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理論是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語言雖簡潔凝練,卻寓意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失落、迷茫和困惑?;谠u價理論的級差系統(tǒng),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統(tǒng)計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分析海明威是如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
【關(guān)鍵詞】: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評價理論;級差;人物塑造
一、引言
海明威作品多以簡潔的對話來刻畫人物復雜內(nèi)心活動。其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雖說只有1455字,但卻是海明威這一寫作風格的典型代表。該故事發(fā)生在西班牙的一個小火車站里,美國小伙子和其女伴吉格(Jig)在車站等車。小說通過對話形式將男女主角對“手術(shù)”(即墮胎)的不同態(tài)度呈現(xiàn)給讀者。
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仍鮮有人基于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對該小說進行言語功能的客觀分析。海明威以“冰山原則”這一寫作風格而出名,語言文字所展示的只是表面上的“八分之一”,隱藏的“八分之七”需要仔細斟酌;而評價理論注重從具體的語篇中去尋找評價性資源來解讀話語含義,正體現(xiàn)了語言的實證性特點。因此,本文擬運用評價理論來解讀海明威是如何通過簡潔平常的語言來塑造故事人物的行為、性格、情感等,以期進一步挖掘小說話語的深刻內(nèi)涵和言外之意。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有三個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評價理論是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關(guān)注的是語篇及話語中的評價性資源(Martin,2007:23),不僅涉及顯性評價,而且還關(guān)注隱性評價(徐玉臣,2013:11)。該理論有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大系統(tǒng)。其中級差系統(tǒng)是對態(tài)度和介入程度進行分級的評價資源。通過分析語篇中的級差資源,可以客觀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立場。
二、級差系統(tǒng)下人物形象的塑造
級差系統(tǒng)是對態(tài)度和介入程度進行分級的評價資源, 包括語勢和聚焦。其中,語勢對可分級的評價性資源進行分級,包括強化和弱化,聚焦則對不能分級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分級,包括模糊和明顯(劉世鑄, 2010: 34)。
2.1 語勢弱化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吉格試圖勸說男子留下胎兒時,對男子說群山“看起來像白象,很可愛”。此時尚懷有一絲希望,但在遭到拒絕后,女孩轉(zhuǎn)而說到“它們看上去并不真像一群白象”。前后兩句話明顯自相矛盾,在第一句話中,吉格的態(tài)度很明確;但在第二句話中,吉格的話語則含有不確定性,言語間似乎有所妥協(xié)。話語語勢的減弱表明了吉格的對墮胎這件事也拿不定主意。在后文中,吉格再次表明觀點,“如果我說某某東西像白象一樣,你會喜歡嗎?”,但語氣比之前更不確定,換成了疑問句,語勢再次減弱。話語的不確定性間接表明吉格越來越確定,越來越絕望。
而在吉格第一次提及“群山像白象”時,男子當即回答到:“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決絕性的否定回答旨在告訴吉格孩子不能留。隨后吉格反駁到:“你是不會見過”。男子以退為進,語氣稍微緩和了一些,“我也許見過的”。語勢在慢慢減弱,是為了緩和眼前那緊張的氣氛,為進一步說服吉格做鋪墊。
2.2 語勢強化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也有一些強化語勢。在勸說吉格墮胎遭到拒絕時,男子以退為進,似乎有所妥協(xié),說到“如果你不想做,你不必勉強。如果你不想做的話,我不會勉強你(If you don’t want to you don’t have to. I wouldn’t have you do it if you didn’t want to)”,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在文中重復出現(xiàn)了六次。乍一看,他在妥協(xié),但在“妥協(xié)”這一過程中,其勸說女孩墮胎的意愿卻是由弱增強的。海明威雖沒直接交代男子的用心,但語勢的增強卻清楚明了地表明男子的決絕態(tài)度,他不僅毫不在乎吉格腹中的胎兒,對吉格更是毫不關(guān)心,自始至終都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此外,為了達到目的,在短短的幾句對話中,“really”出現(xiàn)了三次,“simple”和“perfectly”均出現(xiàn)了四次,這三個詞均是修飾手術(shù)的。為了進一步說服吉格,甚至將墮胎手術(shù)說成“根本不算一個手術(shù), 只是讓空氣進入而已(just let the air in)”。這些類似的話,前后共出現(xiàn)了八次。表面上是在弱化語勢,但在反復強調(diào)的過程中,語勢由弱變強。美國男子反復強調(diào)手術(shù)簡單,無非是想方設(shè)法地勸說吉格墮胎罷了。倘若真如他所言,手術(shù)如此簡單,他也不必反復強調(diào)。至此,男子那狡猾、虛偽和不負責任的本性一覽無余。
2.3 模糊聚焦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it一共出現(xiàn)了57次,除了指代“天氣”、“火車”、“帽子”、“珠簾”、“飲料”外,大多數(shù)時候“it”的指代都很模糊,或指胎兒,或指手術(shù),有時甚至同時指代好幾樣東西。因此讀者只能從上下文語境中把握其確切的意義,文中的it仿若一座“冰山”,只有八分之一是明確可見的,剩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深層次解讀。筆者認為,可以將“it”理解為模糊聚焦。一方面,男女主人公先前就這一問題已經(jīng)討論過了很多次,這從“ ‘You started it,’ the girl said. ‘I was being amused. I was having a fine time.’ ”可以得到佐證。雙方都知道對方想法,也就沒必要明確交代“it”具體所指。通過上下文,讀者可以推斷出“it”指的是“手術(shù)”。如此一來,便制造了懸念,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這也正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從級差系統(tǒng)來看,海明威所塑造的吉格越來越不確定男子對她的愛,所以反復詢問男子;而這個美國男子為了說服吉格,采用了各種策略。他不僅毫不在乎吉格腹中的胎兒,對吉格更是毫不關(guān)心,自始至終都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三、結(jié)語
基于評價理論,本文解讀了《白象似的群山》中的級差系統(tǒng),分析了小說中的評價性資源。小說篇幅雖短,情節(jié)也很簡單,但卻通過對話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故事形象通過人物的言語傳達。通過分析人物間的對話,可以看到,海明威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自私、虛偽、冷漠、狡詐、不負責任的美國男子形象;與此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沒有安全感、沉默寡言,但卻又想法堅定的的女子形象。
參考文獻:
Hemingway, Ernest. Men Without Women[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5.
Martin, J. R.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7: 23.
李戰(zhàn)子. 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 外語研究, 2004(5): 1-1.
劉世鑄. 評價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0(5): 34-34.
徐玉臣. 中國評價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2013(3): 11-11.
王振華. 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 外國語, 2001(6):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