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對中國文化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敦煌不但是一門包羅萬象的中國佛教藝術百科,而且敦煌石窟亦是一座保存完備的佛教美術館,而敦煌壁畫不但吸收了佛教的原始精華,并且體現了佛教傳入中國漢化后的多姿風貌。敦煌壁畫題材眾多,且對佛像的造型及神態(tài)均非常考究,而若想深入了解敦煌佛像壁畫,就需要對佛像的度量、造型比例以及神態(tài)表情進行深入研究,以便充分了解佛像壁畫的一絲不茍和文化內涵。
敦煌壁畫是中國壁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規(guī)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整個敦煌壁畫的題材相當豐富,莫高窟壁畫經北朝和隋朝的發(fā)展,到唐代有很大的提高,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新的面貌出現。內容上多以本土化的佛經為主,并有大場面的鞍馬人物的出現。形式上出現了巨幅畫面,常常用一部經濃縮成一幅壁畫。人物形象近于現實生活,在姿態(tài)、神情上已有深入刻畫,并注意到畫面的遠近透視關系,有了較真實的意境。藏傳佛像處于我國古代壁畫中的中心性地位。
敦煌壁畫大致分為七個類型:尊像畫、故事畫、神怪畫、經變畫、圣跡畫、裝飾畫、肖像畫。內容綜合起來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佛像畫、第二類為經變畫、第三類為供養(yǎng)人像、第四類為裝飾圖案。
佛像畫,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類作品就是宗教神靈的肖像,常與塑像結合成為石窟的主體,也有獨立存在的說法圖。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12208身。
經變畫,敦煌壁畫中所謂的經變畫,是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經圖畫,這是敦煌壁畫中最主要的部分,入畫最多。經是佛經,變是“變相”或“變規(guī)”,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白兿唷保悍鸾坍嬓g語。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三種:其一是根據某部經典,把其至尊及侍從在所領區(qū)域內的種種活動,用繪畫表現出來,稱作“經變”;其二是根據釋迦牟尼傳記,繪出佛一生的故事,稱作“佛傳”;其三是根據本生,即釋迦牟尼降生凈飯王家為太子以前的許多世是故事經典,稱作“本生”。
供養(yǎng)人像,供養(yǎng)人是集資建窟的人,上至王公貴族、節(jié)度使,下至百姓,初唐供養(yǎng)人像多被列于石窟四壁下方,繞窟一周,到盛唐時供養(yǎng)人得地位在壁畫中逐漸重要起來,常被畫到甬道兩旁,面向主室的正壁,以獨立作品的形式出現,描繪精致,畫幅尺寸逐漸加大,打破了北朝千人一面的模式。到了晚唐,由于敦煌實際有張議潮家族控制,產生了夸耀供養(yǎng)人富貴生活的作品。
裝飾圖案,石窟內的裝飾圖案從功能上看有建筑裝飾,如藻井、龕楣、柱頭等。有神靈裝飾,如背光、蓮座、云彩等。還有服飾裝飾,如傘蓋、冠、衣裙等,其中最富于變化的事服飾紋樣。
敦煌壁畫人物造型非常的寫實,比例適度、勻稱。盛唐第四十五窟西龕北壁中所繪的菩薩神態(tài)動人,脖頸上兩道紀文,若隱若現,飾項鏈,彩帶參差,飄于兩肩,灰藍色頭發(fā),飾珠冠,臉型豐滿,兩眼凝視前方,體態(tài)健美,顯出生機勃勃年輕美麗的形象,代表著盛唐壁畫中菩薩特有的神情。
敦煌壁畫中唐代時期的菩薩造型女性化并且豐腴健美,神態(tài)莊嚴沉靜。盛唐第四十五窟南壁觀音經變中的觀音,兩眉彎曲,雙眼平視,鼻直﹑唇紅,唇部周圍有蝌蚪式綠色小胡須,兩耳垂肩似佛陀像。手執(zhí)凈瓶,頭飾蓮花花蔓冠。肌膚雪白如玉色,脖頸上有三道紀文,佩戴著兩道項鏈個珠串,胸前飾以蓮花和瓔珞,肌膚雪白,神情慈祥且端莊。唐代敦煌壁畫中天王力士、護法神身材魁梧有力,他們或盔甲整齊,或上身裸露,蹙眉怒目,握拳持杵,著力表現男性的剛毅、勇猛、威武和力量。這些造像有主有次,有坐有立使人有一種緊湊而親切的感覺。
如果特別注意樂伎舞伎的面部表情,會看到一種似乎沒有情緒的表情,以現在的演員表演現象來看,可能會認為是沒有表演,甚至像是戴了面具一樣。就如同日本的能樂演出,其演員均戴著面具演出,能面是將一個角色的內心逼真的刻畫在“臉”上,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即是“無表情”有是“無限表情”,從而將表演抽象化。事實上能樂最初是給神明看的,神可以看透人的內心,表演時內心必須是專注恭敬的,所以無需太多表情。同樣,敦煌壁畫中的表演,是為了供養(yǎng)佛陀而作,菩薩也好,樂伎也好,都是以恭敬的心在供養(yǎng)神明。樂舞圖像的存在,是佛教的經營者,以供養(yǎng)佛陀而作舞樂之方式,來暗示群眾佛陀的尊貴;而樂伎舞伎另外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宣揚極樂世界的美好。所以敦煌壁畫中,伎樂演出時的面部表情,屬于一種中性的面部表情,這是臉部的刻畫與菩薩的描寫相似,看似無表情但卻流露出一種慈眉善目、慈祥安逸、俯視眾生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