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搶劫罪不同于一般的侵財型犯罪,它既給受害者造成財產損失,也容易造成人身傷害,嚴重影響了群眾的安全感。犯罪情境因素是近年來公安機關在打擊犯罪和偵查實踐中廣為應用的一種分析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偵查效益。本文在結合犯罪情境理論的基礎上,對搶劫罪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了闡述,期望可以對預防和降低去搶劫罪有所裨益。
【關鍵詞】:犯罪;情境因素;搶劫罪;
一、犯罪情境的概述
理論學界有關犯罪情境的定義眾說紛紜,有的專家認為“犯罪情境是一種與犯罪相關聯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實施犯罪的各種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總和?!庇械膶W者認為:“犯罪情境是個體在實施犯罪過程中所面臨的直接促使其形成與其原有心理結構相適應的犯罪動機,或者將已有的犯罪動機轉化為侵害行為的外在形勢?!?“它是在與犯罪相關的行為人互動中顯現的、可能影響特定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各類現存的或即時性的主客觀因素融合成的總態(tài)勢?!盵吳宗憲.《論犯罪情境》,《社會公共安全研究》,1990年第1期,第10頁]盡管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犯罪情境的定義都是圍繞主觀要素與客觀要素展開的。
二、犯罪情境要素與現實犯罪關系
本節(jié)筆者擬通過北大法寶收集了吉林省2014年到2015年兩年間384件搶劫罪案例,以表格的方式向大家呈現了時間要素、地點要素、被害人要素及社會控制要素在搶劫罪發(fā)生方面所呈現的規(guī)律。
(一)時間要素對搶劫罪的影響
1. 月份要素在搶劫罪方面的體現
通過觀察表3.1,不難發(fā)現:一月份發(fā)生的搶劫罪概率最高。筆者認為,首先,一月份氣溫最低,外出活動的人們非常少,犯罪分子實施入室盜竊和入室搶劫的幾率增大了。再者,一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國人要為隨后而來的春節(jié)做各種準備。10月份的犯罪發(fā)生率位居第二,這與“十一黃金周”,人們外出旅游、活動的人流量較多有關??傮w來看,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發(fā)生的搶劫案集中且比例高。這是由于三四月份天氣轉暖,外出活動的人增多,為犯罪人尋找犯罪目標和犯罪時機提供了便利;而七八月份是氣溫最高之時,夜晚外出乘涼的人增多,“晚歸”成為人們的習慣,此時,犯罪人極易借夜黑風高之便實施犯罪。
2. 時間段要素在搶劫罪方面的體現
從晝夜分布來看,夜晚發(fā)生的搶劫案件要明顯多于白晝。從作案時間點來看,搶劫案發(fā)案時間集中于晚上7點到0點。這是由于冬季夜晚時分,街上的行人變少,巡邏警力單薄等,方便犯罪人尋找孤身一人的被害人實施搶劫;而夏季的夜晚,出外乘涼的人變多,選擇被害人的目標范圍擴大,選擇性增多。再者,夜晚可視度降低,犯罪人在借夜色實施犯罪時,不僅可以增加被害人的恐懼性,致使取財更易得手;而且也不易被目擊證人看到容貌特征,增加了公安機關的破案難度,使犯罪人更易逃脫。
(二)地點要素在搶劫罪方面的體現
1、封閉空間成為搶劫罪犯罪人的首選。存在這樣的犯罪規(guī)律主要原因是:其一,多數人將資金、金銀首飾及其他價值較大的動產放置在家中或者遺留在車內,這就為犯罪分子劫財提供了便利。其二,封閉空間內發(fā)生的盜竊罪、詐騙罪也極易轉化為搶劫。2、廣闊、空曠的地理空間發(fā)生的搶劫罪次之。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理位置四通八達,便于犯罪人逃走,進而減少犯罪風險。3、特定地點發(fā)生的搶劫罪仍然不可忽視。商店、旅店、飯店、銀行、酒吧等地點,是長久以來搶劫罪發(fā)生的必然地點。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地點的選擇是基于犯罪人主觀上具有“順利實施犯罪”或“順利逃跑”的主觀感受,將以上地點作為“警惕性”地點,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犯罪人實施犯罪的難度,有利于避免犯罪情境生成。
(三)被害人因素在搶劫罪發(fā)生率方面的表現
在統計的搶劫案件中,可以發(fā)現犯罪人在選擇被侵害對象時,會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在性別的選擇上,主要以女性為主。二是在職業(yè)選擇上,主要選擇出租車司機、學生、三陪女、娛樂場所或商店內的前臺或老板。三是在年齡的選擇上,犯罪人往往更多對中年人和青年人下手。四是在被害人的整體著裝上,往往選擇穿著華麗或佩戴金銀珠寶首飾的人。五是在認知程度上,多以陌生人為主。此外,筆者認為,在搶劫案件中甚至延伸到其他財產性犯罪中,被害人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犯罪人實施犯罪的“調味劑”或“加速器”,被害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警覺性和安全性來防止陷入被害情境。
(四)社會控制因素對搶劫罪的影響
社會控制因素利用的是“社會聯系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個人與社會其他人的聯系被削弱時,個人就會無所顧忌、肆無忌憚的實施犯罪行為。也就是說,要增強犯罪人與其他社會行為人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犯罪的發(fā)生。
小結
不容忽視,搶劫罪侵犯的人身權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犯罪情境作為犯罪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對研究犯罪規(guī)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犯罪情境研究搶劫罪的發(fā)生規(guī)律,可以將搶劫罪的端口前移,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本文最終的目的也是希望將理論應用于實際中去,使犯罪情境理論在實際的犯罪預防中發(fā)揮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 劉琪 主編 《犯罪心理學》 [M]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 熊云武 主編 《犯罪心理學》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張遠煌 主編 《現代犯罪學的基本問題》 [M] 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
[4] 羅大華 主編 《犯罪心理學新編》 [M] 北京 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
[5] 孫曉靂 主編 《犯罪預防中的情境預防》 [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牧 主編 《新犯罪學》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7]李蕤 郭天龍 《犯罪情境因素分析》 [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 2011年第一期
[8]劉濤:《犯罪情境預防》 [J] 南京師范大學 2013 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田麗,延邊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