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分析了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
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是小學數(shù)學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難學,教師難教,費時費力,收效不大”的現(xiàn)象。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針對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的對策。
一、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知識較為缺乏,運用能力較差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他們會對新的知識產生興趣,但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因此,對于數(shù)學科目的基礎知識,他們往往沒有理解和掌握,自然在運用的時候就會存在障礙。而且,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還停留在淺顯的表層,加上普遍的粗心大意毛病,使得在練習應用題時困難重重,導致對應用題失去信心,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二)問題設置脫離實際,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數(shù)學應用題很多,但很多應用題的問題設置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使得學生無法理解題目,無法將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學生本身對過于復雜的文字具有抗拒感,再加上沒有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應用題看起來枯燥無味,不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經驗,學生本能地不想做,學習興趣不高,使得應用題的教學陷入困境。
(三)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理解題意有偏差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說明他們根本沒把題讀懂。在解題中,很多學生抓不住關鍵詞,無所適從,特別是題目數(shù)據(jù)較多、題目較長的情況下,覺得眼前一花,手忙腳亂,無從下手。
(四)學生解題受思維定勢影響,欠缺靈活性
學生在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往往習慣于使用固定的解題思路,不能多角度、深層次地對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和擴散性思維的應用更加少。在學生進行應用題練習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和學生所學例題相似的題型,學生解答效果好,稍作變化,學生失誤率就會增大。
二、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基礎知識教學,鞏固學生知識結構
在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中,要快速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做到心中自有知識。應用題就是把在數(shù)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知識點都不知道,就更談不上運用。因此,在數(shù)學的應用題教學中,首先要提高的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鞏固他們的知識結構。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數(shù)學中最簡單的四種運算方法——加、減、乘、除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教的是加、減、乘、除的概念。當然,教師不能直接把書上的文字念一遍,而是通過課前的導入引導學生進入概念的學習,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使學生充分理解加、減、乘、除的概念。其次,教師要通過對題型的舉例,告訴學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用加法,什么樣的情況下用減法……比如問題:小明有2支鉛筆,小紅有3支鉛筆,那么他們兩個一共有多少只鉛筆?這樣的情況用加法。
(二)實現(xiàn)教學的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應用數(shù)學知識觀察生活現(xiàn)象,分析生活問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自己命制生活化試題,將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讓他們既能夠應用數(shù)學知識,又能夠解決問題。也可以對現(xiàn)有的試題進行生活化改造,能夠讓學生利用好已有的生活經驗或者體驗,增加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
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一輛汽車行駛210千米用了3小時,按照這樣的速度5個小時能夠行駛多少千米?對于成人來說,這道題應該是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但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汽車的感知更多的是形狀、顏色和快慢,而對速度的概念還沒有具體深入的認知。對于這道題,如果教師進行這樣的改造:小明用8元錢買了4支鉛筆,按照這樣的價格,他要買6支鉛筆需要多少錢呢?買鉛筆的事情和價格問題學生非常有體驗,學生解答這道題就會得心應手。
(三)培養(yǎng)學生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低年級的應用題,可以采取畫一畫、擺一擺、演一演等方法來幫助學生來理解題意。例如,小學二年級有這樣的兩步解答應用題:某班同學去公園游湖劃船,有男同學20人,女同學16人,每條船能坐4人,需要幾條船?在教學這道題之前,先讓學生在紙上畫小棒,畫20根黑色的小棒代表男同學,畫16根紅色小棒代表女同學,每4根小棒圈一圈,讓學生分分看。通過經歷擺一擺的過程,學生能很快明白這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數(shù)的算理,進而把這種感性的個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加深對題目的理解。
中高年級的應用題,可以讓學生把題目完整通順的讀出來,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題目的意思,也可以用線段圖,圓餅圖等形式把題意表示出來。例如,行程問題類型的應用題,讓學生用線段圖的方式來描述,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追及,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等之間的不同,進而能準確地理解題意。
(四)引導學生變式思維,探索解題方法
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注重習題思路解析,要交給學生解題金鑰匙。在教學中要將應用題中已知條件和未知數(shù)要弄清楚,分析已知條件和未知數(shù)的內在聯(lián)系,給學生講清思路,突破思維的常規(guī)約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長期訓練,學生就會形成數(shù)學特有的思維模式,對數(shù)學問題有特有敏感性。
對于一個數(shù)學問題已經解出來了,但還沒有完,還要總結這類問題的常用方法,看看問題陷阱在哪里,問題是否還可以演變,能演變成哪些數(shù)學問題,問題變了又如何解答,這個數(shù)學問題的結論能否作為公式定理來運用,這個數(shù)學問題考了哪些知識點,還有哪些考點沒有在此題中出現(xiàn)……教師要引導學生做這些總結,學生解數(shù)學習題就不會茫然了。
例如,有這樣一個古代數(shù)學問題,“木馬板凳33,100個腳腳地上翻,問有多少木馬和板凳?”在講解這個問題時要補充生活常識,木馬三只腳,板凳四個腳,設木馬有x個,板凳(33-x)個,板凳有多少個腳呢?4乘以(33-x)個腳,木馬有3x個腳,木馬板凳共有100個腳就有等量關系了,思路講清了解題就容易多了。這個題難度就在設了木馬x個,就想不到板凳有(33-x)個,這個題還可以告訴木馬和板凳腳有多少?再告訴板凳有多少,要求木馬的個數(shù),在變中求活,在變中加深理解。
三、結語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shù)學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習的難點,同樣,對于教師來說,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針對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和完善,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將應用題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和開放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旦巴次仁.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探析[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8):191-191
[2]吳厚禮.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8): 151-151
[3]賈志正.探討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的生活化教學[J]. 教師,2016(33):55-55
作者簡介:胡幫麗(1964—),女,籍貫:湖南省常德市,丁家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