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占據特定地理區(qū)域的人們共同所有的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集合體。對于日常生活提出的各種問題給予答案:例如,吃什么,穿什么衣服,怎樣向鄰居打招呼,怎樣對待敵人,怎樣對待工作,怎樣玩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在碰到問題時怎么辦。文化幫助我們解釋宇宙,說明宇宙的來源,以及由誰來主宰,它說明人與神的關系,解釋自然的變化無窮并且常常是令人害怕的現象。簡言之,文化是群體的多數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在中國,有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從這首《大中國》的歌詞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百姓對于龍的特殊感情。西方傾向于將dragon翻譯為“多拉共”,為四只爪子和一對翅膀的生物比如電影里的史矛擱革,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里的龍。包括馴龍騎士,“龍”的形象基本為怪獸、反派。本文將從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龍;精神和價值取向;跨文化交際
一、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在語言的各要素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和直接,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也很突出。語言的功能之一是表達意義,但是語言的含義不具有普遍性,要受到文化和語境的制約。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可能會因為對詞語含義的誤解而產生交流的障礙。
詞匯為某個群體約定俗成、主觀認識和感受,指的是一個詞在指稱事物時所蘊含的特定民族文化氣息,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忽略的話,就會引起誤解。
二、“龍”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
不同的文化對待某種動物的態(tài)度不同,動物詞便有了不同的象征和不同的聯想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龍是最尊貴的動物,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在古代曾經代表皇權、威嚴和神力,在現代象征吉祥、財富和成功。漢語里凡是和龍有關的詞語,大多是褒義詞: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等等。所以,中國人很喜歡龍,自稱為“龍的傳人”,在龍年出生的孩子特別多,中國的男性也喜歡用“龍”取名,人們熟悉的電影明星如李小龍、成龍就是以“龍”為名的。中國龍的形象是先民們用集體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性化的“動物”,外國友人也以“東方巨龍”來指稱中國,龍儼然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龍的對應詞dragon卻是一個貶義詞。西方古典文學中dragon的形象是一種口中噴火的龐然大物,象征邪惡、霸氣和侵略。正因為“龍”和dragon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在西方人的價值觀里,龍并不代表著光榮和正義。早期的基督教將混沌蛇神的傳統(tǒng)形象與撒旦聯系起來,難以察覺的偽裝中的地獄之王在大地上漫游,誘惑人類將自己置于它的掌控之中。雖然它可以顯現為人類,但它的真正形態(tài)是《啟示錄》里的七頭紅龍。在中世紀的藝術品里,置身于可怕光輝中的龍成為代表各種各樣的原罪、邪惡和異端的圖像。教會鼓勵基督教的英雄擊敗異教的龍的民間傳說。所以在上文提及的“東方巨龍”,并不一定是對中國的夸贊與膜拜,有很大可能是中國威脅論。所以國際漢語教師們在遇到這種意義差別巨大的詞匯時,應當慎重思考,避免被誤會或者受到蒙蔽。
對于“龍”和dragon的不同象征意義,2006年新浪網還報道了一場關于龍的形象的名稱和討論,有的學者建議翻譯“龍”這個詞的時候,使用音譯“l(fā)ong”來代替”dragon”。這場關于龍的討論從一個側面說明龍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別很大,而且這種差別可能會引起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
三、“龍”的中西方文化共性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
我們發(fā)現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動物,dragon一詞和中國的“龍”所指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dragon和“龍”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沒有確實考證的傳說生物;身軀都很龐大;都能飛翔;外形十分相似。同是想象中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又都在文化中長久的保留下來。不管每個民族的龍型生物形象如何不同,總會和蜥蜴、鱷魚或蛇聯系在一起。并且與土地、天空、水和火有關。不論在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里,龍的價值都在于給人們一個永恒的崇拜和追求的對象:對力、水、火、天空的向往,對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類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F在大部分西方人接受了龍作為中國的形象,即便真的有別有用心的人按圖索驥,用西方傳說中的“惡龍”來映射中國,中國也不能因此亂了方寸,腰腿發(fā)軟,把自己民族的精粹舍棄了。
四、總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是對外漢語教學,既要有本民族文化自豪感,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筆者認為,上文中那位學者的方法較為可取,將“龍”和dragon的關聯完全區(qū)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作為有情眾生之一,應該有辨別思考的能力,龍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到底如何還是要自己去接觸,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東西總比從別人口中聽到的真實,但是龍作為玄幻世界最強大的幻想,毫無疑問是最受歡迎的文學體裁。
參考文獻:
《跨文化交際》祖曉梅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第一版 2015年4月
《圣經》
《龍文化與藝術》胡紫杰 金盾出版社 2014年2月
《中國文化要略》程裕貞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第三版 2011年8月1日
《對外漢語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孫德金 商務印書館 2006年版
作者簡介:耿子琪(1996.2.14—),女,陜西西安人,就讀于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本科。主修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