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壺跟佛教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古代紫砂壺藝術以民間藝術為主體,佛教文化與文人藝術為靈魂,中國古代人們的審美情趣 ,生活習慣 ,佛教文化的發(fā)展,都與紫砂壺形態(tài)變化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當代紫砂藝術繼承了古代的技術,又結合當代的審美需求,以及佛教文化特色,從裝飾紋路,制作工藝等更多的方面去考量,開啟了佛教紋飾的運用之門。
【關鍵詞】:紫砂壺;當代設計;佛教元素;僧帽壺;傳統(tǒng)
一.從“僧帽壺”來看中國古代紫砂壺中的佛教元素
1.1古代紫砂壺與佛教文化的淵源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對我國的文學藝術及民間風俗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紫砂壺跟佛教文化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被稱為千年古陶都的宜興,其出產(chǎn)的紫砂,兼具日用性和觀賞性,是佛教文化與陶瓷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宜興紫砂的特點是工藝精致、材質特別、造型古樸、賞用兼可。自北宋而始,明清開始興盛,紫砂的起源有很多民間的傳說,都與佛教有關。紫砂壺上的題銘反映了當時的佛教文化。紫砂文化也有很多佛教相關的內(nèi)容。例如有的紫砂壺的題銘為“清人樹、 滌心泉、茶三昧、趙州禪”,這是典型的茶禪銘文?!安枞痢敝械摹叭痢笔欠鸾堂~,即屏息雜念,心專注如一,逐漸入境,是佛教中的重要修行之法。所以“茶三昧”指飲茶與修行。
所謂茶禪一味,壺佛一體,古代紫砂壺的匠師們以佛入壺,書寫著佛與紫砂壺的緣份。
1.2 僧帽壺的外觀特點及設計中的佛教元素
明代萬歷后期,宜興紫砂壺的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紫砂壺制造上的代表人物是時大彬,他做紫砂壺的標準和要求很苛刻,他制作的僧帽壺更是紫砂壺中的佳品,現(xiàn)藏于香港茶器文物館之中。
時大彬的僧帽壺(圖1-1所示)通高9.3厘米.橫寬9.4匣米。這件僧帽壺在外觀上特點頗為明顯,在其壺身的上半部分的壺邊緣處,造有五片蓮花瓣,壺蓋為正五邊形,邊緣在花瓣之中隱現(xiàn)。壺蓋上面的鈕為像佛球一樣的形狀,像僧帽的頂端一樣。壺頸連著花瓣,長度較短,像是帽沿。這種造型整體看起來就像一頂僧人的帽子。僧帽壺的底部形狀也為正五邊形,刻有“萬歷丁酉年時大彬制”的楷書銘文。此壺的壺嘴與壺柄的造形也非常有特色,讓人能感覺出其特立挺拔,泰然自若的氣質,因而被世人稱為紫砂壺中的經(jīng)典。
僧帽壺與佛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筆者查找研究了佛教中的一些法器,并對它們與紫砂壺的相同之處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藏傳佛教中的五佛冠對那一時期僧帽壺的設計起到了顯著的影響?!拔宸鸸凇鳖櫭剂x是僧帽的一種,就造型來看,五佛冠由五朵蓮瓣構成,每一朵蓮花瓣中間,都有一個稍小一些的蓮瓣形狀的佛龕,每個佛龕中間都能看到一個梵文字母,分別代表五佛。這與僧帽壺頸部以上的設計十分相似,由此可見其宗教使用特點。
二.從“佛說輪回壺”來看中國當代茶具中的佛教元素
2.1當代紫砂壺與佛教文化
在當代生活中,紫砂壺經(jīng)過無數(shù)年的繼承發(fā)展,造型千姿百態(tài)。紫砂藝術是傳統(tǒng)的藝術,作為傳統(tǒng)藝術如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體現(xiàn)時代的發(fā)展和具有當代意義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既在紫砂藝術領域之內(nèi)又超逸這個領域的課題。葛辰柏的紫砂壺就是一個典型的當代精品紫砂壺,通過觀賞他的作品,我們能很明顯的認識到他立足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紫砂藝術新境界的精神。
2.2 佛說輪回壺的外觀特點及設計中的佛教元素
“佛說輪回壺”(見圖2-1)是當代匠師葛辰柏的作品,他是清代宜興均陶“葛窯”的傳人,被授予“當代中華文化名家”、“中國當代陶藝家”榮譽。他擅長在紫砂壺上用超細金絲鑲嵌裝飾工藝,所以被人們稱為“金書石畫”。他的作品大方典雅、形神合一、意韻深厚,具有典型的當代紫砂壺風格。
“佛說輪回壺”取材于佛教傳說,壺身造型整體像佛的頭部,圓潤而敦厚,把手像是佛的耳朵,飽滿而有福氣。壺嘴像佛的手指,線條流暢。蓋滴上刻有日月輪回文,壺身用24K超細金絲裝飾,十分精致,形成佛像的形狀端坐于壺中央,整個壺面流光溢彩。佛像的兩邊有佛教裝飾紋路。通過泥色的變化和裝飾的烘托,達到精致、典雅的藝術效果,同時弘揚了佛學理念,為品茗者展示了獨有的審美情趣與藝術享受。
三.對比研究及結論
在外觀上,僧帽壺清心淡雅,造型酷似僧人的帽子,整體給人以古樸,幽靜的感覺,更注重實用性。而佛說輪回壺在造型上更精致典雅,具有當代設計獨有的裝飾性。
在佛教元素運用上,僧帽壺與當時佛教文化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以中原漢族傳統(tǒng)器皿 “湯瓶”為主體結合藏傳佛教法器五佛冠的式樣為頂部設計。而佛說輪回壺是以佛的頭為主體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壺把手為佛的耳朵,并在壺身鍍金色佛像,旁邊輔以佛教花紋裝飾。
通過對古代僧帽壺與當代佛說輪回壺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紫砂壺的器形的確立一是依靠實用的要求,二是自然萬物的肖形摹寫,同時也與佛教有解不開的聯(lián)系。古代紫砂壺側重于傳統(tǒng)繼承, 當代側重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古代紫砂壺藝術以民間藝術為主體,佛教文化與文人藝術為靈魂,所以中國古代人們的審美情趣 ,生活習慣 ,佛教文化的發(fā)展,都必然與紫砂壺形態(tài)變化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文人與僧人追求的是內(nèi)心寧靜而淡泊的超塵脫俗的生活,其審美必然會趨向清靜,所以古代紫砂壺所追求的是自然適意、渾然天成的閑適。加之與中國茶文化的交融,奠定的紫砂壺形態(tài)審美趣味是古樸素雅,實用大方的。
當代紫砂藝術繼承了古代的技術,又結合當代的審美需求,以及佛教文化特色。比起僧帽壺的古樸實用,佛說輪回壺更多的是藝術價值和裝飾性。當代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造型之外,可以從材質、裝飾紋路,制作工藝等更多方面去考量。當代紫砂藝術,已經(jīng)是科學和藝術還有文化的融匯,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比如說注漿成型工藝和鍍金技術,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為當代紫砂藝術打開了更多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這可以說是一種繼承突破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也開啟了佛教紋飾的運用之門。
作者簡介:李圣楠 女、漢(1993—)、就讀于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設計類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