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并不是科學論文,而是一部通俗性的著作。作者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是當代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本書成書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英國,大約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二戰(zhàn)固然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的大環(huán)境,與此相比,對于理解本書更重要的一條社會環(huán)境便在于當時英國國內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思潮的流行。
基于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哈耶克毫不留情的指出了當時正流行的這種左翼思潮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并在原本的內頁上寫明:本書“獻給所有黨派的社會主義者”。
在書中,哈耶克大力推崇的便是之前資本主義引以為傲的,以保護私有財產、鼓勵自由競爭的”自由主義“,而自由主義與計劃經濟最根本的爭議無非在于以下幾點:
1.自由競爭的結果必將導致壟斷損害經濟發(fā)展
2.自由競爭的盲目性必將導致資源的不合理的配置。
3.自由競爭的滯后性使其無法實現在長遠發(fā)展的計劃性
這些也就是我們之前在政治上學習到的市場經濟的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相信大家當時都學的很認真,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而哈耶克則從另外一個方面闡述了計劃經濟與自由競爭相比下的缺點。
1.正是自由競爭的自發(fā)性,較為合理的將人員和社會資源進行了分配;而任何一個人,甚至是國家的任何一個部門,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對全國的經濟資源進行更為合理的分配。 即使能做到利用專業(yè)知識對于其中的某一個部分進行合理的配置,如農業(yè)部對農業(yè)部做出了較合理的規(guī)劃,工業(yè)部對工業(yè)部做出了合理的規(guī)劃,那么如何在這兩部分之間進行分配? 一個省份可以對內部進行合理規(guī)劃,省和省之間又該如何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由于計劃的前后連貫性所以只能選用一個計劃堅持下去,這樣的處境的結束只能是有一個人能夠長久的擁有做出計劃的權力,才能保證計劃的連貫性,而這種組織結構無疑是一種極權制度,即哈耶克所說的“奴役之路”。
2.既然沒有誰具有如此全面的學識,如此強大的分析能力,去確定各行各業(yè)各種商品的生產,各時各地應該去生產什么,我們能做的就只能是把這一任務拆成幾份,加以衡量標準,讓更多的某方面的專家去做自己方面的事情,很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就有這么一套衡量標準——貨幣、利潤。 人們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在自發(fā)的進行資源配置,或者說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他們沒想做的事情。而自發(fā)去做一件事情和被分配去做一件事情之間最大的差別便是工作時的積極性,關于積極性的論述就不再說了,也許對于短期效果計劃更好,但是自由競爭在長期上效果更好的原因就在于此。
3.所謂的資源的合理配置只是某方面專業(yè)人士,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的最佳計劃,是一種對自己是最終決定者的假想。鐵路專家會設計出一套全國鐵路發(fā)展的完整計劃,農業(yè)專家會有自己一套推進農業(yè)發(fā)展 ,增加產量的方法,教育專家則會對全國教育體制改革,大學興建,提高全國教育制度指指點點,而對于現狀,他們永遠不滿足,總是抱著一種如果由我來做全國的計劃,保證三年這樣,五年那樣,二十年這樣那樣,殊不知對于自由主義的社會發(fā)展正是各個方面在經濟上平衡的結果,而強行打破這種平衡帶來的后果也許會是災難性的。
而在本書得序言中,譯者也將這一部分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即: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fā)現的最有效率并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中央計劃經濟則會限制個人自由、摧毀人們的責任感和社會的道德基礎,阻礙財富的產生,造成社會貧困,導致極權主義政府得興起。但是哈耶克并沒有簡簡單單的肯定競爭、否定計劃,而是給出了競爭和計劃的結合點:”競爭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將成為拙劣的、無效率的工具……計劃與競爭只有在 為競爭而計劃 而不是 運用計劃反對競爭的時候,才能夠結合起來。” 同樣,哈耶克也在書中指出了這里所有批評所針對的“計劃”只是專指那些反對競爭的計劃——用以代替競爭的計劃。在總結了這些之后哈耶克又將話題轉移到了民主與法治上。
對于民主上哈耶克有幾句話令人深思“對于這樣一個任務(一國經濟的詳盡管理)多數決定的制度是不合適的,在有限的備選方案中作出選擇,多數還是會找得出的;但相信事事都必定有一個多數看法,那就是迷信了。”“防止權力專斷得不是著眼于它的來源,而是對它的限制?!岸鴮τ诜ㄖ?,哈耶克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即法治的含義不是政府以法律來治理社會(rule by law),而首先是政府的行為在法律的約束之下(the Rule of Law)。而通過賦予政府以無限的權力,雖然可以把最專段的統(tǒng)治合法化,但這與法治沒有關系。
在第八章中哈耶克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雖然在競爭制度下,窮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擁有遺產的人致富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前者不但是可能致富的,而且他只有在競爭制度之下,才能夠單靠自由而不靠權勢者的恩惠獲得成功,只有在競爭制度下,才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撓他謀求致富的努力……一個富人得勢的世界仍比一個只有得勢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而這一點直接與兩種制度下個人地位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首先自由競爭社會中失敗的人們更易于接受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 但如果自己的悲慘生活是由一個人有意識決定的,人們的反應必定是不同的?!碑斆總€人意識到他的命運是某些人有意識做出的決定的結果時,他對其命運的不滿,就會同他的這種意識一起增長\"。而在計劃社會中,由于只有國家的強制權力可以決定誰能夠得到什么,對于那些追求個人地位的人,“唯一值得掌握的權力,就是參與行使這種管理權”,同時由于經濟問題在此時已完全變?yōu)檎螁栴},來自政治上保障與其他人無保障直接差別的增加,逐漸會形成一套全新的社會價值觀:“給人以地位和身份的不再是自立,而是有保障,一個青年人擁有領得年薪的確定權利比對他懷有成功的信心更是其結婚的資格……想要獲得榮譽和地位,幾乎只有靠當一個國家給薪人員來實現……無權要求獲取固定收入的職業(yè),都被看做是低級的,或者甚至是不體面的……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同樣會受到輕視?!?/p>
回想我們上一代人的觀念與之前的公考熱,這些話的確給人振聾發(fā)聵之感,書中揭示的很多問題,在歷史中我們都能找到其影子,在感慨之余,很難想象本書竟然成書于1944年的英國。但是,對于本書,我們應該進行批判性的閱讀,由于哈耶克所處的時代的特殊性,他論述的對象其實更多的針對納粹德國,在書中,哈耶克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混為一談,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不加區(qū)別,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其基于自由主義立場,攻擊社會主義和納粹主義有同樣的思想基礎,這點也不應盲從。通讀全書,他的觀點并不一定正確,但其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對于很多問題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