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電影《股瘋》的英文譯名“Shanghai Fever”中,第一個詞“上?!笔枪适掳l(fā)生的地點;而第二個詞是故事講述的核心---“發(fā)燒”。這里的“發(fā)燒”不是身體的病變,而是一種精神的狂熱,對金錢、對物質近乎瘋狂的追求狀態(tài)。這部電影用鏡頭傳遞出一個時代社會的信息,將上世紀90年代全民炒股達到瘋癲的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影片最終以大團圓的結尾結束,但其間主要人物幾乎被金錢摧毀的家庭和親情仍令人唏噓不已。本文將試著從這部電影中的一些點滴和細節(jié)來重溫中國股市的一些歷史瞬間并解讀中國股票文化帶給我們的思考。
【關鍵詞】:股票;股票文化;家庭;社會
具有時代性的股票文化
股票的商業(yè)文化具有時代性,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甚至世界經濟政治發(fā)展的注腳。
中國股市從1000點到6124點,股市講述了一個城市化的故事,是一個打死也不賣的故事;廣大農民進入城市,國家也從第一產業(yè)(農、林、牧、漁業(yè))為主向第二產業(yè)(制造業(yè)、電力、建筑業(yè)等)為主發(fā)展,工業(yè)化需要大量的資金,股市就是這些資金最好的生成器。
從6124點到1664點,股市講述了一個次貸危機的故事,是一個打死也不能買的故事。故事記載了美國次貸危機帶給世界的經濟沖擊波。中國作為一個相對強大的經濟獨立體也不能幸免。
從1664點到3478點,股市講述了一個四萬億的故事。為了擴大內需,中國提出了四萬億投資規(guī)劃,各行各業(yè)都在突擊建設、突擊花錢。股票市場作為國家經濟的晴雨表,自然也像打了強心針一般,異軍突起。
從3478點到1949點,股市在講述了誰將為四萬億買單的故事。沒有人愿意為此做出犧牲;沒有人愿意承擔這份責任。甚至腰纏萬貫的銀行,也不會想要承擔。他們拼命公布亮麗的業(yè)績,甚至不惜加大現(xiàn)金分紅來證明業(yè)績的真實性。于是,市場就僵住了。
“經濟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謊言的連續(xù)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于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巨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游戲?!眴讨巍に髁_斯[ 匈牙利人,著名基金管理公司主席、股票投資者]的這一論斷,闡述了股票市場作為一個國家最好的經濟史記載者的地位。
《股瘋》恰好表現(xiàn)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民炒股到達瘋癲的狀況,充分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證券市場早年的“繁榮”景象。整部電影的情節(jié),讓人唏噓的同時,也會感覺有些可笑。首先說說潘虹飾演的范莉的鄰居們對她炒股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范莉還沒有進入股市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車售票員,她的鄰居們對她可謂是錙銖必較,連一點自來水都要算計。但是,當范莉“進軍”股市并成為所謂的證券公司“大戶”時,鄰居們的態(tài)度就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倒夜壺時啞巴主動上前幫她倒;開水有人提前幫她燒好;也有人主動買早餐送給她女兒吃…… 這一切的阿諛奉承的行為,只是為了讓成為“大戶”的范莉做他們成立的“炒股委員會”會長,并帶領他們走上靠炒股發(fā)家致富的道路。為減輕范莉精神壓力并盡快促成會長一事,他們在這之前明確說明無論賺錢還是賠錢,都與范莉無關。可好笑又好氣的是,當股市一路走高,處于賺錢狀態(tài)時,鄰居們對范莉簡直是百般恭維和討好;可當股市處于低迷狀態(tài),跌得連本金都快不剩的時候,鄰居們卻拋開事先約定,情緒激動地去找范莉理論,試圖討回本金。這跟之前他們信誓旦旦立下的契約“無論輸贏,都算我們自己的”的說法大相徑庭。當然,這種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情節(jié)在電影中還有很多。譬如:王婆婆的兒女為了搶她老伴兒留給她的養(yǎng)老金竟惡語相逼;可當知道王婆婆拿著錢去炒股,兩萬炒到二十萬的時候,他們立刻就有了“媽”的概念。由此可見,中國股市發(fā)展的這些年,每一次律動,都和國家經濟的大小事件息息相關;也和底層人民生活的點滴息息相關。
具有賭博性質的股票文化
股票的商業(yè)文化具有一定的賭博性質,是一種博弈文化?!肮墒型ǔJ遣豢尚刨嚨摹R蚨?,如果在華爾街地區(qū)你跟隨別人趕時髦,那么,你的股票經營注定是十分慘淡的?!彼髁_斯[ (同上)]的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股市即賭場,只有少數(shù)人能獲利。電影中的所有股票投資的參與者,無論是主角范麗、阿倫還是劇中弄堂里的小人物,無一例外的都參與到這場博弈之中,他們每天唯一的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猜股票是漲是跌,大盤是紅是綠。這也類似于商品期貨市場,參與者在參與初期預先判斷商品一定時間后的漲跌,并做相應操作。如果幸運地猜中,便雞犬升天,相反則可能本利全無。
但是,如果只看到投資是賭博,那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到,投資是心理的博弈。賭博時,骰子朝上還是朝下,都是1/2的機會,由“老天”來公平決定。但公司是一個特殊的骰子。它的朝向,在不同的時期,朝上或朝下的機會是不均衡的。而且總體上朝上的機會大于朝下的機會,這由“人”的心理因素決定。而人的心理因素,又受一系列外在客觀因素和自我主觀因素決定。其實,內核的東西,本身只能逐步接近,而無法確定。因此這里的博弈,既是散戶與莊家間的博弈,也是散戶與散戶之間的博弈;既是股民與股市的博弈,也是股民與自己的博弈。劇中范麗牽頭成立的“炒股委員會”實際上就是一個博弈小團體。他們的悲喜全部情系于博弈的勝負。每當謎底揭開的時候,他們實際上無異于一個個賭徒,把自己的身家全部押注在這些紅紅綠綠的數(shù)字上了。
具有公平性的股票文化
股票的商業(yè)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群眾基礎,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群眾商業(yè)文化。在中國,全民公認的一次可以不分階層、無論出身、無視性別的最公平競爭便是高考。高考可以改變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家庭的命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股票市場,也是一種類似的公平競爭的舞臺。實際生活中,從家底幾萬依靠股票市場投資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每年都有發(fā)生。雖然鳳毛麟角,但最大程度上給予了人們一種希望。劇中女主角范麗是一名上海的普通公交車售票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售票、報站與乘客逗貧甚至互噴。她是典型的底層市井小人物,但由于頭腦靈光、有魄力,再加上家的位置有利,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香港商人阿倫,之后走入股票市場。從一個每月幾百元工資,撕草紙上廁所都要斤斤計較的普通百姓,搖身一變,錦衣華服,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大戶室。而這巨大的改變僅僅發(fā)生在極其短暫的一段時間內。不得不贊嘆于股票的魔力!正是由于股票的這種相對公平性,使社會各色人等對股票市場趨之若鶩;使普通百姓只用花費很少的金錢,也能成為工商銀行、中國人壽等等這些世界五百強企業(yè)的股東。所以說,股票市場,是普通人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一種捷徑。然而這條捷徑既可能通往天堂也可能通向地獄。不僅如此,股票文化作為一種群眾商業(yè)文化,它的群眾基礎也不容小覷。股市牛市時,街頭巷尾、男女老幼似乎議論的話題都是股票;股市熊市時,大街小巷討論的話題仍然是股票。具有如此的群眾基礎,不成為最耀眼的商品都很難。劇中人物是中國廣大股民的一個縮影,似乎擁有股票就擁有了一切,而沒有股票就沒有任何感情可言。電影中大多數(shù)人都懷著“一夜暴富”的癡夢,妄圖通過這種“公平競爭”,鯉魚躍龍門。電影中女主人公范莉的鄰居們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具有家庭性和社會本源性的股票文化股票的商業(yè)文化,具有家庭性和社會本源性。既然把股票視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就應該具有一定意義上滿足人們使用功能的作用。股票的最終歸宿是以貨幣計量的。簡單來說,在股市成功與否就是把離開股市時所有股票的貨幣價值與進入股市時所有的貨幣價值進行比較。如果為正,即成功了;假如為負,你就成為失敗者。然而,現(xiàn)實生活并不如此簡單。就拿范莉一家來說吧。還沒進入股市之前,范莉一家過著普通但也算幸福的生活。夫妻二人還算和睦,并且都很愛自己的女兒。但是范莉有一顆不甘平庸、向往奢侈的心,所以一直埋怨自己的老公沒有用,期待他們家能有誰有突破。而范莉老公也從一開始極度排斥股票,甚至因為老婆接觸股票幾近和范麗離婚,到后來頓悟,去股校學炒股,企圖通過“短期學習”能充分掌握炒股意識及其技術。隨之瘋狂地把同學裝修房子的二十萬拿去炒股,最后,血本無歸,他也因為炒股失敗而選擇跳樓輕生。影片《股瘋》和它的名字完美契合。人們都把精力和家底投入到股市中,加入成千上萬的炒股大軍后,很少有人會留意身邊人和事的變化;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思考全局。片中,所有人都去炒股了,老婆婆生病住院無人理;小女孩高燒無人看管;夫妻間普通的矛盾爭吵也會導致家庭分裂……利益不能實現(xiàn)時的怨恨和批判,社會的基本道德倫理已然被瘋狂炒股所毀滅。然而,當回過頭仔細想想,就算在股市中發(fā)了大財,甚至是整個世界,那又怎樣呢?為此失去的家庭、朋友和親情,該去哪里尋找回來?捫心自問,這樣真的值得嗎?因此,可以說股票的商業(yè)文化,離不開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它具有很深遠的社會性,可以影響社會中各階層人士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甚至引發(fā)社會動蕩。
幸運的是,電影的結局還是比較圓滿的。范莉一家住進新房子,重歸往日和睦;阿倫也贏回他的女朋友,并生了一個孩子;范莉鄰居也收回本錢,過上原來的小生活。影片用輕喜劇的形式充滿善意地描繪了九十年代全民炒股的瘋狂熱潮。在輕松平緩的敘事語氣之中,透露出商業(yè)大潮和經濟利益對普通民眾的沖擊。通過對股票市場的漲落起伏和人們生活的戲劇變化,從側面流露出中國民眾對經濟觀念的意識轉化。闡述了股票這一特殊商品,帶給國人經濟文化層面的變革,以及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有人說,股票市場是虛擬的商業(yè)市場,股票的商業(yè)文化就是賭博的文化。它的盲目擴張就如同近十年來一直大肆泡沫化的房地產市場一樣,像兩把匕首,深深地刺向中國的實體經濟,使真正的傳統(tǒng)工業(yè)、制造業(yè)收到沖擊,這一沖擊可能使中國經濟走向衰退。而美國股市200年的發(fā)展史,在一個側面闡釋了股市和實體經濟之間,即互相遏制又互相促進的關系。隨著中國股票市場的商業(yè)文化更具有國際性、規(guī)范性,相信中國股市能成為中國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
結語
電影《股瘋》確實是一部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電影。它帶給我們有關股市對國家經濟范疇、社會意識形態(tài),甚至具體到每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深刻思考。影片回顧和折射了中國股市的商業(yè)文化價值,也讓人們真切地意識到、感知到中國股市20多年來以它獨具特色的方式存在于社會各階層的現(xiàn)實生活中,影響著幾代人的價值觀,并促使中國逐漸崛起的新新人類努力思考:股市的商業(yè)文化帶給我們生活怎樣的影響?而由此產生的細微變化,必將引領中國經濟產生極其深遠的歷史變革!
參考文獻:
[1] 董少鵬. 讀懂中國股市[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5.
[2] 梁海明,彭琳. 中國股市新機遇[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7-05.
[3] 章金萍.商業(yè)文化倫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07.
[4] 強大的非擺設品. 《股瘋》觀后感.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a9f97c8d2e3f5727a4e9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