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作為人的一種生命存在狀態(tài),是文學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中外文學史上有無數(shù)被作家塑造出來的各異孤獨者:比如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魯迅筆下的呂緯甫、魏連殳,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等。由于時代的不同,孤獨者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但其共同點是他們的孤獨都與自由意志的不能實現(xiàn)有關(guān)。不可否認,孤獨被大眾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但是它又吸引著我們不斷地去揭開這層薄紗,一窺究竟。
【關(guān)鍵詞】:孤獨;群文閱讀;生存狀態(tài)
孤獨不僅是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落日、大漠、邊疆等意象,也是外國文學作者所青睞的對象。在這個經(jīng)久不衰的大潮流下,我打算對《登幽州臺歌》、《在酒樓上》、《孤獨者》、《變形記》、《月亮和六便士》這四篇文章做一個群文閱讀的探討,以此研究有關(guān)〝孤獨〞這一主題。
一.自古文人多傷懷——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作者陳子昂作為武攸宜的參謀屢次向他納言獻策,但是都不給予重視,最后被給予降職。此時詩人心情沉悶,終日郁郁寡歡,報效祖國的愿望被打破,于是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此篇佳作。
詩人站在幽州臺上,視角由高向低俯視樹木、河流、路人。這種孤獨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對立之中,具有一種神秘感與崇高感。他的內(nèi)心是孤獨的,因為此刻,一切都與他無關(guān)。他把心全都交給了國家,他把他整個人都托付給了國家,但是此刻的他,如同棄嬰,嗷嗷待哺,孤單無助。此刻的他不是思念具體的某一事物,也不是思念他的親人,這種境界要比以上更高一層。他多么渴望逢著一位伯樂,兩個人相逢相遇相知,惺惺相惜;他多么渴望得到一個為國家奉獻的機會,以顯示他的忠心不二??梢?,他的孤獨是悲壯的,是無私的。
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魯迅——《在酒樓上》、《孤獨者》
《在酒樓上》、《孤獨者》是魯迅在二十世紀時創(chuàng)作的作品。
《在酒樓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拔摇惫实刂赜?,來到了一個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S城。時光無情,物是人非?!拔摇毕雽ふ乙郧暗氖烊藬⑴f,可一個人也沒有碰到。于是“我”決定去以前常去的那家酒館坐坐,吃驚的是,“我”竟在這遇到了以前的熟人呂緯甫。他向“我”講述返回此城的目的以及為舊時鄰居阿順送花等事情。我與他的不期而遇是驚喜,在驚喜之外,“我”也洞察出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悲哀。
《孤獨者》講述了新式教育知識分子魏連殳的故事,在別人眼中,他性格古怪,不易與人接近。但是他對祖母卻非常的孝順,而且他對小孩子特別的友善慷慨。祖母去世,他異常的舉動讓鄰人議論紛紛。后來,他租住在一戶人家中,對房東的孩子們疼愛有加。有一日,他終飛黃騰達,也過了段舒服日子,在這期間我們偶爾書信往來。有一日,“我”想去看望他,但是“我”卻突然得知他去世的消息。
《在酒樓上》與《孤獨者》均作于二十世紀初的“五四”時期,這兩篇文章都在寫人信仰失落時的孤獨。提到那個時代的信仰,我們不得把眼光上放到社會大背景上。五四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舉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些是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的。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新式讀書人以及在國內(nèi)接受過新型教育的讀書人,他們滿懷熱血,力圖改造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但是他們的力量與三座大山相比就是雞蛋碰石頭。魯迅先生他留過洋,他對自由有著強烈的向往。他不屈服于一切勢力,他混合著個人主義與虛無主義在黑暗里掙扎,以自己的真,反抗一切奴役之路。他的努力,就像無聲中國微茫的燭光,穿透著無邊的黑夜。毛澤東曾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中的“我”正是對現(xiàn)實不滿,卻敢于追求新生活的一代知識分子新青年形象。
可以這樣說在魏連殳與呂緯甫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魯迅的影子。他們每一個人都懷著宏大的理想去改造社會、改造世界,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終回到了原點,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打擊是一種嘲諷。這是一種可悲而悲壯的孤獨。我想到了顧城的一首詩歌《一代人》“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币驗樗麄儗@個國家、對這個社會失望,所以他們選擇站起來。遺憾的是,兩者之間力量懸殊、差距過大,他們內(nèi)心的運籌帷幄被現(xiàn)實一次次的磨滅最終絕望,這種痛楚無人訴說,從而帶給自己強大的心理壓力。
三.善是無望的——卡夫卡《變形記》
《變形記》講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爾在早上醒來時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甲殼蟲,這是一件荒誕可笑的事情。當大家知道他變成一只甲殼蟲后,本是一件需要同情的事情,可是他身邊并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他。一開始,他的妹妹還會照顧他,但是最后還是和家人一樣選擇放棄。
格里高爾是個可憐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就像甲殼蟲一樣有著小小的身軀。甲殼蟲的背上有一個沉重的殼子,就像主人公格里高爾為了生計忙于奔波,身上背著沉重的負擔。他很辛勞,卻從沒好好的對待過自己。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傻、善良。這種為家人的付出本應(yīng)該得到家人的回報,但事實并沒有。他在變成甲殼蟲后,遭到了家人的嫌棄,他最愛的家人并沒有帶給他安慰與呵護,而是敷衍、置之不理。他被家人丟棄,他與親情割裂,這是一種無依無靠的孤獨。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對他產(chǎn)生影響。他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父親對他很嚴厲。所以在他的童年記憶中,恐懼與憂郁時刻環(huán)繞著他。另外,對于愛情,他是典型的婚姻逃跑者。這些人生經(jīng)歷帶給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他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孤獨與可悲,同時他也向我們展現(xiàn)出這一類人的孤獨與可悲。他們的孤獨無人會在意,也沒有人去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要幫助他們,因為他們就像采蜜的蜂一樣一直不停歇地奔波,他們是那樣的不起眼。
在卡夫卡這里,孤獨成為一種社會的通病,就像《盲流感》中失明是會被傳染的一樣。通過塑造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以及描寫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卡夫卡向讀者展示出了人性的壓抑與扭曲。這是在一種高強度的工作、快節(jié)奏生活下的壓抑,久而久之,人的內(nèi)心會變得脆弱極易扭曲。同時他還揭示了這個世界的荒謬性。人都能變成一只甲殼蟲,這是一件多么荒誕的事情?但是對社會而言,又有什么是不能發(fā)生的呢?這讓我們深思。同時,卡夫卡擅于揭示強大的外在力量同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之間的強大反差,來展示潛規(guī)則的無處不在,無刻不在。
在卡夫卡的筆下,格里高爾是善良的,但同時也是孤獨與可悲的。格里高爾是底層人物的代表,他是如此的渺小,小到世界與他無關(guān),他不會影響到任何人。他是如此的可悲,連唯一的家人都不愛他。他又是那么的孤獨,無依無靠。就像書的扉頁所寫“善是無望的”,對于格里高爾來說,對于他們這一類人來說。他們給予別人的善良是無限的,但是這種善良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希望,帶來的是孤獨以及絕望。
四.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證券交易所的一個經(jīng)紀人,本有著穩(wěn)定的工作收入,有著讓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卻著魔般的迷戀上了繪畫。
他拋妻棄子到巴黎去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他為了追尋夢想在國外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而且他還飽受著精神的折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使他一步步走向極端另類。他最終遠離文明世界,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這里的寧靜和靜謐吸引著他,他終于擺脫了那個喧囂的世界。后來他與島上的土著女子結(jié)婚生了三個孩子,度過了三年短暫的幸福時光,不幸的是,孩子們死了,他也得了麻風病。生病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幅巨作,臨死前交代妻子把這個作品銷毀。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一直是孤獨的。在沒去追尋夢想之前,他有著外人看來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他總是顯得郁郁寡歡。在決定放棄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去追尋夢想時,大家的議論、嘲諷撲面而來。他沒有得到親朋好友們的支持,獨自前往巴黎。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他雖生活在大城市,但是城市的繁華與他無關(guān),他遭遇了無數(shù)不公平的對待,他覺得他與夢想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心中的苦無人訴說。這所有的一切帶給他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文明世界的格格不入促使著他對原始生活的向往,最終他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
在這個故事中,毛姆探討了個體與世俗價值觀之間的關(guān)系,他用獨特的視角向大家講述故事。他對筆下的人物思特里克蘭德既不褒揚也不批判,持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這就給讀者留下很大的空白。毛姆對歐洲那個時代了如指掌,尤其是對藝術(shù)圈。繁華的城市對于思特里克蘭德來說并沒有歸屬感,燈紅酒綠與他何干?他生活在城市的底層,是那樣的卑微。沒有固定住所、沒有充足的衣食,藝術(shù)圈里的潛規(guī)則讓他在追尋繪畫夢想的路上屢屢受挫。其實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是單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當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來到巴黎之后他的傳統(tǒng)觀念不斷瓦解,新的觀念又在不斷的建構(gòu),這種心理上的落差感壓迫感讓他慢慢走向極端。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也沒有人去開導(dǎo)他。一開始他就是獨自而來,此時他還是一個人艱難追尋。
書中這樣說:“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睍械倪@段話直白的揭露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guān)系。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思特里克蘭德也不例外。
他放棄以前擁有的地位和生活獨自來追尋夢想。沒有一個人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他是孤獨的。來到巴黎,一無所有的他被現(xiàn)實打敗,屢屢受挫。心中的苦悶無人訴說,他是孤獨的。然而一些人覺得他的孤獨是應(yīng)該的,因為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獨鐘于月光并選擇辛苦追隨。這就是安于現(xiàn)狀和追尋刺激之間的矛盾。保守派多會選擇安于現(xiàn)狀,但是那些勇敢者往往傾向于打破現(xiàn)狀追尋新的刺激。那思特里克蘭德屬于勇敢派嗎?我們不敢輕易下結(jié)論。有人認為思特里克蘭德的夢想不切實際,過于沖動,我認為他只是為了夢想走上了一條孤獨的道路。強烈的孤獨感和絕望感構(gòu)成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中著力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人感知世界的人生困境。孤獨與絕望的交響,共同合奏了人生困境與迷惘的悲沉樂章。
結(jié)語:
“孤獨”在文學上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它可以是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悲壯的孤獨;也可以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边@種細膩的孤獨;也可以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魯迅筆下魏連殳、呂緯甫身上所體現(xiàn)的時代孤獨感;也可以是外國作家卡夫卡筆下扭曲的變形人格里高爾身上無望的孤獨;也可以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筆下思特里克蘭德無人理解的追尋夢想的孤獨。孤獨被時代富有多重內(nèi)涵,不同時代,孤獨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他的孤獨也是不同的。孤獨的多樣性使它自身充滿神秘色彩。不可否認,孤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是人內(nèi)心深處最脆弱的角落,它也是一個人心中所積累的絕望與冷漠。但是這孤獨又是神秘的,孤獨背后所隱藏的神秘色彩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去追尋!
作者簡介:王瀟(1994—),女,漢族,籍貫:山東菏澤,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