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前教育學》系統(tǒng)地對學前教育進行了理論研究,其研究成果在現(xiàn)代教育中具有相當?shù)膬r值?;诖?,本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結合學前教學的現(xiàn)狀和自身經驗,對《學前教育學》進行評述,并在文章最后部分給出自身對學前教育的認識。旨在通過分析將《學前教育學》的基本內容展示出來,使人員進一步了解其內容和理論,指導后續(xù)的具體工作。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學》
前言:學前教育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年來為各國廣泛重視。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就我國而言,由于我國教育系統(tǒng)本身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現(xiàn)代教育理論又與傳統(tǒng)教育理論存在顯著差異,各地教育理念也不盡相同,相關研究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一直為學術界廣泛討論?!秾W前教育學》中的大部分理論對現(xiàn)有成果兼收并蓄,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本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對其進行評述,希望為相關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前教育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與傳統(tǒng)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迥然不同,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筆者在長期的編輯工作中,接觸過各類學習理論和學前教育理論,綜合各項理論內容,筆者認為構建主義相對來說更加契合時代要求,在我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前提下,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更符合新課標要求,也更有利于培育被教育者的思想、思維方式,尤其是處于學前階段的兒童,因此本文的評述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展開。
(二)學前教育學與《學前教育學》
學前教育學是研究學前年齡階段兒童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中國的學前教育學研究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3~6歲幼兒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幼兒園教育的任務、原則、學前教育學內容和方法,也包括學前家庭教育的要求和內容。學者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寫就了《學前教育學》,其中既有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有最新研究所獲的成果,其對我國當代學前教育的理解較為透徹和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的《學前教育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內容
筆者在編輯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學前教育理論,就其研究內容而言,各類理論大多類似,主要集中在學前機構、家庭兩個方面,輔以少量其他內容,這是傳統(tǒng)學前教育學研究的主要不足之一?!秾W前教育學》的研究內容相比之下更為廣泛,筆者在閱讀該書時有所體會,也與其他同事和學前教育工作者進行過交流,就內容而言,《學前教育學》是目前各類作品中,研究內容最廣泛的書籍之一。以其對教育體系的研究為例,此前的作品中對該內容少有涉及,而當前時代我國教育體系正處于改革階段,因此對教育體系的研究有跡可循,不過研究局面也更為復雜,這使《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更具價值,也更值得深入理解。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研究必須做到充分了解教育的相關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被教育者的主動學習能夠在教育者的引導下進行,從這一點來看,《學前教育學》在研究內容方面無疑是突出和極具價值的。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方向
《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方向是其最大的優(yōu)勢,也是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前教育研究的突出特點。此前學前教育研究的方向相對來說是模式化的,集中于教學成果提升、知識基礎等,需要明確的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培育人具有獨立的思想和健全的思考方式,學前教育理論研究則需針對學前兒童的特點進行,重點不應該是教學成果,即便基礎知識培育也是次要的。在《學前教育學》中,作為被教育者的學前兒童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關注,相關理論也均圍繞培育展開,這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是殊途同歸的。如其中對不同年齡學前兒童的分析,具有相當?shù)膬r值,書中認為,3歲兒童處于智力開發(fā)階段,應通過教育游戲培育其對學習的興趣愛好,而6歲兒童處于即將入學的關鍵時期,雖然也應培育其對學習的愛好,但也要關注其學習基礎,并在這一階段適當給予基礎方面的夯實,這一理論雖然其他學者的研究中也有所涉及,但少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因此指導價值并不大,而《學前教育學》中對相關內容給予了明確,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方向更具有價值,這也是其突出優(yōu)勢。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學》的研究結果
《學前教育學》的研究結果涵蓋多個方面,書中每一項研究內容都在充分進行論證后得出了一定的成型理論,其中固然不乏對前人成果的借鑒、繼承,但更多是立足當前學前教育實際的新成果、新理論。如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幼兒體育理論研究、第三節(jié)的幼兒德育研究、第四節(jié)的幼兒智育研究、第五節(jié)的幼兒美育研究,這些研究是在新課標要求下進行的。2001年開始,我國教育部門選取了38個國家級試驗區(qū)開始推行新課標,對各層次被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相關理論正式得到重視和研究,在此后接近16年的時間里,各項理論或者存在對現(xiàn)狀理解不夠深刻的問題,或者存在收集數(shù)據不完善的問題,或者急于求成,均不夠完善,而《學前教育學》在對前人理論進行歸納總結的同時,充分結合了當前實際狀況,收集了大量數(shù)據,筆者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西到新疆、東到沿海、北到黑龍江漠河、南到海峽對岸海南島的諸多一手資料,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最終獲得了幼兒體育理論研究、德育研究、智育研究、美育研究等一系列豐碩的新成果。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筆者認為這些成果的指導價值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不足的枷鎖,將現(xiàn)代學前教育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峰[1]。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學》研究的優(yōu)勢
(一)研究內容的創(chuàng)新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tǒng)教育理論存在顯著差別,但其對人進行培育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這是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對《學前教育學》進行評述的基礎。從內容上看,《學前教育學》與傳統(tǒng)研究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其不再單單著眼于托兒所、學前機構以及家庭,而是進一步將研究的主體對象擴大,涵蓋了受教育者本身以及整個教育系統(tǒng),這是《學前教育學》研究內容方面的一次重要嘗試和突破。我國的教育正規(guī)化歷史超過2800年,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伴隨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太學臻于極盛,并在東漢時期達到巔峰,太學學生最多時超過34000人(后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在隨后的1800多年間,我國教育的變革非常小,理論研究也始終裹足不前,民國時期、建國以后,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體系的完善,更多的學者開始對學前教育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評判,各項研究中,《學前教育學》真正做到了以被教育者——學前兒童作為主體,這是其研究內容的重大突破,也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須創(chuàng)新,意義重大[2]。
(二)研究方向的變化
在上一節(jié)中,簡述了《學前教育學》研究方向的概況,其在尊重、吸收現(xiàn)有理論的同時,在研究方向上做出了重大調整。筆者在編輯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學前教育研究理論,較其中大部分理論來說,《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方向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更高的層次,這些優(yōu)勢則是基于深入研究后的方向變化。《學前教育學》主要研究方向是針對學前兒童的特點進行思想引導和全面培育,這在此前的各類教育理論中是相對少見的,正是這種研究方向的變化使《學前教育學》的價值被放大,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在其理論成果下進行的學前教育培育、籌備工作,也將更具革命性。
(三)研究結果的實際性
筆者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也曾對學前教育進行過淺層次的思考,思考所得主要集中在目前學前教育的弊端方面,如重視游戲,但忽視游戲的價值;重視智育,但抓不住智育的核心目的等,《學前教育學》中,相關問題的闡釋并不多,不過較好地抓住了主干,作為引導性的內容,重點引出后文的相關策略以及研究成果,這使全書的實際價值被放大了。哲學上講,想充分了解某事物,需要做到三步,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學前教育學》簡述“是什么”、“為什么”,將重點放在“怎么辦”上,各項研究成果均和現(xiàn)實問題以及后續(xù)發(fā)展高度契合,如書中既有對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原則的闡釋,也有幼兒園全面發(fā)展教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系統(tǒng)理論,對幼兒園教師、教學活動也給與了原則上的明確,各學前機構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將相關理論融合到工作中,直接提升工作的成效,完善學前教育[3]。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著眼于未來發(fā)展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轉變思想,讓被教育者占據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本質上說則是為了培育人的獨立思想、思維方式,在上文對《學前教育學》的評述中,筆者也曾多次論及相關內容,總體來說,《學前教育學》能夠實現(xiàn)與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契合,也能夠較好的適應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不過筆者認為,為求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還應在后續(xù)工作中著眼于未來發(fā)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以充足的準備應對各類變化。目前來看,學前教育的基本目標可能逐漸出現(xiàn)轉變,但由于教學方式的總體框架會保持穩(wěn)定,這種改變極有可能通過各類細節(jié)漸漸完成,比如游戲的細節(jié)。在傳統(tǒng)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學前教育的教育人員往往充當組織者,引導游戲的進行,后續(xù)工作中,或許可以由幼兒自行進行組織,教師只在其中添加一些對德育、智育等有利的元素即可。如幼兒園可以在教師、操場等設置填字板,并通過卡通圖片等吸引幼兒的注意,每填寫一個正確的字,則更新一次圖片,從而實現(xiàn)智育教育。這一方式符合未來教育發(fā)展中被教育者占據主體的趨勢,也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表現(xiàn)。對相關內容進行研究有利于學前教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4]。
(二)立足于教育融合
教育融合在《學前教育學》中涉及較少,一方面我國雖然和國外教育機構開展了合作,但合作項目和內容尚不夠廣泛,融合的可能性也仍處于評估階段;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時期,與外國教育機構在學前教育融合方面的嘗試需要適當延后。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教育融合缺乏研究對象,因此無從開展。后續(xù)工作中,我國對相關內容的研究可以借鑒日本、韓國度等,日韓的教育文化與我國較為相似,隋朝時期我國教育體系傳入日本,而韓國文化也與我國極有淵源。韓國目前的教育融合主要集中在知識交流方面,其學前教育體系存在一定的僵化問題。日本與西方的教育融合更為深入,尤其是體系變革,日本教育部門以思想轉變作為切入點,在上世紀50~70年代引入了研究性學習體系,教育方面變革程度大,也較為成功,值得我國借鑒,但日本學前教育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作風,借鑒時要予以革除。筆者認為,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立足于教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對學前教育進行研究。
(三)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進行研究
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是隨時代發(fā)展不斷進行的,本質上說,教育是一項長期事業(yè),因此對理念和方式的研究、更新不能停留在當前階段,也不能在獲取研究成果后就產生自滿心理,應該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美式教育中,師生在課程上立足于平等的問題交流,這一教育理念既體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尊重,也體現(xiàn)了對教育對象思想的培育,學前教育中,這一模式固然不適用,但其原則卻是相同的,即教育立足于雙方的平等和相互尊重[5]。在學前教育中,如果幼兒出現(xiàn)錯誤,應積極與其進行溝通,而不是訓斥,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訓斥不一定能起到教育效果。后續(xù)工作中,應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進行研究,更深入地對學前教育進行分析、提升其價值。
總結:通過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理解學前教育,并評述《學前教育學》,了解了相關基本內容。《學前教育學》與此前的大部分學前教育研究存在不同,其在研究內容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研究方向也有所變化,所獲得的結果因此更具有實際價值,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野下,學前教育的深入研究還應著眼于未來發(fā)展、立足于教育融合,并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更新進行研究。后續(xù)工作中,應用上述理論也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徐婷婷.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研究[D].合肥師范學院,2016.
[2]陳雪花.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3]李秀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4.
[4]郝亞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化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5]肖云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留學生口語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研究[D].遼寧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