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漢語中,“者”字的使用可以說是比較頻繁的,因為它即是結構助詞又是虛詞。本文著重研究分析了從先秦以來“者”字的發(fā)展趨勢,目的就是揭示“者”字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在現(xiàn)代漢語中“者”字新用法和基本用法的由來。經(jīng)過分析一些關于從先秦到現(xiàn)代的資料文獻,并在此基礎上敘述了“者”字的發(fā)展過程。而“者”字發(fā)展到近代時,就作為漢語構詞語素而走向了復興,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詞綴,并在句子末尾起到提頓連接、在各段落之間起到連接語篇的作用。
【關鍵詞】:者;發(fā)展過程;詞綴
眾所周知,“者”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多,他一般都是以結構助詞或者虛詞的形式出現(xiàn),但是對它的發(fā)展演變則很少有人知道。從先秦到現(xiàn)代,“者”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者”字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并由此流傳了出來。但在唐朝末年一直到五代十國的時候,“的”作為結構助詞的出現(xiàn),阻礙了“者”字的發(fā)展。同樣到了宋代以后,“者”字作為結構助詞的用法更為隱晦。明清之后,衰落的趨勢更加明顯,基本很少出現(xiàn)在日??谡Z中了。而發(fā)展到我們今天為了滿足人們說話用詞的習慣,規(guī)范漢字用法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則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用法,如語篇的銜接,提頓,成為構詞語素等。
一、“者”字的發(fā)展時期
在古代漢語中“者”字歷經(jīng)了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春秋時期《詩經(jīng)》中“者”字的應用基本形式是作為結構助詞,在形容詞和名詞之間起到連接的作用。例如:彼蒼者天。(《秦風。黃鳥》)?!罢摺弊肿鳛樵~語的后綴,放在一些實詞或者短語后面,構成一個“者”字結構。如:知我者以及不知我者等。
而到了秦漢時期,“者”字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罢摺弊纸Y構變得更加的復雜,出現(xiàn)了“短語+者”的格式,比如:“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疆不可使者,皆斬之!”(《史記。項羽本紀》)。也就是說并列的短語后面加了“者”字,主要是指具有這一特點的一類人。又如摘自《史記·貨殖列傳》“大者傾都?!边@就說明有主語短語構成的并列短語后面加上“者”字,就可以構成一個很長的“者”字結構。
進入唐宋元時期后,“者”字的用法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罢摺弊植坏3至俗鳛樵~語后綴的用法不變,并在此基礎上具有更多的豐富內(nèi)涵。這一時期“者”字可以作為指示代詞“這”。例如:者邊走,那邊走。晏幾道《少年游》中也曾出現(xiàn)過指示代詞的詞句?!罢摺弊忠部梢宰鳛閯討B(tài)助詞“著”。例如:彈者舞者唱者。(《太平樂府》);珠冠兒怎戴者?霞帔兒怎掛者?喚侍·妾簇擁者。(《望江亭》)
二、現(xiàn)代漢語中“者”字的基本用法以及新形式
“者”字經(jīng)過了歷朝歷代的發(fā)展演變,但呈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者”字的某些古語功能被現(xiàn)代其他的漢字所取代,代詞和結構助詞的用法一直存在著各派學者的爭議,但這不影響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幾個重要的用法。
1.表示停頓作用。這種用法與目前中學課本中的講法一致,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中主語后面的“者”字,表示語氣上的停頓,還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亦表示加強說明“者”字后面所做的說明、解釋、推斷等內(nèi)容。如在古代漢語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薄队薰粕健贰.敗罢摺弊钟迷谥髡Z后也可以同時使用其他的語氣助詞“也”,這時就表判斷不翻譯,“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例如: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用在表假設的從句或因果從句中表停頓,用來提示下面的內(nèi)容;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后面,也是同樣的情況,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用于名詞的后面,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并為下文作鋪墊,常常表示判斷的意思。仁者,天下之表也?!抖Y記》。
2.復合詞的語素。在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者”字是個非常能產(chǎn)的黏著語素,早在《論語》中“者”字的使用次數(shù)在虛詞中僅次于“之”.“而”這幾個字?,F(xiàn)代漢語中當所述音節(jié)比較單一簡單,特別是詞組中的動詞和充當賓語的名詞都是單音節(jié)的時候,這時一般都用“動詞+名詞+者”的形式,如:求職者、遇難者、散播者。當音節(jié)比較復雜的時候,特別是當動詞和非動詞以外的成分是多音節(jié)的時候,使用“者”字構成的復合詞就以“名詞+動詞+者”的形式出現(xiàn),如:課件制作者、古典主義文學愛好者。但有些情況這兩種形式混合使用也可以,“病毒制造者”和“制造病毒者”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語言中“者”字構成復合詞的形式還是十分變化多端的。
3.語篇銜接作用?!罢摺钡你暯幼饔每杀憩F(xiàn)為作為名詞的代替詞但是其前面必須存在著先行詞。就像林語堂先生在《談花與養(yǎng)花》中提到的“蓮花是自成一類的花卉。我個人認為是花中最美麗者?!倍趿t認為“者”字只是代表被修飾的人不代表任何的物及其他的一切事物?!掇o?!分兄赋觥罢摺睘椤爸甘轮~,指事,物,時,亦指人?!蹦敲匆簿褪钦f“者”字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總體概括詞,他的下位詞有很多,人、東西、事、時間、地方這些都是它的下義詞,而此時的意思就取決于對上下文的環(huán)境的理解。
4.詞綴。近代以來,結構助詞“者”就以語素的形式重新走向了輝煌的道路,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重要的詞綴之一?!罢摺弊值膹团d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者”本身具有某種巨大的潛能,而且近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不少由“者”字結構凝固而成的詞語以及詞組,另一方面來說音譯外來詞、日韓語借詞的傳入和古代文言文的影響則“激發(fā)”了“者”作為詞綴的潛能。進入當代以來有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者”字的發(fā)展,但是,對“者”的看法并不一致。王力在《古代漢語》中認為是“特殊的指示代詞和語氣詞”。楊樹達在《詞詮》也持相近的觀點,認為是“指示代名詞,復代名詞和語末助詞”。而有的又通過新的研究分析把“者”定義為后綴,表示某種信仰,從事某種工作或有某種特性的人,構成名詞。由此可以看出者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坎坷的過程。但是近代學者普遍的主張是以詞綴的形式出現(xiàn)。因為“者”字不能單獨使用,只能附屬在它前面的結構成分,共同表示一個概念從而一起充當一個句子成分。同時“者”字和它前面的結構成分結合得特別緊密,中間一般不可插人其余成分,也就是說不能對其構成的詞語進行擴展。語素“者”作為詞綴,只參與到了詞語的構成階段并沒有涉及到句子的結構分析。然而在現(xiàn)漢中不是所有的實詞都可以與“者”構成新詞,例如我們一般不說“吃者”、“玩者”、“睡者”等等。當前所使用的“單音節(jié)詞+者”的情況來看這類詞都是古來有之,是固定不變的,如“勝者”、“敗者”。
5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形容詞、動詞+者。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從“者”構成形式的方面來看,有“名詞+者”,有“動詞+者”,還有“形容詞+者”三種基本形式,例如:他自居為“社會主義者”,同時也是個唯美主義者。—老舍《駱駝樣子》;我看見我是一個卑怯者。—魯迅《傷逝》;從“者”表示的意義來看,有指人的,也有指事的,還有指代時間的。例如:“他去找地下工作者的機關?!仙帷端氖劳谩罚晃仪罢呔孢^老趙,他不信?!仙帷囤w子曰》;在老舍《老張的哲學》中又有許多的例子。通過這些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句子表達我們可以清楚的找出在古代漢語中相似的例子,比如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可譯為“……的時候”。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墩撜Z》;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等等。
三、總結
這些情況就表明了“者”字的應用范圍比起古代漢語明顯縮小了很多??偠灾ㄟ^上述我們對古代漢語中“者”字的發(fā)展情形以及對“者”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和來源做了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讓很多人對“者”字的結構用法和發(fā)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者”字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出現(xiàn)一直到現(xiàn)代,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商朝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證明“者”字的存在,至少我們可以斷定,“者”字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產(chǎn)生的。到了周朝,《詩經(jīng)》中“者”字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者”字也出現(xiàn)了“者”字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結構功能即出現(xiàn)“者”字結構,并且“者”字還充當連接形容詞和名詞橋梁的作用。春秋時期,“者”字得到了進一步成長,“之”的出現(xiàn)代替了“者”字中連接形容詞和名詞的作用,而“者”字漢語附加式的句法結構類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從秦朝開始一直到宋朝,這期間是古代漢語的鼎盛時期,“者”字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者”字的作用和用法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全盛階段。
然而,物極必反的道理應用于任何事物。從元朝一直到清朝,古文言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它還不動聲色的扮演者屬于自己的角色,但是中間出現(xiàn)的它作為近指代詞和動態(tài)助詞時候也是短暫的時光,終究會被拋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古代漢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過去,最終逃脫不了被遺棄的命運?!罢摺弊忠餐瓿闪怂诠糯鷿h語中的應有作用,而走形沒落,它將會退出古漢語的句法領域,留在詞法領域發(fā)揮自己應用的作用,新陳代謝是大自然不變的規(guī)律?!暗摹弊纸Y構的出現(xiàn),能夠代替“者”字結構,并且“的”字結構的功能比“者”字結構的功能更加強大。換句話說,在漢語形式中,“者”字結構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就像當年“者”字結構能夠代替“之”結構在形容詞和名詞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經(jīng)過歷史的發(fā)展演變,現(xiàn)在又被“的”字結構取代,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新舊交替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漢語語法的發(fā)展也是這樣,“者”字的結構與用法也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不完善到完善,從全盛到衰落,就這樣一直循環(huán)往復著,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對此研究,才能越來越接近它的本來面貌。
參考文獻:
[1] 劉旭鵬.定中標記“的”與“之”的韻律效應對比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 王力.漢語史稿(中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顧頡剛.尚書通檢[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12
[4] 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5] 袁毓林,\"者的語法功能及其歷史演變[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3)
[6]鄭霞娟.名詞性替代詞one及其相應的漢語表現(xiàn)形式的對比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33—137
[7]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
[8]雷勵.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本體之隅見――兼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J].鄭州師范教育
[9]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呂叔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朱夢遠,文學碩士,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