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在全球范圍內(nèi)再次掀起漢語熱新高潮。作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難點,近義詞辨析的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較為復雜的部分。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偏”與“偏偏”尤其容易混淆。本文針對目前留學生在“偏”與“偏偏”的使用現(xiàn)狀以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結(jié)合調(diào)查問卷中出現(xiàn)的偏誤現(xiàn)象,并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分析。此外,筆者采用“句單位”教學的方法,結(jié)合具體的語用環(huán)境,采用大量例句,提供相對合適的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偏偏偏句單位偏誤分析
一、“偏”與“偏偏”的基本釋義
1.“偏偏”:作副詞用,在漢語的語用學角度,主要有三種句子色彩:
第一種是說話人故意跟客觀要求或現(xiàn)實情況相反。下面給出相關(guān)例句:經(jīng)過大家討論,問題都解決了,他偏偏還要鉆牛角尖。
第二種是事實跟說話人希望或期望的恰恰相反。下面給出相關(guān)例句:星期天他來找我,偏偏我不在家。
第三種是表示某種范圍,僅僅、只有,含有不滿的口氣。下面給出相關(guān)例句:小朋友都認真聽課,偏偏他一個人搞小動作。
2.“偏”:作形容詞用,意為不正;不居中;不公正。因為主要談該詞與”偏偏”的詞義辨析,所以對于“偏”的形容詞詞性,在這里我們不做詳細分析。作為副詞,在漢語的語用學角度,“偏”表示故意跟外來要求或客觀情況相反,比用‘倒、反、卻’語氣更加堅決。經(jīng)常與‘要、不’合用。在句子中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兩小句中后一句,例句:不叫我去,我偏去。二是用于兩小句中的前一句,例句:老韓偏不答應,你有什么辦法。
二、“偏”與“偏偏”的偏誤分析
(一)題目類型
1._____不告訴你,_____不,_____不。該題應該使用“偏”屬于偏誤類型中的系統(tǒng)偏誤,主要由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2.不去,_____不去。該題應該使用“偏”屬于偏誤類型中的系統(tǒng)偏誤,主要由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3.我_____要走。
4.我昨天找了你好幾次,_____你都不在家。該題只能使用“偏偏”,出現(xiàn)在主語前,該題從漢語的句法角度分析。
5.你愛做的事,_____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事,倒非做不可。該題應該使用“偏”屬于偏誤類型中的系統(tǒng)偏誤,主要由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6.我知道這些道理,_____你就不知道。該題只能使用“偏偏”,學生用錯屬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該題從漢語的句法角度分析,在主語前只能用“偏偏”。
7._____趕這會兒他在生病,這事你看怎么辦。該題用“偏”與“偏偏”都可以,從句法角度分析,構(gòu)成整個句子的狀語成分。
8.馬丁_____不答應,你又有什么辦法。該題應該使用“偏”屬于偏誤類型中的系統(tǒng)偏誤,主要由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9.為什么別人沒問題,為什么_____找我呢。該題用“偏”與“偏偏”都可以,從句法角度分析,構(gòu)成整個句子的狀語成分。
(二)總結(jié)偏誤分析:
1.第①②⑤⑧這四道題目的用法基本一樣,都是用“偏”,但是四道題的正確率不一樣,所以對于一些結(jié)構(gòu)復雜的句子,留學生在實際語用中由于沒有完全掌握規(guī)則,會出現(xiàn)問題。
2.第④題的測試結(jié)果充分表明中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從語法角度掌握了“偏”與“偏偏”的一項區(qū)別用法,即在說話人想要表示事實跟主觀想法不同時,在動詞前二者都可以,但是在主語前,只能用“偏偏”而不能用“偏”。第⑦⑨題兩個用法都可以,句意主要表現(xiàn)事實跟主觀想法恰好相反,在動詞前兩個都能用,但是在主語前不能用“偏”。
(三)對比分析“偏”和“偏偏”的英文用法。
進行對比分析的目的是將兩種語言的系統(tǒng)進行共時比較,以揭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捌庇⑽尼屃x為“deliberately”;just,only;unluckily.
“偏”英文釋義為“deliberately”;contrary to what expected.
例句:It looks as if the blaze was started deliberately. 這里表示一種故意的行為,“偏”與“偏偏”均可,在英文的語用中表示故意這一意念時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偏偏在漢語中,有僅僅,只有的含義,表示范圍小。與英語中的“just,only”釋義以及用法大致相同。
例句:In our class everyone listen to carefully ,but Wang Ming play phone.
經(jīng)過上述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英語中,“偏”與“偏偏”都可以表示施動者故意跟客觀的現(xiàn)實情況相反。但是“偏”也表示事實跟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普拉克特提出“對比分析存在難度等級模式”,根據(jù)他的等級模式,筆者認為應該屬于第三級,即第一語言中的某個語言項目在目的語中雖有相應的項目,但是兩種項目在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差異,學習者需要把它作為目的語的新項目重新習得。
三、用法總結(jié)
在語用中,如果主觀色彩強烈,多用“偏”,所表達的感情更強烈,如果強調(diào)客觀事實造成的影響,多用“偏偏”,表達客觀事物對說話人造成的感受。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告訴學生,如果主語為第一人稱“我”,多數(shù)語用環(huán)境都是用“偏”,如果主語為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多數(shù)語用環(huán)境都用“偏偏”。
下面結(jié)合例句進行分析
1.我偏不吃魚,刺太多了。
2.他偏偏只愛看漫畫。
出現(xiàn)第一人稱且句子中出現(xiàn)“不”時,多用“偏”,表達強烈的主觀感情,這種感情多是表現(xiàn)說話人對主語的不滿;出現(xiàn)第二、三人稱且句子中出現(xiàn)“只、僅僅”這類表示范圍的詞語時,多用“偏偏”。
3.偏偏/偏趕這陣兒他出國,太不湊巧了。在這個句子中,“偏與偏偏”都適用。
四、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偏”與“偏偏”的辨析主要是針對中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在留學生的不同階段下。逐步進行講解,不可一次性講完所有的語法點。在留學生到達一定的漢語水平,講完所有的用法之后,可以進行辨析。漢語老師應該結(jié)合中國人的語用習慣,結(jié)合具體的語用環(huán)境進行句單位教學。
范偉曾從情態(tài)的角度提出,“偏”的核心語義是主觀故意,即強調(diào)施事者的主觀意志及行為與語境預期相反,著眼于行為主體的主觀意志;“偏偏”的核心語義是客觀違愿,即強調(diào)客觀事實與說話人預期相反,同時表達說話人對此的感受與評價,著眼于客觀事實。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呂叔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3]范偉.“偏”和“偏偏”的情態(tài)類型及主觀性差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作者簡介:李珊(1994—),女,漢族,河北省懷來縣,在讀本科生,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李葉(1991—)女,漢族,陜西西安,助教,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陳苗(1988—),女,漢族,陜西西安,講師,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研究方向: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