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建立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間仍以土坯草房為主要居住方式。土坯草房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一種形式,承載著中國普通百姓的文化脈絡,記錄著中國數(shù)千年來百姓的普通生活,是千百年來中國普通民居的歷史印證,是中國發(fā)展過程的歷史記憶,也是現(xiàn)代建筑文化急需保護的歷史遺產(chǎn)。
【關鍵詞】:居住方式;土坯;草房;傳統(tǒng)民居;歷史遺產(chǎn)
正文:中國木構架房屋,起源于河姆渡文化。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文明時代,人們的居住方式也隨之不斷發(fā)展,原始社會人們利用天然洞穴進行居住,后來人們學會搭建房屋,原始社會的房屋依靠洞穴進行搭建,后來完全由平地進行搭建。房屋的材料由原始時期的石頭樹枝,發(fā)展到后來結構復雜的木結構與磚瓦。
新中國建立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間仍以土坯草房為主要居住方式。土坯草房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一種形式,承載著中國普通百姓的文化脈絡,記錄著中國數(shù)千年來百姓的普通生活,是千百年來中國普通民居的歷史印證,是中國發(fā)展過程的歷史記憶,也是現(xiàn)代建筑文化急需保護的歷史遺產(chǎn)。
一、土坯的制作
制作土坯要首先制作木質模具。模具規(guī)格500*400*100mm。土坯的制作:1、前一天找一塊地,挖一大堆土,挖好了之后向里邊放上碎麥稈和麥糠,然后向池子里面灌水,用水把泥土和麥稈泡一夜。第二天人赤腳在泥土上踩,將泥土攪拌均勻,然后用工具將麥稈和泥土充分混合均勻,當?shù)胤Q之為“羊角泥”。2、兩人一組,先將模具泡濕,一人沾濕模具,另一人將泥土放進模具里面,然后第一人再用手沾水將模具表面的泥土抹平,將模具翻過來,將新鮮土坯倒在處理平整的地面上。第二天等新鮮土坯表面水分干的差不多了,將土坯立起來,排成W形進行晾干備用。
二、挖地基
首先進行測量,然后在四個角落砸入四個木釘子,兩兩之間拉線,房屋寬度三米五。然后在地上挖地基,深度500mm,地基的寬度與土墻一致,為500mm。將土挖開之后,兌上石灰與沙子(當?shù)胤Q之為三合土)攪拌均勻,五人打夯,將挖開的土再砸下去,一直添加三合土不斷砸,直到地基與地一平。夯地基的作用:第一省磚,第二使房屋不向地下陷落。
三、墻體的建造
首先用磚圍繞地基壘50厘米高,有錢人可以使用石頭,窮人使用青磚。然后用之前制作好的土坯,在南北兩側各壘四個垛。垛子建好之后,找四根相對直一點的長木(當?shù)亟邪簦?,分別綁在垛子兩側,每側兩根,相對的兩根之間用繩子系牢,繩子一頭粗一頭細(便于向外抽)。長木固定好之后,向里邊填土。這里的土不需要特殊處理,只是從地上挖出的土即可,濕度適中。可以向里面加入石灰和沙子,也可直接用黃泥。向里面填滿了土之后,每側兩人從兩邊向中間,用木質錘子向下夯。兩個人錘子抬起的時候,另外兩個人錘子正好落下。等土夯實了之后,再向里面填土,再夯。等土與木棒齊平了以后,將下面的木棒抽出來,放在上邊,再向里面填土再夯。打墻的時候不要打冷錘,就是墻體打到上方的時候,不要突然使用猛勁,要穩(wěn)穩(wěn)當當。等土墻達到一定高度,最上邊一層土不再用木錘夯,直接上人用腳踩。等人踩完了以后,一人蹲在墻上用木錘小心慢砸,不能過于用力。土墻打完之后,墻衣表面會有一層層的木頭紋理以及相互之間的縫隙,導致墻體不平,這就要使用鐵鍬將不平的地方戧平。戧平后的墻體要比垛子凹2厘米,以便后來用泥土抹平。
四、山墻尖的建造
四面墻體打造完畢之后,用之前做好的土坯壘山尖。山墻角度約為45°,太緩易爛草,太陡不易上草。
五、上梁
一般使用榆木做梁,直徑約為300毫米。梁占垛子的百分之七十。上梁的時候尖朝下,上梁以后,使用木棒把梁的尖翻到上面,用木棒在兩側支撐。上梁之前,要用紅紙寫上“大吉”貼在梁上。上完梁以后要放鞭,撒糖。
六、上棒(類似于檁)
先從東山墻開始上。從墻體的一側開始,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上,一頭搭著山墻,一頭搭著梁。在梁上釘四個三角形或梯形的小木塊,便于承載。等所有棒上齊了之后,木匠上梁上去進行整理,由于木棒并非是直的,所以木匠要上去不讓它隨意轉動,這個過程叫作“打肘子”。脊棒直徑約為250毫米,其他約為150毫米。棒要出山墻兩側30厘米,以便于后來搭草以防淋濕山墻。梁與棒均不可使用桑木。
七、扎把子(當作椽使用)
使用蘆葦或者高粱秸稈,捆扎成直徑約為60毫米的把子,長度根據(jù)屋的寬度確定,扎好以后,兩邊用刀剁齊。扎把子用的繩子為稻草,用水濕后直接扎在蘆葦上。然后將扎好的把子搭在梁上邊的木棒上。把子有兩種,一整根搭在木棒上的叫通稍把子,屋頂兩側分別有一根的叫撒頭把子。搭好以后把子要出墻20厘米。上完把子以后,在把子上面使用“羊角泥”涂抹一遍,這個過程叫做“拉扒”,用來加固把子。
八、搧屋頂草(稻草麥草均可)
首先要涮草,把亂草和葉子整理下來,使草齊整。涮完之后捆扎,然后把稍鍘掉,使之齊平,之后扔到屋頂。屋頂上的人再把草解開平鋪在把子上。搧草要從下往上搧,第一層要壓泥土,然后繼續(xù)往上鋪,上邊的壓住下邊的,以防漏雨。搧到屋脊之后,把草從中間壓在屋脊上,然后蓋上大青瓦。之后在山墻上覆蓋泥土,不要壓到底,留出一部分(叫做睡頭,防止風刮)。壓完睡頭之后,在屋頂潑水,然后用掃把順著草的走勢用力掃,然后用耙子把亂草推掉。檐口的草約15厘米厚,屋脊10厘米厚即可。
九、后期處理
山墻尖上放上兩塊磚,叫做“旺磚”。山墻兩側各留兩個眼,叫做“鵲眼”(200*300mm)。向陽一側留出一個門和兩個窗戶,門的高度約為一米六。等房屋完全完成以后,外側用泥土在表面涂抹一層,使之光滑。屋內(nèi)墻體使用撓子灰抹平。(撓子灰:石灰加入麻繩纖維,麻繩纖維需要先用鍘刀把麻繩鍘碎,然后用柔韌性大的棍子敲打,直到打成碎纖維)也可以直接使用黃土加石灰。屋內(nèi)地面用石灰加入沙子,使用木錘慢慢砸平。
十、其他形式的土坯草房
普通人蓋不起純磚墻的房子,就用紅磚壘垛子與山墻尖。山墻尖頂上紅磚要慢慢錯開,使之出檐,這樣木棒就不用出山墻外了,然后在山墻與屋檐上邊鋪瓦。由于屋頂四面都被磚瓦封閉上了,草就被包圍在中間,當?shù)匕傩战o這種房子起了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四不漏毛屋”。另外一種是一面墻分兩部分,外面部分是磚墻,里面部分是土墻,磚墻薄,土墻厚。外面有磚的土墻,就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好屋”。由于土墻比較厚,所以冬暖夏涼。由于風吹雨打,草屋需要經(jīng)常修理翻新。
結語:當今中國發(fā)展迅速,傳統(tǒng)建筑被現(xiàn)代建筑所替代,傳統(tǒng)的土坯草房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作為一種服務了中國人民幾千年的居住建筑,我們應該記住它。
作者簡介:韓佃祥(1989—),男,籍貫(山東省臨沂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