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應該成為光明和純潔的美好化身。它應該純潔而又堅強,使人們不得不說,我們看到的是靈魂在舞動,一個展露在光明里的、無比純潔的靈魂。我們通過舞蹈家的身體,應該感受到運動、光明和快樂。通過這人體的傳導,大自然的運動會波及到我們自身,在我們的自身內部活動著。
【關鍵詞】:鄧肯;女人;舞蹈;自然
大家了解現(xiàn)代舞嗎?大家了解什么是自然嗎?大概普通人類會把它理解為赤腳而舞,如果你也想暢所欲言,你大可以甩開種種程式的束縛,跳你認為更能釋放身體荷爾蒙和表達內心欲望的一種東西,這也許就是現(xiàn)代舞,它可以有這種爆發(fā)你小宇宙的力量?!}記
提起現(xiàn)代舞,必須要提起一個女人,一個一生追求“自然”的女人——伊莎多拉·鄧肯,她在舞蹈界,甚至說在其它領域都赫赫有名,她被稱作“偉大藝術家”,被視為“把解釋性舞蹈提升為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先驅者”。她對待生活那種高雅的態(tài)度,讓我覺得她是那樣的深沉和坦率,我喜歡這種藝術家,她這種生活態(tài)度是我們這個年紀所渴望不可及的。有句古話:“術業(yè)有專攻“,所以每個專業(yè)領域都有它的奧妙之處。舞蹈是一門特殊的專業(yè)門類,它一直以來或深或淺地影響著東西方各國的文明和文化,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盛宴,也是極大地精神享受。假如不懂現(xiàn)代舞,或者說從未真正地接觸過舞蹈,我覺得你可以說服自己來觀賞鄧肯的舞蹈是很好的。當然,因當時的一些限制條件,導致她本人親自演出的視頻沒能流傳下來,所流傳下來的關于鄧肯的作品得通過翻版來探究,不過你可以從施泰肯、阿諾德·金瑟的攝影中捕捉,從布爾德爾、埃德加·德加的畫作中找尋,從羅丹、謝爾登·切尼對鄧肯的的評論中探析……
“自由舞”本是現(xiàn)代舞初始期的舞蹈形態(tài),也是美國現(xiàn)代舞的第一個時期。自由舞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從陳舊僵化的古典芭蕾中掙脫出來,然后形成一種師法自然、無拘無束、隨心而舞、自由自在的舞蹈。投身于這個潮流中的舞蹈藝術家的藝術面貌是復雜多變的,就如人類的生活復雜多變一般。自由舞時期的代表人物中,必須要提及美國人洛伊·富勒,正是她那自然流暢的舞風極大的鼓舞了后來被譽為“現(xiàn)代舞之母”的鄧肯。1877年鄧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一個音樂教師的家庭,1927年在法國尼斯死于非命。自幼酷愛舞蹈的鄧肯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大自然、古希臘、音樂名曲和現(xiàn)實生活四類,她主張解放身體、給予思想最大的自由,要順應自然去開發(fā)身體的感知力,反對束縛、禁錮身體與思想的芭蕾。這種觀念在整個西方乃至世界舞蹈屆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每當有人問她為什么會想到以這種方式去跳舞時,鄧肯只是微微一笑,她回答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和舞蹈而已。鄧肯認為“美即自然”,她懂得舞蹈來源于自然,但又必須高于自然。大自然是藝術的,但這不等于說,為了獲得一種自然的舞蹈,只要不停地手舞足蹈就可以了。一個節(jié)拍,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感覺都需要我們在練功廳好好琢磨,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不是大師,但是要把自己想象成大師,凡是這一個一個都要經得起推敲,經得起磨練,只有你自己誠心去想,然后用心去做,終究大家會看到你的努力。因此,鄧肯跳出了自己想要的舞蹈。鄧肯對希臘藝術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都極其地熱愛,就像我們中國舞者對敦煌壁畫和漢畫像磚石那樣的熱愛,這種熱愛是如此的真誠,當她抵達帕提農神殿時,會情不自禁的喜極而泣,忘我的親吻大地,就像孔子欣賞“韶樂”時,感覺達到了盡善盡美的頂峰。在《自傳》中她說對波提切利的名畫《春》也很著迷,她可以一直坐在這幅畫面前一連欣賞她好幾個小時都不動彈,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自然的法則,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尋的美感,仿佛看到鮮花在悄然成長,人們在赤腳舞動。因此,鄧肯的美學思想可以總結為一句話:美即自然。因此,大多數(shù)看過鄧肯舞蹈的人都會被她的舞蹈激情蕩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
謝爾登﹒切尼說鄧肯是一個“有智之士”,只不過是不同凡響地使用了意志或精神的力量武裝了自己。這和她的家庭有很大的關系,她的父親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學者,并且喜歡舞文弄墨的雅士,也是古希臘文化的崇拜者。這樣你就不會驚訝為什么伊莎多拉﹒鄧肯會說多個國家的語言,并且對哲學、詩歌、戲劇和歷史都有著深深的興趣,對惠特曼、莎士比亞、歌德、海德格爾、盧梭、叔本華和尼采都有所涉獵。這就是西方的中國傳說版“孟母三遷”,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人,這些都會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有了這些客觀的因素,就不會對她為什么可以成日坐在帕提農神殿而提出疑問?!懊總€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當面對陶立克式的圓柱和周圍的群山,時代背景和家庭教育讓你的感觸和鄧肯是不同的,但可以透過她的自傳去感受她帶給我們的極大的精神解放,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她的一系列行為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和靈魂思考,這是出于一種神性的律動。這就是為什么她會說:“生活的每一個部分,不僅是愛情,都應當成為藝術?!边@讓我想起了中國的郭婉瑩,她的優(yōu)雅也是無人能敵,她自幼喝牛奶咖啡說英文,可以永遠不變地講究與優(yōu)雅。她穿著旗袍去刷馬桶,穿著高跟鞋站在菜市場賣雞蛋。在她86歲的時候,與三個年輕女子外出,她們自己感覺是在陪伴一個迷人的美女外出,而不是一個老太太由三個美女陪伴。這就是一個人的優(yōu)雅,她們的氣質都不可訴說,他們的信仰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模仿的。
伊莎多拉﹒鄧肯的一生都是具有美麗的,殊不知這種魅力在她創(chuàng)作初期就已經具有了。不管像羅丹這樣的富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藝術家,還是像拉維丹和福爾這樣的富有理智的批評家,在觀賞她的舞蹈時都會被她吸引而忘卻了自己一貫遵守的批評原則。在巴黎,羅丹曾寫道:“這不是一般的才能,而是真正的天才……是至高無上的和完美無缺的藝術。連布爾萊爾都坦白,除了為伊莎多拉﹒鄧肯作畫,他是從來不會在愛麗舍宮大劇院里使用畫板的。她的氣質也吸引了像巴斯納德和克萊門梭這樣的不同凡響的人。她認為喚醒靈魂是舞蹈的第一步,這種信念一直貫穿她的一生。正是因為她是用靈魂與生命對話,所以我們能感受到她的舞蹈帶給我們的力量,以至于現(xiàn)代舞發(fā)展到今天,許多大師像瑪莎﹒格雷姆、皮娜﹒鮑西都在舞蹈界赫赫有名,但是她的美學思想至今依然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像中國周代,興“大儺”之禮,認為冥冥之中是有第三世界的,人的靈魂在死后可以超度,所以人們用以舞祭祀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思想和對人生的期待。這與鄧肯的思想是不違背的,雖然一個是東方,一個是西方,所處的時代、背景皆不同,但是同時闡述了一個道理:我們要用靈魂跳舞。
鄧肯一生追求的藝術理想就是讓現(xiàn)代舞蹈恢復其自然性,讓舞蹈者享有自由而不是束縛,這也是她強烈反對傳統(tǒng)芭蕾舞的原因。因此,鄧肯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體現(xiàn)了她的這一信念。伊莎多拉到慕尼黑時,世界上還不存在自身作為一門偉大藝術的舞蹈,當時只有芭蕾舞這種雙腳裹得像中國婦女,再加上涂脂抹粉的矯揉造作的舞蹈。我認為這是一種桎梏型的悲劇,雖然的確也塑造了像巴普洛娃這樣一代代神話。但是自身作為一門偉大藝術的舞蹈,既能在帕萊斯特里那、貝多芬和瓦格的藝術繼承者中間抬得起頭的,無愧于人面師身像塑造者和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作者的藝術,無愧于達﹒芬奇、倫勃朗、魯本斯、波提切利和梵﹒高,也無愧于荷馬、柯律津治、雪萊的舞蹈藝術,當時還不存在。是她給舞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給我們眼睛新的視野,她一生執(zhí)著于從那些令人神往的事物中汲取天地靈氣,仿佛周圍的一切都凝固了,她的專注與虔誠連飛鳥都不敢驚動,連風兒都變得柔和了……
人們應該為鄧肯一生的執(zhí)著而喝彩,應該向每一位藝術家致敬,他們用盡一生為我們留下許許多多燦爛的文化和藝術精神,使我們一代代沐浴在陽光的藝術熏陶中,我們是榮幸的。我們應當繼續(xù)為我們的信仰而不斷努力,贊美自然之舞,贊美盡善盡美的事物,讓我們的內心每天裝載歡樂和希望,讓我們一同前行。
參考文獻:
[1]伊莎朵拉·鄧肯自傳[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