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仔褲被視為一種獨特而明確的美國服裝,這也許是美國對國際時裝行業(yè)唯一的貢獻。牛仔褲不僅僅是美國西部牛仔的行頭,更成為了美國時代變遷的一個鮮明符號,無孔不人地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里,研究牛仔褲,為我們深入了解美國這個國家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本文就主要從牛仔褲的兩個主要發(fā)展階段來探討美國的時代特色與它的變遷,深入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
【關鍵詞】: 牛仔褲;美國;二戰(zhàn)
一、牛仔褲的發(fā)明與美國當時的社會關系
“耐久、便宜而且性感的牛仔褲,是美國人給予全世界的偉大獻禮。牛仔褲比狗更忠實,比人還爽快。她跟隨你的時間越長、用得越久,就越使人感覺親切宜人?!盵1]這段話出自美國《老爺》雜志,形象地描述了美國人對牛仔褲的一種親密無間的感情。牛仔褲從發(fā)明至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美國的代名詞,深刻的反映了美國的文化。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該詞最早出現于1567年,當時用于稱呼來自意大利著名港口城市熱那亞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也稱為“Genoese”。19世紀中葉的美國西部地區(qū)誕生了最早的牛仔褲,公認的發(fā)明者是德國青年商人李維·斯特勞斯,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李維斯,他開了一家專門生產這種工作褲的公司,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為品牌名,并采用了“jeans”作為這種新生褲子的名稱,沿用至今。
牛仔褲最初的用途與瀟灑的西部牛仔并沒有關系,它發(fā)明伊始是美國勞工淘金時穿的一種緊身工作褲。19世紀時,美國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的從東部向西部地區(qū)遷移和開發(fā)的群眾性運動——西進運動。在轟轟烈烈的運動過程中,大批移民出于不同的原因遷往西部,1848年美國移民薩特在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附近發(fā)現了金礦,消息很快擴大到全世界。從此世界各地的人蜂擁而至,美國一時出現了著名的“淘金熱”。然而高收益的工作必定是辛苦萬分的,淘金者的衣褲在淘金的過程中,經常要與石頭、砂土摩擦,當時人們穿的都是棉布褲子,不耐穿,幾天就磨破了。這引起了當時也來美國西部在淘金熱中尋找機遇的李維斯的注意,他以做帳篷用的帆布為原料,制作出既結實耐磨又便宜的低腰直筒礦工褲,這就是牛仔褲的最早原型。[2]因為它牢固耐穿、防水耐臟、不易變形等優(yōu)點,一時之間牛仔褲風行天下,所有在美國大西部干重體力活的人都穿它:西部礦工、鐵路工、伐木工和拓荒者等,當時西部運動的拓荒者,“馬背上的英雄”西部牛仔也對其心儀無比。其中最受其益的莫過于淘金礦工了。
當時淘金工人在勞動時,常常要把沉甸甸的礦石樣品放進褲袋,沉重的礦石經常會使褲袋線崩斷開裂。裁縫經常為淘金工人修補這種被撐破的褲袋。即用黃銅鉚釘釘在褲袋上方的兩個角上,這樣工裝褲顯得更加耐用了。李維斯對原本的牛仔褲進行改進,質地堅硬的帆布牛仔褲被較為柔軟的粗斜紋棉布牛仔褲所取代。所以,標準的牛仔褲就是一種用斜紋粗棉布制作、鉚釘加固的緊身工作褲。[3]
因此牛仔褲的發(fā)明與美國的19世紀的淘金熱潮有直接關系,當時的西進運動蓬勃發(fā)展也促進了牛仔褲的流行,在政治上極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美國政府支持西部牛仔向西部披荊斬棘,并在淘金熱興起前后準備正式兼并加利福尼亞,促進了淘金熱潮的發(fā)展,某個程度推動了牛仔褲的產生。
在我們看來,不論是“淘金熱”還是西進運動,其實就是在形成一種美國精神的過程,一種“I CAN”的美國精神,而牛仔褲就是這種精神的實物象征,牛仔褲堅實、牢固的特性就像是那些精神飽滿、斗志昂揚的淘金者,在淘金這條路上始終意志堅定,從不輕易放棄,牢固不破的牛仔褲就是他們的信念,那種“I CAN”的美國精神。西進運動就更不用說了,西進運動過程中自然環(huán)境惡劣,勞動量更是極大,需要人們更加堅定的毅力和信念的支撐。堅固的牛仔褲毫不意外的成為了人們開發(fā)西部的必備服裝,牛仔褲作為一直陪伴美國人開荒西部的服裝,漸漸在西進運動中演變成美國精神的“代言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美國牛仔褲
30年代,是牛仔褲的初始流行階段。然而到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牛仔褲開始改變。男裝褲的褲腳反折部位和遮掩夾克口袋的口袋蓋被淘汰,同時皮鞋成為配給品。牛仔褲的許多細節(jié)也被刪除而顯得粗糙: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后腰蝴蝶結及表袋的鉚釘,的后袋雙拱形線跡由印制的相似圖形代替??解o上的標志\"LS.CoS.F.Cal.\"被代之以一枚月桂樹葉。但是憑其結實耐磨的優(yōu)良特性牛仔褲成為戰(zhàn)場上的軍需品。Levis牛仔褲的制造曾一度被宣告為必結束,細節(jié)上的種種精致之處才重新回歸。1947年,戰(zhàn)時配給制結束,雙拱形線跡重新出現。因此。由特定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二戰(zhàn)期間精簡版的牛仔褲更顯得與眾不同,成為現在牛仔褲收藏家的大熱門。[4]
“二戰(zhàn)”造成了世界范圍的物資短缺,美國政府命令全美成衣業(yè)節(jié)省材料;憑借結實耐磨的優(yōu)良特性,牛仔褲成為戰(zhàn)場上的軍需品,牛仔褲在戰(zhàn)場上充分發(fā)揮了其結實耐磨的優(yōu)良特性。事實上,二戰(zhàn)時期美國的幾大軍種都配發(fā)過這一面料的軍服。不過,這一面料制作的軍服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斗服、常服。準確地說,這一系類系列軍服只能算是工裝。這種工裝的牛仔面料不僅耐用,而且質地較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官兵們會穿著這種工裝從事一些較臟、較累的體力活。
美國海軍配發(fā)牛仔褲的款式主要分為海軍經典“喇叭”褲腿的牛仔褲與直筒牛仔褲這兩個版本?!袄取毖澩扰W醒澠鋵嵕褪茄匾u了海軍水手服里面的褲型,這一褲型被世界上大多數的海軍所沿用,對此不必贅述。而直筒牛仔褲則多被海軍航空兵們使用,其原因在于這款牛仔褲便于他們的工作,“喇叭”褲腿的牛仔褲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延續(xù)海軍的傳統。[5]
并且戰(zhàn)爭也是美國傳播服飾文化的途徑,二戰(zhàn)使得牛仔褲一度成為緊俏的日常服裝,也開始走出美國。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著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zhàn)后美國大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發(fā)售,受到歐洲人的歡迎。于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紛紛效仿美國的牛仔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大地流行了起來,是德、英、法等國人們慕求的對象。當時的學生也穿牛仔褲作為與勞動者團結一致的象征。戰(zhàn)后形成一種人人穿牛仔褲局面,牛仔褲可謂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服裝。
同時,二戰(zhàn)令婦女走上男子的工作崗位,為牛仔褲在女性中的普及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越來越多女性走向社會,而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化,就導致了女性可以走出家庭進行室外活動,女裝便日益體現出男性的風格而具有了硬朗、瀟灑的個性,女性也逐漸穿上了帶有男性地位標志的褲裝。這一改進體現了婦女們渴望像男性一樣獨立自主的愿望,這也正是20世紀女權主義運動的結果,牛仔褲在女性社會地位變化的過程中對于女性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6]
二戰(zhàn)時期的美國,一戰(zhàn)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并沒有停止,經濟一度繁榮,但是緊接著就是“經濟危機”,一下子就又低落谷底,二戰(zhàn)的爆發(fā)更是造成美國國內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赏粋€時代越動蕩,變革也會越多樣、越深刻。體現在牛仔褲上,一方面節(jié)儉主義下,牛仔褲本身堅固耐磨的品質,當然會使它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另一方面出現更加具有設計感和時代感或者說是實用感的新的牛仔褲,女性牛仔褲的流行,在牛仔褲的發(fā)展史上肯定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改革,牛仔褲的觸角不斷得到延伸??偟膩碚f,二戰(zhàn)時期美國復雜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日新月異,促使牛仔褲的變化也更加迅速,這個時代的牛仔褲就不再僅僅是美國精神的象征,而是更加豐富。
注釋:
[1]黃霜:《從牛仔褲看美國文化》,《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年第4期。
[2]牛凱旋:《牛仔褲發(fā)明第一人列維斯特勞斯》,《東北之窗:上半月》2007年第3期
[3]姜守明:《牛仔褲:當代美國“粗文化”現象解析》,《學?!?003年第1期。
[4]杜鵑:《牛仔褲的流行與文化關系初探》,《丹東紡專學報》1996年04期。
[5]劉鋼:《時間沉積出牛仔褲的美國文化》,《鐘表》2009年02期。
[6]黃霜:《從牛仔褲看美國文化》,《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