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世紀中葉歐洲掀起了一股思想文化浪潮帶來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與近代的分界線。在這其中誕生了無數珍貴的藝術瑰寶,為后世帶來了無價的精神財富。然而這些光鮮亮麗的藝術品背后卻帶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極為燦爛的一頁新篇章。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繪畫
一、文藝復興前的繪畫藝術
① 宗教的興起
文藝復興前,大約為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許多學者將其稱為中世紀, 而那段時間正是由歐洲基督教所統(tǒng)治的時期,也就是所謂的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方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歐洲大陸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可以進行統(tǒng)治,于是便出現大量的封建割據戰(zhàn)爭,使得基督教得以介入民生乃至政治,對其大小階級進行思想禁錮,從而出現了科學文化與藝術文化的雙重滯后,后世也將這個時期稱之為“黑暗時期”。
② 繪畫藝術的停滯
在這期間的繪畫藝術也能看得出一些端倪;由于圣經之中描寫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偷食禁果后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所以基督教徒們相信‘人生而有罪’,便不允許一般人在畫作之中表現人類的形象,在法令中令行禁止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違反這一法令的人將會處以‘斷手’或‘斷頭’的極刑,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也導致了社會發(fā)展的滯后。
③ 政教合一下的繪畫
但是仍然有一些受到授權的畫家,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表現,比如中世紀初期在意大利的圣威塔爾教堂里的馬賽克鑲嵌畫《Justinian and His Retinue》,在這幅畫作之中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長,但是卻顯得非常肅穆、莊嚴。色彩與明暗變化被提煉到了最純粹、最簡潔的程度,絲毫不強調立體感,仿佛人們面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符號,其風格就是中世紀拜占庭風格,而這一類的繪畫題材明顯較為單一,主要都以表現圣經故事為主,而在《Justinian and His Retinue》中表現的Justinian大帝,頭頂著光圈,儼然一股神格化的姿態(tài),這是與當時所謂的“君權神授”理論是分不開的。
二、文藝復興前期的繪畫藝術
“黎明到來前是最為黑暗的時刻”
① 宗教的沒落
到了中世紀末期,在歐洲爆發(fā)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大瘟疫”,由于患者的身體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并且在極短的時間就會死亡,因此這個病便得名“黑死病”,而這場瘟疫從公元1346年爆發(fā)到1352年消退,短短6年時間在中東與歐洲帶走了超過兩千萬人的生命,根據薄伽丘《十日談》中描寫的那樣“病人在路上忽然跌倒后死去;死在家中的人直至腐爛的味道擴散開來鄰居們才知道發(fā)生了慘??;旅者們見到的是無人耕耘的廢棄農田,洞門大開卻無人問津的酒窖,無主的奶牛在無人的冷清的街道上閑逛”。
② 人文主義的興起
也正是因為爆發(fā)了這一災難之后,絕望之中的人們才幡然醒悟到拯救他們的神是如此的虛無縹緲,能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而提出了這一觀點的人便是文藝復興的標志性人物——但丁,在他的著作之中強調了人的價值與塵世的觀念,反對禁欲主義,認為人的理性及其自由意志才是上帝最為偉大的作品,而他的精神開始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為中心向整個歐洲擴散了開來。
③ 繪畫藝術的轉變
而這一浪潮剛一掀起,各種形式的繪畫藝術便如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流派林立,比如由馬薩喬所代表的佛羅倫薩畫派是首先體現出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們?yōu)榱艘_表現人體,便將解剖學的知識廣泛運用于繪畫之中,使得當時佛羅倫薩畫派對于人體的繪制更加有血有肉,并且馬薩喬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使用透視法的畫家,而在其著名畫作《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中利用斜射的光線,以明暗法描繪出裸體的男女,讓人物色調分明,更是通過悲哀的動態(tài)與痛苦的表情來烘托畫面悲劇性的氣氛,與中世紀繪畫中的人不能腳踏實地的造型完全不同,這是對于基督教對于‘人生而有罪’的觀點,進行強有力的反駁。
三、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繪畫藝術
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大概為15世紀末期到16世紀中葉。在這一時期的繪畫,達到的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最高峰。這個時期的繪畫中人文主義思想更加突出,藝術技巧更加完美,藝術家的藝術個性表現得非常鮮明,在這其中最為璀璨的明星便是文藝復興中的“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① 達·芬奇
說到達·芬奇,除了他個人天才般的存在外,更是不得不提及他的代表作《Mona Lisa》,這幅傳世之作至今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被稱之為國寶的存在,在其高超的手筆之下蘊含的人文底蘊更是深刻且珍貴。
首先這幅《Mona Lisa》所表現的既非異教的神也非基督的神,而是一名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平凡婦人,這讓這幅畫在同時期的繪畫中是極為突出且意味深長,它深刻地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類對于現實人性的追求,她們有血有肉,會哭會笑,并非神學宗教人士眼中的‘有罪之人’,也正是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人物個性的概念。
②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繪畫與建筑方面都有著非凡的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座不朽的豐碑。而在其繪畫上又與達·芬奇截然不同,如果說達·芬奇的繪畫是注重陰柔氣氛的代表,那么他便是強調陽剛之氣的象征。
在其代表作《The Last Judgement》中更是體現了他繪畫中的陽剛之美,在其畫面中的眾多人物都以裸體表現,人體結構結實渾厚,眾多的人物都處在運動之中,猶如被暴風卷起的人群,而將那些神話傳說中那些英雄的心理概念通過造型藝術體現出來,可以說明這在美術史上是無與倫比的瑰寶,更是體現出了米開朗基羅不平靜的心靈還有內心中的痛苦。
③ 拉斐爾
拉斐爾作為三杰之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希臘神話與《圣經》故事,盡管他的作品都蒙上了宗教色彩,但是透過宗教的外衣,我們可以窺見人類在長期勞動中積累的才能與智慧結晶。作為后起之秀的他在早期的畫風中多少可以看到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等眾位大家的影子,而到了后期便儼然誕生了自己的風格,他不像達·芬奇那樣富有內涵、理智,也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雄壯有力充滿激情,而是用優(yōu)美,柔順的繪畫來體現其中的人文主義思想。
在其代表作《Sistine Madonna》中描繪的圣母形象與其說是神圣倒不如說是一位美麗的平民婦女形象,從她身上表現出的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這是以往中世紀時期表現的呆滯刻板的形象所無法比擬的。
四、結語
文藝復興不單單是歐洲的一次思想文化的解放,更是為后面資本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其文化影響更是流傳至今,它所帶給人類文明的財富是無價的,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一個不朽的豐碑。
參考文獻:
[1]《The Renaissance 》————Peter Burke
[2]《A Global History》————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