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師單講——學生無心聽——知識學不深入”的普遍現(xiàn)狀,探索美術欣賞課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必要。而主題式教學對于美術欣賞課具有重要意義與獨特作用。筆者以“走近倪瓚,觀其山水”為主題,對初中美術欣賞課進行主題式教學探索,通過一個四課時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倪瓚的藝術歷程、繪畫風格、繪畫技法以及情感表達進行自主深入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逐步形成以“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為主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掌握美術欣賞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美術學習興趣,學會“主動學習”。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主題式教學;倪瓚
一、初中美術欣賞課的現(xiàn)狀
1. 教師“滿堂灌”,師生缺少互動
雖然現(xiàn)在的美術課堂極力倡導學生主體,但依舊不乏教師控制課堂的現(xiàn)象,由于課堂情況多變,有時出于課堂管理的必要,防止學生破壞課堂紀律,教師選擇自己講述為主的方式,讓學生“安靜”地接受知識;有時因為教師個人習慣,容易“一不小心講了一節(jié)課”。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未必全部能夠吸收,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直接反映了美術課堂的單一教學現(xiàn)狀,師生之間因為缺乏互動,必然影響到整體美術學習效果。
2. 課程內(nèi)容枯燥,學生缺乏興趣
欣賞課教學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從造型、色彩、肌理等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美感。在許多美術課堂中,由于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感,學生往往無法很好地理解作品,覺得枯燥難懂,因而很多老師會以 “講故事”來調(diào)動學生興趣,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藝術家生平等,學生雖然表現(xiàn)出對“聽故事”的極大興趣,但從美術教學上說,這種欣賞課往往容易舍本逐末,讓美術欣賞成為了文化課或歷史課,而缺少對“美”的探索,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銳減。
3. 美術欣賞課不受學生重視
美術課作為“小三門”,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是用來放松學習壓力的副科,沒有考學壓力,而欣賞課則是美術學習內(nèi)容中最不被重視的一類。有的學生認為欣賞課“最好過”,不用畫作業(yè),只需要看看圖片和視頻,聽老師講講故事,一節(jié)課就能迅速過去。所以他們更“喜歡”美術欣賞課,然而這種喜歡明顯體現(xiàn)出學生對美術欣賞課不夠重視。
4. 沒有形成良好的美術欣賞學習習慣,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
由于教學內(nèi)容、形式的單一,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學生的美術欣賞習慣也隨之“不良”,許多學生認為美術欣賞就是用自己的話說一下作品美不美。因為這種認知局限,對于具有爭議的當代藝術形式,學生就會對作品表現(xiàn)出極端的誤解與不尊重,這往往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正確引導。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分析,學生的藝術評價往往只停留在色彩、造型、結構等的直觀描述,有種“模式化”表述的傾向,缺乏對藝術作品源自于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
二、主題式教學在美術欣賞課中的作用
1. 系統(tǒng)化的知識切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主題式教學內(nèi)容是教師依據(jù)教學計劃,基于對教材、學生需求的考慮,合理選擇教學主題,串聯(lián)知識切片,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深挖、講解,根據(jù)學生的掌握程度調(diào)整進度,不斷完善教學。由于所有內(nèi)容都是從學生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入手,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可,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美術欣賞學習方法,重塑信心。
2.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主題式教學內(nèi)容確定后,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認真處理學生之間的差異,讓不同職能結構的學生都能得到同樣的滿足,因而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 基于生活建構新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題的選取同樣要接近學生實際生活,才能從心理上引起學生共鳴。教師根據(jù)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題,尋找相應的情境材料,創(chuàng)設讓學生從自身生活過渡到藝術欣賞的學習情境,能夠大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走近倪瓚,觀其山水”主題教學設計
本研究設計的部分旨在通過對倪瓚作品審美形式的感受和體驗,對倪瓚本人的傳奇經(jīng)歷以及當時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和理解倪瓚、文人畫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
課前學生調(diào)查:關于中國山水畫你知道什么?關于倪瓚你知道什么?
教師根據(jù)調(diào)查得來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與設計本次主題教學。因此,本次主題教學設計以及結果全為預設狀態(tài)下的內(nèi)容。
1.“潑墨留白,詩情畫意”
內(nèi)容簡介: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作品圖片,對比分析中國畫山水畫的特點。重點在于討論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區(qū)別、中國山水畫與實際山水風景的區(qū)別。從學生的討論結果中,教師提取關鍵詞進行概述與總結。教師簡介倪瓚,通過倪瓚的軼事引入,學生填寫學習單,針對老師給出的關于倪瓚畫作,每張作品用三個詞語描述畫面情感,寫在學習單上。
設計目的:讓學生通過對比(辯論或討論的方式)對中國山水畫的特點(構圖、透視、表現(xiàn)手法、形式特征、思想觀念等)有基本了解。對倪瓚形成初步認識,為下次課做準備。
2.“穿越入元,探尋倪瓚”
學生討論上節(jié)課對幾幅圖的情感表現(xiàn),說明理由,教師給出正確答案,總結這些情感并說明這是不同時期的,讓學生完成今天的任務。
內(nèi)容簡介:教師提供倪瓚不同時期的山水作品樣圖、關于樣圖的詳細信息描述,讓學生進行“配對”。每組選定一張作品,進行“追根溯源”,結合教師提供的關于倪瓚生平及藝術歷程的文字史料進行小組探討,從中尋找論據(jù)支撐。教師對學生的“任務成果”進行正確指導與評價,并對倪瓚作品及背景信息從時間上進行簡單的脈絡梳理。學生填學習單,并回答:在匹配和尋找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
設計目的:讓學生主動深入畫家(倪瓚)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感受作品誕生的條件,使學生從歷史文化感知的角度與畫家(倪瓚)的作品建立聯(lián)系。
3.“觀倪瓚,析其作”
內(nèi)容簡介:教師提供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倪瓚的山水作品樣圖,讓學生小組從內(nèi)容、背景、形式等多方面討論分析倪瓚畫作的風格特征,并提供“元四家”的背景資料信息以及作品,讓學生結合上節(jié)課所了解到的信息對倪瓚風格的形成進行對比探究。在討論的過程中,每組提交3~5個關于作品的問題,教師從中挑選有深挖價值的問題組織班級討論(預設如“為什么倪瓚大部分作品中都畫有空亭?”等)。學生在學習單上填寫自己最想問的問題,嘗試作答,上交給老師,或者寫記錄課程學習感想。
設計目的:讓學生置于畫家(倪瓚)所處的時代背景歸納分析其風格特征,通過已有知識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對于藝術作品的深入思考與探究。
4.“我心中的倪瓚”
內(nèi)容簡介: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自定題目與形式,表達自己“所知所感”的倪瓚,分享此次主題式學習的心得感悟,并提供一些建議。教師負責組織討論會,并記錄課堂。
設計目的:讓學生表達自己對畫家(倪瓚)及其藝術作品的認識,對欣賞課的主題式學習進行總結與反思,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平臺展示自我,鍛煉其自我表達能力,也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并及時調(diào)整與改進教學。
四、結論
通過本次對初中美術欣賞課進行主題式教學探索,筆者總結出兩條經(jīng)驗:一是美術欣賞課的主題式教學通過循序漸進的課程內(nèi)容設置,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判斷與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美術欣賞學習習慣。二是主題式教學通過對美術欣賞課授課形式的調(diào)整、教師提供充分的參考信息與教學資源、設計有趣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美術作品,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作者簡介:劉洋洋,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美術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