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安土重遷,熱愛故鄉(xiāng)的家國情懷。對于自己的家鄉(xiāng),相信每個中國人都能以自豪的語氣如數(shù)家珍的道出一番人文風光、地理特點與歷史典故。如果問及其家鄉(xiāng)的省市州縣、山川湖泊的由來,相信也能回答一二。那么,泱泱中華大地的萬里河山,地名何止千萬?上下五千年,地名的演變又何其紛繁復雜!那么本文就從中國地名的來源、地名的變遷、地名的歷史故事入手,淺析我國的地名發(fā)展所含有的歷史與地理地名知識。
【關鍵詞】:地名;來源;發(fā)展
就地名的區(qū)域地理性而言,所謂地名就是地方的指稱,它的命名常反映當?shù)禺敃r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因此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地名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工具,任何社會和個人都離不開它。但是,拋開地名除了具有區(qū)域地理性之外,地名更多時候體現(xiàn)的是地方的歷史傳統(tǒng)與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歷史內(nèi)涵的直觀表達。因為中國的地名總是與歷史掛鉤,每個獨特的地名總有著其特殊的歷史文化的沉淀,細細探索,就是對歷史的尋味、對文化的追尋。
古今地名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渠道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命名的地名,另一個渠道則是歷朝歷代的老百姓在生產(chǎn)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地名,這兩種途徑來源的地名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chǎn),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印記了地方上千年政治、經(jīng)濟、文化變化變遷的歷史足跡。因此,對于地名知識的了解學習,更多是對中國五千年歷史知識的關注與梳理,對我華夏人民生活方式與思維的研習。地名是歷史學和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名不但指出當?shù)氐牡乩眍愋?,通常還反映出命名時代該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通過地名知識的學習與探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區(qū)域的古今地理風貌和時代特征的發(fā)展演變。
1.以行政區(qū)劃命名的地名變化
我國歷史上的地名數(shù)量之多,可謂是量如繁星,汗牛充棟。在如此多的地名中,以政區(qū)地名覆蓋面最廣、數(shù)量最多。同時因為我國古代朝代的更迭,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因此導致地方地名也變化頻繁。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撇開先秦的分封制的諸侯國家和初期的郡縣不說。從秦時全國行郡縣制開始,算是拉開了我國地方行政制度更迭變化的序幕。從秦時的郡縣制到漢承秦制并分封諸侯國行郡國并行制。到了東漢時期,由漢武帝設立的十三個刺史州監(jiān)察區(qū)逐漸轉化成行政區(qū),因此形成了州郡縣制度,后來此制度在魏晉南北朝基本沿襲。到了唐初期,改郡為州,又將全國按照自然地理形勢劃分為十道,初期也是作為監(jiān)察分區(qū),后來也逐漸轉化為行政區(qū),因此唐時形成了道州縣制度。后來宋初承襲唐朝的地方制度,后又改道為路,因此想成了路(府)州縣制度。到了元明清時期,則形成了行省制度。上述的這些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以縣為基層建置。因此從秦時的36郡、800—1000縣的全國行政區(qū)劃到以后歷代,基本上維持在基層建置在千縣左右,這樣,基本上就奠定了我國的行政區(qū)地名的格局。當然,歷史上除了政區(qū)地名之外,自然山體、河流、湖泊等等地名,歷代層出不窮。我們今天使用的地名,絕大部分是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
2.避諱:地名的另類發(fā)展歷程
避諱,是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社會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名諱是個大忌,尤其是皇帝的名字,更是必須要回避的。自古以來,中國社會中,官職、人物、典籍、地方等名稱,都得避諱。尤其是地名的避諱,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更是比比皆是。
自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皇帝就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那么皇帝的名字就毫無疑問是必須避諱的。西漢文帝名恒,即位后改恒山郡為常山郡。漢景帝名啟,即位后改啟封為開封。隋煬帝名廣,改廣州為番州,改廣陵郡為江都郡,改廣安縣為延安縣。改廣年縣為永年縣,為了避隋煬帝的諱,當時改的州縣的名字多大34個。武則天小命華姑,改華州為太州,改華陰縣為仙掌縣,改華容縣為容城縣,改江華縣為云漢縣。唐玄宗名隆基,改隆州為閬州,改隆山縣為彭山縣,改大基縣為河清縣,因此而改名的州縣多達17個。似此種種,各朝各代,因避皇帝本名諱而更改的地名,前后達101處,是避諱地名中內(nèi)容最多的一類。
3.統(tǒng)治者美好政治愿望的體現(xiàn)
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除了采取各種措施鞏固自己的政權以達到保境安民,長治久安之外,還把希望寄托在地方的命名上。所以產(chǎn)生了像長安、長治、平順等這樣的地名。當?shù)弁醯倪@種個人意志以國號與地名緊緊相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便表達出了帝王的美好愿望。
歷史上第一個表示王朝昌盛的縣名,便是東漢章帝時改置的漢昌縣。此外,還有順帝年間的漢嘉縣和漢寧縣、靈帝年間的漢平縣、獻帝年間的漢興縣等。漢以后,表示統(tǒng)治者美好愿望的地方命名越來越多,如三國時期蜀漢的漢豐縣、漢德縣,孫吳的吳興縣、吳昌縣等等,這些都是各國希望自己昌盛、興亡的美好愿景的體現(xiàn)。包括兩晉時期的晉昌縣,李唐王朝的多達七個的唐興縣、唐安縣,唐隆縣等。特別是武周時期,在武則天稱帝的22年中,居然有25個表示武周昌盛興隆的地名。
4.自然地理引起的人類豐富想象
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富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當我們的祖先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地理實體時,發(fā)揮了豐富且超凡的想象力。留給后人以蘊含豐富的形象化地名。這類地名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命名的,因而最能表達地名的特征,并具有區(qū)別與其他地名的作用。這樣的地名隨處可見,尤其是以山、水、島嶼等自然地理實體為主要對象,雖然經(jīng)歷了風雨滄桑,其中大部分仍然沿用至今。這些地名不僅為大自然增色,使人融入其中,陶醉其中,而且還充分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比如神女峰因為期奇特瑰麗、俏麗動人、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被以人的整體形象命名為神女峰。同時,五指山因為神似人的五個指頭而被命名,這樣的命名自然會使人忍不住想要一觀指頭似的山巒。那么指頭可以用來命名地名,人的其他身體器官自然也是可以的。閃亮亮的大眼睛是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的。那么用眼睛來命名的地名有哪些呢?古時候,人們把山巔的池塘比喻為天的眼睛。在浙江西部山區(qū),大仙峰、仙人頂東西并列,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對,形似雙目,所以南朝文人把此山叫做天目山。當然,每人也有耳朵。云南大理境內(nèi)有個湖泊,古稱葉榆澤。由于他東西寬只有十幾華里,南北長度達八十華麗,加上湖岸的自然彎曲,酷似人的耳朵,明初以來便將它改稱洱海了。同樣,在江河匯流之處、山嶺的凹缺處也稱作“口”,于是便有了長江口、吳淞口、張家口、周口等等以口命名的地方。同樣的,寶島臺灣中有一被光華島隔開的湖泊,因為南北兩部分別形似太陽和月亮,因此被命名為日月潭。當然,祖先們細致獨特的觀察力再結合豐富奇妙的想象力所創(chuàng)造出的精彩的地名命名要多得多。命名方式更是各有想法,層出不窮,有形象的命名、有數(shù)字的命名、有顏色的命名、有神話傳說的命名….而這些富有想象的地方命名至今為止,在用各種方式詮釋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我們的華夏大地,偉大祖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又擁有上下五千的文明歷史。因此我國廣大土地上,先后出現(xiàn)了多如銀河繁星一樣的地名。研究探索中國從古至今地名的變化,也是學習古人對自然地理現(xiàn)象、人文地理事物的認識。因此,學習我國地名的演進變化的過程,就是對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學習,是提升自己歷史文化水平,豐富自己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方法。對于中國地名的學習,需要引起我們學生的留意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壯年.中國地名的故事[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2]高磊.中國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J].大眾文藝,2010(22).
[3]鄧慧蓉.從中國地名透視漢族人的思維方式和社會心理[J].學術交流,2003(12).
作者簡介:陳爽(1996-),女,重慶人,學生, 本科在讀,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專業(yè):歷史(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