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鑒賞的課程中開設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學,緊扣“元代青花瓷”的學習內容,從青花瓷的燒造歷史、元代青花瓷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逐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本文擬從欣賞與實踐體驗的角度對高中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學進行實踐研究。
【關鍵詞】:青花瓷;傳統(tǒng)藝術
一、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實踐課開設的必要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在內容的選擇上特別突出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各個領域中的重要成就,高中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學習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興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的第二課《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器藝術》中選取的內容,為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好,能讓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了解一定的傳統(tǒng)藝術,故本教學設計重點選取了該課中的一個知識點“元代青花瓷”進行教學設計,青花瓷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根脈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本課在原教材淺顯的青花瓷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與延伸,在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元代的青花瓷后,增加了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平時老師只講不練而顯得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增加了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經(jī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課通過對元代青花瓷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什么是青花瓷,青花瓷的燒造歷史、藝術特點以及當代青花文化,更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且通過筆者課前調查得知,學生對教師“照本宣科”的上課方式不感興趣,僅欣賞圖片也存在印象不深刻,教學效果不佳,在欣賞元代青花瓷的基礎上加入實踐操作,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點。
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第一,認識什么是青花瓷,學習青花瓷的發(fā)展歷史和藝術特點以及藝術價值,讓學生感受青花瓷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美感的理解;第二,通過觀察青花瓷,再動手畫一畫“青花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第三,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通過交流和親繪制“青花瓷”,讓學生感受青花瓷的獨特魅力,并了解青花瓷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學會用青花瓷元素裝飾生活中的物品。教學難點:著重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青花瓷的理解,并將其元素運用到圖案裝飾中去。
教學準備:第一,教師收集生活中的青花瓷擺件及物品布置教室,如青花瓷花瓶、茶具等,并設計多媒體課件;第二,準備課堂需要的材料,如青花瓷圖案紋樣、空白物體圖案、紙盤、藍色記號筆等。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學生欣賞一些青花紋樣的圖案,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特點,看到這些圖案能想到什么?多數(shù)學生都能積極回答“是藍白相間的圖案、色彩較為素雅大方、青花瓷、傳統(tǒng)”。由此可見學生對青花瓷并不陌生,亦能將青花瓷與傳統(tǒng)藝術聯(lián)系起來,這也是本課順利開展的良好開端。
2、新授知識
(1)青花瓷的基本概念
自主學習: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什么是青花瓷”?
教師引用清代詩人龔軾的《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秒,無極由來太極生”,這既是古代詩人對青花瓷的贊美,也清晰的闡述了什么是青花瓷。
結合教材與古詩總結出青花瓷的基本概念:青花瓷是白底藍花釉下彩瓷器的專稱,用鈷料為染色劑,在瓷器素胚胎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1300℃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充分滲透于胚釉之中,呈現(xiàn)出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有一種素潔高貴而又絢爛的藝術效果。
(2)青花瓷的燒造歷史
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出現(xiàn)在元代,明代的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期青花瓷發(fā)展到了頂峰?,F(xiàn)藏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是現(xiàn)存最重要的青花瓷之一,其頸部蕉葉紋之間的紀年銘文中確切的紀錄了此瓷器燒于至正十一年,這是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最好的佐證,所以本堂課主要欣賞元代的青花瓷。
(3)元代青花瓷的藝術特點
教師用多媒體分類展示元代具有代表性的元代青花瓷(如故事梅瓶《西廂記》、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青花魚藻紋罐、青花麟鳳紋大盤、《昭君出塞》大罐等),并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從青花瓷的造型、色彩、裝飾、紋樣四方面來合作探究青花瓷的藝術特點。根據(jù)學生的觀察、教師的補充總結如下:
造型——梅瓶、玉壺春瓶等亭亭玉立的型制細雅精巧;大盤、大罐、大瓶等器型碩大富麗;
色彩——清雅、素潔、清秀、高貴而又絢爛;
裝飾——飽滿類型:器身布滿青花紋飾,構圖滿密、層次豐富、 繪畫工整;疏朗類型:多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征,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紋樣——圖案多樣,有花草紋、動物紋、人物故事等題材豐富。
(4)元代青花瓷的收藏價值及鑒別小技巧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極典型的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錦香亭圖罐》、《青花魚紋 鯖、鮊、鰱、鱖》,介紹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并由此引出鑒別古代青花瓷的小技巧——落款識青花:
落款的內容一般為紀年、吉言、堂名、贊頌、紋飾;落款的書體:元代是沒有款識的;明代青花自宣德年以后多為楷體落款;清代多為楷體和篆體,分為四字和六字。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為課堂內容拓展,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實踐體驗做鋪墊。
3、實踐體驗
(1)隨堂練習
欣賞周杰倫的《青花瓷》,并讓學生找出歌詞中的錯誤在哪里?
收藏家馬未都指出歌詞中存在兩處瑕疵:其一是“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馬未都解釋“青花瓷瓶底從未書寫過漢隸,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寫過隸書”;其二是“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在于“宋體落款僅見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見過?!?/p>
(2)體驗感知
要求:用藍色記號筆,運用青花瓷的元素在各種形狀的白紙或紙盤上進行裝飾。
教師讓學生觀察已展示的青花圖案紋樣與教室里的青花瓷擺件,舉例示范方法與步驟;再讓學生創(chuàng)作,老師巡回指導,完成后學生自我展示,教師點評。
4、課堂小結
本課不僅認識了青花瓷,同時也學會欣賞和鑒別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非常特別的一個篇章,青花瓷別具一格的裝飾紋樣,讓它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美,因此也希望學生們多了解青花瓷藝術,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六、教學反思
青花瓷以其清麗淡雅、古樸脫俗的獨特特征,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獨樹一幟,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在短短40分鐘的課堂中,不足以細細品味。本堂課涵蓋內容較為廣闊,只能淺顯的讓學生感受青花瓷藝術的美,在課程進行中還應注意與學生交流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青花瓷有更深入對了解。而在課程的設置中,老師應該結合教材研讀更多的關于青花瓷的文章,以概括出青花瓷更為精煉的藝術發(fā)展脈絡,提高課堂教學的高度。
本課以元代青花瓷為主要內容,意在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追求,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鄧歡琴.元代青花瓷的整體藝術風格及其裝飾特點考證[J].蘭臺世界,2014(8).
[3]寧鋼,沈塔.至正型青花瓷輔助紋飾的藝術特征[J].文藝研究,2009(9).
[4]張浦生.明清青花瓷器之區(qū)別[J].東南文化,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