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根據(jù)司法部門統(tǒng)計的情況表明,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低齡化現(xiàn)象較為突出且呈上升趨勢,社會危害性日趨加劇。其中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行為越來越多的曝光在公眾面前,社會各界對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犯罪低齡化
一、刑事責任年齡的介紹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我們無法區(qū)分一個在14周歲前一天與14周歲后一天實施的同種犯罪行為,其主觀性和社會危害性有何不同,但他們所受到的刑罰卻又天壤之別。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找到比年齡更科學,更易于掌握的標準,所以不得不繼續(xù)以年齡為標準。
二、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從犯罪年齡看,未成年人犯罪年齡逐漸呈現(xiàn)低齡化。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信息媒介傳播作用的發(fā)揮,未成年犯罪的年齡已經(jīng)由上世紀80年代16.7歲下降到14.5歲,甚至更早。同時,由于處于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大多年幼無知,做事容易沖動且手段殘忍,無所顧忌,所以往往造成極其惡劣的后果。
由此,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應該降低我國刑法中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14周歲)。他們的觀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從中國現(xiàn)今的國情來看,現(xiàn)行的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的規(guī)定要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考慮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成熟早晚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氣候和其他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年齡起點應該是適應時代的特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加快,主觀上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始于197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于現(xiàn)在兒童的發(fā)育狀況是不適應的。
2.從世界范圍來看,有的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將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下調(diào)至14周歲以下。印度、希臘、荷蘭、丹麥、加拿大為12周歲,多哥為11周歲,馬拉西亞和墨西哥為9周歲,泰國、我國的香港地區(qū),美國紐約州規(guī)定為7周歲。因而將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下調(diào)并非標新立異,而是有前車之見之舉。
3.從維護社會秩序來看,下調(diào)的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刑法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和保護公民。不考慮適當?shù)慕档托淌仑熑文挲g,對于受害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在未成年犯罪低齡化的今天,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大案,重案,惡性案件屢有發(fā)生。而片面強調(diào)保護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利益的規(guī)定是不公平的。長期以往,人們可能會對法律失去信心。
三、刑事責任年齡起點是否下調(diào)之我見——不應該下調(diào)
(一)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較快,但其文化水平,認知能力,是非觀念仍局限于未成年。他們理解、辨別、抵制復雜社會因素的能力與成年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有時為了滿足諸如好奇、追求刺激等心理需要。他們有可能做出各種不計后果、令同伴和成年人都意想不到的魯莽事情,甚至對于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作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他們想阻止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是不容易或不可能?!耙虼嗽诔姓J少年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這一概念的法律制度中,該年齡的起點不應定的太低,應考慮到情緒和心智成熟的實際情況。”[1]
(二)未成年人犯罪有深刻的社會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是單純的個人問題嗎?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物質(zhì)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與文化感染是缺失的。這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問題,僅僅想通過一條法律來改變現(xiàn)狀,是非常不現(xiàn)實的。當前是要了解未成年人為什么犯罪,怎么將懲罰的降到適當。法律是冰冷的,這一條法律頒布下來,無疑就是一刀切。無視當前未成年人的社會現(xiàn)狀,只是為了追求快速地表面地解決問題。以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在推卸成人社會應付的責任。
社會、家庭和學校對于低齡少年犯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拔闯赡耆吮┝A向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暴力文化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為商家的最大賣點。”[2]雖然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禁止青少年接觸暴力文化,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影視文化作品,圖書,音像制品,電子游戲中充斥著暴力文化,甚至在這些產(chǎn)品中學會了如何犯罪,如何尋求刺激,造成了青少年道德與法律觀念的缺失。單單以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解決問題,讓未成年人來承擔一切,無疑是在推卸我們成年社會應負的責任。
(三)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下調(diào)從未成年人保護角度來看,不利于青少年成長
雖然現(xiàn)在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嚴重,我們不可忽視。但任意擴大懲罰范圍與刑罰的目的相背離。刑罰的目的之一時預防犯罪。無論是貝卡里亞、費爾巴哈、還是龍勃羅梭、菲利都主張預防犯罪。預防有可以分為個別預防、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對犯罪人的懲罰是特殊預防,這是通過對犯罪人的消滅或矯正來實現(xiàn)的,這是針對已然的犯罪;對于未然的犯罪,即針對社會上可能發(fā)生的其他人的犯罪,則是通過一般預防來實現(xiàn)的。過多地懲罰是一種典型的報應主義,與預防主義是相反,與刑罰的目的相背離。
未成年人的可塑性極強,對于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剛剛形成是非觀的完整體系,改造空間很大,一味判刑,只會讓社會更加頹廢,如果一個不滿14歲的孩子被判有期徒刑10年,24歲出來,一個沒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沒有自己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人,你想讓他出來之后如何對待這個社會?結(jié)果可想而知了。 將一些13、14周歲的這一特殊年齡層的人群送進監(jiān)獄,不僅不會達到改造的目的,反而使這些年齡尚幼,心理不成熟的,人生觀還沒有樹立的孩子與其他的犯人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模仿。將他們置于一種不正常的生活氛圍中,最終會對社會產(chǎn)生更加嚴重的危害結(jié)果。這樣表面上可能解決了犯罪低齡化的問題,但對于犯罪低齡化的趨勢是一條法律就可以改變的嗎?法律不是萬能的,對于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還是要以預防教育為主。一個文明國度不應喪失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的信心,不宜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從以上三個方面看來,能否降低未成年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已經(jīng)昭然若揭。我認為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要綜合考慮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能力,犯罪的社會因素,以及對于未成年人保護,可塑性極強的特點,和社會的長期安定這些方面。由此,我認為現(xiàn)行刑事年齡最低14周歲不宜下降。
參考文獻:
[1]王亞東,鮑遂獻.中國現(xiàn)階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1997:153.
[2]吳云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調(diào)查[N].中國教育報,2003-09-19(5).
作者簡介:王淳(1997-),女,漢族,浙江紹興人,大學生,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專業(yè):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