。首先,課堂上導入新課前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如酸奶是如何制作出來的?酒是因為有什么參與發(fā)酵釀才釀出香醇美酒?進而引出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菌,并且讓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大部分的細菌對我們人類生產、生活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進而讓學生了解到正常菌群的含義和對人體的重要性,提起了學生對細菌分布的興趣后,再進入新課內容的詳解,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免疫學則可以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事進行問題的切入式討論,如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接種過疫苗,而疫苗又是通過怎樣的過程保護我們機體免受特定疾病的侵襲的?以此引出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免疫應答的概念及發(fā)生機制,這樣就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1.2 活躍課堂氣氛以增強教學效果 微生物和免疫方面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免疫學和微生物發(fā)展,教學過程中需要優(yōu)化課程結構,不斷將新知識、新進展?jié)B透到課程內容中去,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和免疫的研究熱點和最新動態(tài)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在現今的信息便捷的時代,利用媒體中有關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新聞熱點充實和活躍課堂氣氛,將新聞中關于流行病的熱點問題對照課本用專業(yè)知識進行解讀。如通過對甲型流感疫情的發(fā)生情況,闡述流感病毒的分型及甲型流感之所以能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原因在于甲型流感抗原易變異性。在課堂上,將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進行具體病例分析以引出該疾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方式及如何對易感人群進行醫(yī)學保護。講到人體寄生蟲學部分內容時,從當前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許多國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事工程建設,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當地流行疫情的影響,就此引出瘧原蟲的生活史、流行環(huán)節(jié)、發(fā)病過程、診斷及防治原則。
1.3 多媒體技術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代多媒體手段有機結合。免疫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如利用文字、圖片、動畫以及影像資料等來豐富教學內容,把免疫應答、超敏反應發(fā)生的機制等抽象性的理論內容用動畫形式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易于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恫≡飳W和免疫學》的實驗課在理論聯系實踐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實驗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4],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克服接受性教學的缺陷,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2.1 注重微生物動手操作技能教學 周密設計的實驗課不但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生動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革蘭染色法觀察細菌形態(tài)結構的實驗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驗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常見錯誤和問題[5],與學生一起分析、解決出現的問題,從而使其掌握革蘭染色法的操作步驟、油鏡使用方法。在細菌接種及細菌生長現象的觀察實驗課上,通過對實驗室自來水和學生自己的皮膚表面、齒垢、手機屏幕、實驗室臺面,用無菌棉簽涂抹進行微生物培養(yǎng)、培養(yǎng)結果的分析和判讀,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微生物在我們周圍環(huán)境中的分布情況,指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衛(wèi)生意識和無菌操作觀念。通過微生物檢驗技能操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試驗結果判讀及分析問題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2.2 注重培養(yǎng)免疫學試驗結果分析能力 免疫凝集試驗檢測ABO血型和RH血型,讓學生自己動手檢測自己的血型,由于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想獲知自己血型的心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且通過該驗證試驗的結果并以免疫學理論知識解釋玻片凝集的原理,從抽象理論到實踐契合,培養(yǎng)學生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判斷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課前對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實驗課上有針對地做好實驗課的設計及課前準備。以“行為體驗式課型”實驗課程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過程中,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合理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對《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好理論知識和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并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滿足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