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少梅的繪畫主要是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山水畫以北宗為體,南宗為用,改變了清末民初北京畫壇被以“四王”為首的正統(tǒng)派左右的風氣。陳少梅作為金城的得意弟子,作為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的成員之一,與其同道眾志成城,抵御“美術革命”的沖擊,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繪畫忠實的捍衛(wèi)者。他為中國畫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其影響深遠。
【關鍵詞】:陳少梅;山水畫;影響
陳少梅是20世紀上半葉京津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能在清末以四王為首的正統(tǒng)派左右北京畫壇和革新派瘋狂的改造舊有的中國畫境況下,毅然決然的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為振興中國畫的傳統(tǒng)性,堅持復古革新,抵御外來思潮,維護保存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為宗旨,根植于南北二宗,汲取營養(yǎng),其畫風形成了“北骨南風”的獨特風貌,陳少梅的貢獻尤為可貴。
一,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繪畫的堅守
中國文化的傳播是有序的,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繪畫批評是一個指導繪畫發(fā)展的重要的理論問題。所有的美術理論解決的就是兩個問題:畫與好畫的問題。中國最早一部關于繪畫品評的系統(tǒng)著作《畫品》,謝赫很明確地把繪畫的品評按照當時對人的評論的標準分成“三品九等”。六法的提出就是對中國繪畫的歸納。魏晉時期對于“傳神”論的提出,以及荊浩的“六要”(氣、韻、思、景、筆、墨)的提出,唐代提出的“神、妙、能、逸”四格等等理論,最后提出了“德”與“畫”的關系,所以,中國文化的審美標準來自于中國人自身的文化觀念。西方繪畫是西方人的觀念表達,陳少梅先生受到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他承受更多的擔當,為他樹立了堅定的信念,堅守自己的文化陣營,身體力行。
陳少梅的得意弟子孫天牧是這樣形容其恩師的:“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少梅師之于北派山水畫,譽之興三百年之絕,亦不為過,誠北派山水之集大成者。”在當時的國畫領域中,陳少梅敢于另辟蹊徑,“這得有了不起的見解和勇氣”。“他的北派山水畫法一出,異軍突起,影響極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社會上的普遍喜愛。”[1]孫天牧對陳少梅的評價是極高的,將陳少梅重振北派與韓愈重振文風的歷史功績相比來贊譽陳少梅。而且陳少梅的另辟蹊徑也滿足了廣大觀眾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要求。
陳少梅不幸早逝,給人們留下頗多的遺憾。范曾先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陳少梅》序言中說:“陳少梅先生自少浸淫于傳統(tǒng)菁華,至二十余歲已直抵堂奧靈府,其所感悟,蓋非片瓦殘磚、泥跡皮觀之沿襲?!盵2]他認為陳少梅是一位兼具士氣與作家的“造極臻峰”的大家:“陳少梅,殫精竭慮、一絲不茍于藝者也。作畫用筆爽利俊發(fā)、略無滯礙,而墨色雅潔清脫、皭然不滓……少梅先生以北宗為體,以南宗為用;以北宗蓄其勢,以南宗添其韻。其淵源如此,蓋不可以南宗北宗限之也?!盵3]
陳少梅先生的繪畫作品之所以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完全來源于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繼承,對中國經(jīng)典繪畫語言的把握與提煉,為我所用。陳少梅的繪畫實踐,復興了北宗山水,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沖破了南北宗的桎梏,取得輝煌的成績。
二,優(yōu)秀的教學理念
陳少梅從17歲就課徒教畫,一直到他去世前,從未間斷。陳少梅繼承了金城的教學風范,深深懂得為師傳道的方法和責任,采用傳統(tǒng)的師承傳授的方式教學,強調臨摹的重要性,為近代天津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畫家。陳少梅對學生言傳身教,傳道解惑,誨人不倦,受到學生愛戴,從者如云。但他選拔學生尤苛,絕不收學資不濟的學生。學生欲拜其下,他總先觀其才,方可如其門下。
2.1因材施教
陳少梅教學因材施教。著名的山水畫家孫天牧先生便是其一。孫天牧生于山東蓬萊,后考入華北大學學習四王、文徵明、沈周一路的山水,后又學習北宗山水,最終因不得要領投入陳少梅的門下。陳少梅耐心的對他進行指導,教他北宗山水的用筆用墨,孫天牧茅塞頓開,遂領悟了北宗繪畫要領。陳少梅見他生活清苦,于是免去他的學費,還經(jīng)常送筆和紙給他。而孫天牧先生師從陳少梅研習北宗山水數(shù)十載,最終也成為了陳少梅的得意傳人。
2.2對經(jīng)典作品的臨摹
在陳少梅的眾多弟子當中,馮忠蓮也是忠誠傳承其繪畫風格的學生,同時她也是陳少梅的夫人。她繼承了陳少梅的以宋元為宗的畫法,跟隨陳少梅臨摹學習,使得她打下了深厚的筆墨功力,以及掌握了摹古技巧。她的臨摹作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在20世紀后半葉手工復制了許多經(jīng)典之作,如宋《洛神賦圖卷》、仇英的《白馬如風疾圖》等。她臨摹的《清明上河圖》和原作如出一轍,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馮忠蓮也秉承了陳少梅的藝術思想,為守護傳統(tǒng)繪畫作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孫天牧也曾受聘于各大博物院進行臨摹復制工作,如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趙孟頫的《松泉高士圖》等。他后來回憶稱面對這些故宮所藏真跡內(nèi)心十分平靜,從不緊張,因為在恩師陳少梅的指導下,宋元的筆法和神韻早已爛熟于心。這些都歸功于陳少梅的教學方法。
從金城到陳少梅再到陳少梅的傳派,一脈相承,使沉寂了300多年的北宗繪畫重新登上歷史舞臺。不僅繼承了北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有所變化,使北宗繪畫得以發(fā)展,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審美需要。他們的畫風兼容南北,滿足了廣大觀眾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要求,為從不同方面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開辟了行之有效的道路。
三,啟示
到現(xiàn)在,陳少梅已去世六十年有余,他雖英年早逝,卻不被后人遺忘,只因為他是一位公認的大畫家,他用自己的畫筆建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能夠在動蕩的時代,遵循古法、別出新意,開創(chuàng)了一種兼容南北、相輔相成的“北骨南風”的風格,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探索經(jīng)驗,也為我們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如何學好繪畫,提供了珍貴的啟示。
溥心畬認為,學畫要先讀四書五經(jīng),練好書法,人品端正而后不學自能[4]。這一論述符合文人畫的標準,四書五經(jīng)就是文學素養(yǎng),而練好書法是專業(yè)素養(yǎng),人品端正是道德素養(yǎng)。這也是學習繪畫必備的三個要素。陳少梅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四書五經(jīng),學習詩文書法,具備了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人品端正更不用說,他友善對待朋友,朋友有困難總是傾力幫助,對上孝順父母,對下疼愛子女,是個絕對的老好人。
對于學習繪畫,陳少梅是勤奮的,他雖天資聰穎,卻謙虛過人,勤奮努力臨習古畫,終得繪畫之精髓。從他的畫面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嚴謹細心地人,無論在筆墨還是章法上,他都及其講究。學習繪畫不僅需要各種素養(yǎng),各種學問,而且需要對的學習方法。即師古人與師造化相結合。師古人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臨摹古畫,體會古代傳統(tǒng),掌握臨摹技巧和筆墨語言。當然,師古也不是盲目的學習,如陳少梅在選擇北宗時也是去其霸悍;在南北宗的融合中,只取其中精華,去其糟粕。師造化即深入觀察生活,將生活概括提煉,用畫筆加以表現(xiàn)。師古人與師造化是相輔相成的,絕非對立。陳少梅的晚年作品就是師古人與師造化結合的具體表現(xiàn),只可惜酒未醇人已去,給后世留下太多遺憾。
如今,中國畫又發(fā)生了好多變化,西方文明以新的視覺形態(tài)沖擊著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如何保護傳統(tǒng),如何發(fā)展中國畫,是每個畫家必須思考的問題。陳少梅的繪畫雖然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是他保護傳統(tǒng),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意識卻不會成為歷史,而且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他積極探索,總結經(jīng)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注釋:
[1]何延喆,何厚今. 中國名畫家全集——陳少梅[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28
[2]何延喆,何厚今. 中國名畫家全集——陳少梅[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31
[3]范曾. 眾芳所在論少梅[J]. 收藏家,2000,第2期:14
[4]王家誠. 溥心畬傳[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2
參考文獻:
[1]何延喆,何厚今. 中國名畫家全集—陳少梅[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范曾. 眾芳所在論少梅[J]. 北京:收藏家,2000
[3]王家誠. 溥心畬傳[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