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關于人工智能的定義眾說不一。
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爾遜教授對人工智能下的定義是:“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一一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么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倍槭±砉W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如何使用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AI的目標是用機器,通常為電子儀器,盡可能地模擬人的精神活動(人工智能也可以翻譯為“智能模擬”),并且或許在這些方面最終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①。
二、機器與人類的智能競賽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MathisonTuring)在《機器與智能》的最后部分如此寫道:我們或許期待著,有一天,機器能夠在所有純智能的領域里同人類競爭②。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的活動,例如,電腦下棋也許為機器能顯示“智慧行為”的最好例子。
2016年Google的AlphaGo戰(zhàn)勝了世界圍棋冠軍、韓國名將李世石,令人印象深刻。在此之前,2011年IBM的Watson在問題搶答的智力游戲中戰(zhàn)勝了兩位全美冠軍;1997年“深藍”(DeepBlue)戰(zhàn)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舉世震驚?,F(xiàn)在下棋電腦也精于解答棋術問題,它在這方面的造詣輕而易舉地超過了人類。于是,一部分人(既有普通公眾也有世界頂級學者,還有一批數量不小的科幻作家)對人類引以為自豪的智慧優(yōu)勢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對人類前途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憂慮:棋壇高手和智力游戲冠軍是人類的“智慧驕子”,卻都在人工智能面前連連敗北,那么,在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能面前,人類的智慧優(yōu)勢還能保持多久?人類被人工智能淘汰出局的日子還有多遠?為此,一些人建議,應當采取措施限制人工智能的研究與發(fā)展;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機器永遠趕不上人類。
怎樣準確認識及評價人工智能在這些競賽里的勝利,一時成為人們廣泛討論的話題。應該說,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人工智能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哲學問題③。
三、智能機是否擁有思維?
英國阿伯里斯特維斯大學的羅斯·金(RossKing)教授在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羅斯·金研制的一臺機器人,名字叫亞當,它能夠做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提出假設。整個過程十分接近人類科學家典型的做科研的方法④。
當人的一部分思維被智能機所取代的時候,這能不能證明機器也一樣擁有思維?這個問題從始至今都有爭論。英國的圖靈在1950年談到:“我深信,在二十世紀的尾聲會有可能爭論可以思想的機器……”他還說:“假如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一個問題可以被機器所摹仿的人回答得很好,在很久一段日子里人類無法區(qū)別回答同題的究竟是機器(指辨別的準確率不高于50%)還是人,那這部機器就被認定為是具有思維能力的機器?!?/p>
這個問題最早提出來是在1948年。后來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維納,在《自動化的某些道德和技術后果》中也同樣認為,古希臘聰明的奴隸哲學家可以支配主人的行動,同樣,若是機器變得愈來愈有效,并且在一個越來越高的心理水平上運轉,人被機器統(tǒng)治的災難就越來越逼近了⑤。幾十年來一直持續(xù)這一爭論,直到今天。這個問題,既涉及到技術問題,又涉及到哲學問題⑤。
另一方面的觀點:機器是人造出來的,機器不會超過人。
首先,智能模擬無人類智能的社會性。恩格斯說過:“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fā)展的?!薄吧鐣坏┯屑夹g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停地碰到新的課題,促使人們去探索新的方法;與此同時,又不停地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出供觀察和研究使用的新工具,使人類的認識變得深廣,從而又推動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果離開社會實踐,那么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思維。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征是社會性,同樣,人類思維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性。智能模擬的智能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⑤。它本身不可能參加人類社會實踐,因而也模擬不了人類智能的社會意識,這形成了它與人類智能的一個本質差別⑤。
其次,智能模擬不具有人類智能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與上述的社會性緊密相關的又一本質差異。人類智能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并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是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⑥。而智能模擬在這一方面是永遠也不能達到的。雖然人類智能和智能模擬都是信息的輸出和輸入,但是在接收信息或發(fā)送信息的時候,人有極大的能動性。例如,柏拉圖在《法律篇》中就講到,雅典節(jié)日的各種競技演出,各擁有不一樣的類型的觀眾:兒童喜歡看木偶戲,少年喜愛喜劇,受到教育的青年男女及一般公民則愿意看悲劇,而老年人最鐘意希臘史詩。這說明生活經驗不同的人,在接收信息時有極大的能動性。同樣,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提到,正像同樣一句格言,從年輕人(即使他對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確)的嘴里說出來時,沒有那種在飽經風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義和廣袤。這又說明,同一個語言信息,由生活經歷不一樣的人發(fā)送出來,其信息量因人而異,體現(xiàn)了發(fā)送信息的能動性。這一切都是智能模擬所不具備的。我們不否認智能模擬的自動性,但究其實質,這種自動性實質上是離不開人控制的,是被動的。因此,人工智能的自動性不能與人類智能的主觀能動性相提并論⑤。
最后,智能模擬不具備人類智能的主觀世界。它包含了個人的認識、情感、意志、興趣等心理活動,以及道德觀、價值觀、歷史觀、人生觀等等在內的整個世界觀。這個主觀世界,即每個人所特有的主觀狀態(tài)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和對事物的理解,從不一樣角度和按不一樣的方式來反映客觀事物。因此,人腦的反映是能動的有選擇有創(chuàng)造的反映。具有不一樣主觀世界的人對同一客觀事物所輸入或輸出的信息,不僅有量的區(qū)別,而且有質的差異。智能模擬就不一樣。電腦沒有一個主觀世界。兩臺電腦輸出同一信息,其信息量始終是相等的。同樣,同一個事物對兩臺電腦輸入同一信息,其信息量也是始終相等的,而不會存在質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人們的主觀世界還表現(xiàn)在人的自我意識上,即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識到同自己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周圍環(huán)境和對象的存在、意識到自己同周圍環(huán)境和對象的關系,并據此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有人的形狀的那些機器,不一定就有人的思維能力。一句話,即人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活動,并且能夠進行進一步的反思。這些都是電腦和智能模擬做不到的⑤。
結語:辯證看待人工智能
我們要辯證地看人工智能,一方面,人類智能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的原型是人類智能,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的延伸與擴展。我們既不同意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的智能永遠都不能被機器智能達到;也不同意另一種觀點:人類整個世界最終將被機器征服!我們認為,更有可能的結果是:人機合一、人機共生。機器既不會永遠落后于人類,也不會最終將人類消滅。通過科學技術進化,人類高度發(fā)達的意識與機器永不磨損的軀殼將趨于完美的結合,最終使人類變得不朽⑦!筆者相信人工智能可能無限逼近人類的智能,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模擬,人的認知、情感都很復雜,需要時間去研究。所以人工智能無限接近人類智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美國的杰夫·霍金斯(jeffHawkins)和桑德拉·布拉克斯莉(SandraBlakeslee)在《人工智能的未來》一書中說:“我希望,在10年之內智能機器將成為最熱門的機領域?!雹薰P者相信在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人工智能研究必將蓬勃發(fā)展,為全球人工智能事業(yè)做出中國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羅杰·彭羅斯.皇帝新腦[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
②趙玉鵬.機器學習的哲學探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58
③郝寧湘,郭貴春.人工智能與智能進化[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5,22(3):36-30.
④呂乃基.評“太聰明的機器人”[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2):21-24,54.
⑤張得慎.智能模擬的哲學反思[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9(3):63-66,86.
⑥杰夫·霍金斯(JeffHawkins),桑德拉·布拉克斯莉(SandraBlakeslee).人工智能的未來[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41
⑦戴汝為.人-機結合的智能科學和智能工程[J].中國工程科學,2004,6(5):24-28.
作者簡介:楊帆,就讀于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專業(yè):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