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胡適的傳記文學理論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績進行了歸納和整合:在傳記文學理論方面,吸收了前人重點強調(diào)的部分,力圖能夠多補充一些佐證的材料,另外以期有新的發(fā)現(xiàn),比如關(guān)于胡適傳記文學理論的趣味性問題;在創(chuàng)作實績方面,借鑒了前人對一些作品的闡釋及歸納的一些方法,本文試圖從更多的方面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從而實現(xiàn)從不同角度理解胡適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實際成績。
【關(guān)鍵詞】:傳記文學;理論思想;創(chuàng)作實績
一、理論思想
關(guān)于胡適的理論主張,本章節(jié)主要從紀實傳真,寫實傳神,口語化以及趣味性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紀實傳真
胡適曾提到“傳記的最重要條件是紀實傳真?!彼^紀實傳真,就是通過紀實所傳達出的人物真實感。而紀實傳真的障礙就是諱忌太多,有的人為了阿諛,歌頌之辭便多;有的人為了泄憤,誹謗之辭便多,從而歪曲了事實,使歷史失了真。紀實傳真可以說是傳記文學作品具有史學性質(zhì)的一個對應,有的學者認為傳記作品的本質(zhì)屬性應歸于史學范疇,這樣做無非很好的維護了傳記文學作品紀實傳真的基本原則,做到了這一點,對有效避免虛構(gòu)、想象、編造等寫法具有重要意義。有了紀實傳真的思想,在創(chuàng)作時才會有尊重史實和保證材料真實性的約束。
怎樣做到紀實傳真呢,胡適提到要“用繡花針的細密功夫來搜求考證他們的事實,用大刀闊斧的遠大識見來評判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背耸占Y料外,嚴謹細心的考證態(tài)度也必不可少,以保證資料的真實性,正如他所提倡的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同時還要做到毫不忌諱,大膽客觀的去評判,這種評判是不摻雜個人感情的,即不偏不倚,敢于直面?zhèn)髦鞯膬?yōu)缺點。他在《章實齋年譜》自序中就提到:“向來的傳記,往往只說本人的好處,不說他的壞處:我這部《年譜》,不但說他的長處,還常常指出他的短處。”他希望能夠用這種批判的方法開創(chuàng)一個先例,愛真理就要講真話,秉著為歷史添材料的決心,努力做到紀實傳真的境界。為了做到這種真,他自己也會身體力行,比如對資料、文獻的收集,有了材料他會反復考據(jù),而對于相關(guān)材料的收集他甚至會實地調(diào)查。
(2)寫實傳神
傳記文學也是一種文學,既然是文學,就包含有文學的特性,所以胡適強調(diào)傳記“寫實傳神”的文學特色,他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中講到“傳記寫所傳的人最要能寫出他的實在身份,實在神情,實在口吻,要使讀者如見其人,要使讀者感覺真可以尚友其人?!笨梢姾m是主張從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各方面去塑造傳主的,以期能夠達到人物形象化、立體化、真實化的效果。但胡適的寫實傳神是有一定度的,而這一文學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方面的修飾色彩。另外,胡適是一個受過史學訓練深過文學訓練的人,他的傳記文學觀又是重史輕文的。由于宣傳白話文、推廣白話文的需要,也為了傳記文學作品更加生動,所以他提倡“寫實傳神”的傳記文學理論。
胡適在《藏暉室札記·傳記文學》中談到:“余以為吾國之傳記,惟以傳其人之人格。而西方之傳記,則不獨傳此人格已也,又傳此人格進化之歷史?!笨梢钥闯龊m認為中國的傳記缺乏對人物性格的動態(tài)描寫,缺乏對人物性格發(fā)展變化的追溯和考察。他強調(diào)為傳主立傳時,不僅要寫“其然”,而且還要寫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把人物寫活,要做到這一點,便需借助文學上的寫法,從而達到人物真實性的效果,實現(xiàn)“讀其傳而知其人”的傳神魅力。
(3)口語化
胡適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中談到孝若做先傳的幾個重要資格時,其中一條這樣評價道:“他這回決定用白話做先傳,決定打破一切古文家的碑傳義法?!倍诤m眼中,這是開新紀元所能具備的資格,這種家傳,能夠充分表現(xiàn)出他偉大父親的人格和意愿,也讓人物更加形象化,使敬仰季直先生的人能夠更加真實的接觸他。胡適對用白話做傳是持鼓勵和贊揚態(tài)度的,而且在他所寫的傳記中大部分是以白話為主的,他對口語化寫作可謂是身體力行。
胡適的“白話文學觀”是他對中國文學史長期思考的結(jié)果,并順應了世界文學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傳記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類型,也歸屬于他所主張的白話文學范疇。他的白話寫作立場,不僅反映在他對白話文學作品的評價上,在他的寫作實踐上以及對白話文學運動的主張上都能得到體現(xiàn)。
(4)趣味性
趣味性是傳記文學必備的美學特征,也是傳記文學的固有屬性,胡適特別重視傳記文學的趣味性,把趣味性作為衡量傳記文學價值的一個重要尺度。并非所有的傳記都有耀眼的一幕,真正算得上傳記文學的作品必然具有趣味性。有了審美的趣味,讀起來不至于令人生厭,使人感到無味。什么是趣味,是有衡量的標準的。首先是文字無障礙、通順易懂是前提,接著就是材料本身和敘述的趣味了。在《四十自述·自序》中他講到:“關(guān)于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我本想從這四十年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寫我的父母的結(jié)婚?!睆闹锌梢钥闯鋈の对诤m眼中的地位,這也是他給傳記文學提出的一個新要求,趣味不僅能夠在文中有所體現(xiàn),甚至題目也可以做的有趣味,這樣既吸引了讀者去了解傳主,也使傳記本身具有了趣味化的審美魅力。
從中我們可以對胡適的傳記文學理論做一個簡單的概括:他對傳記文學所持的首先是紀實傳真的史家態(tài)度,但也容納寫實傳神的文學筆法,秉著一種以文為史的姿態(tài)大力提倡,帶著一種趣味性、白話的立場身體力行。
二、創(chuàng)作實績
關(guān)于胡適的創(chuàng)作實績,主要從他的作品中進行考察,本章節(jié)準備從內(nèi)容、形式、對象這三個方面對他的作品進行分類,更細致化的總結(jié)他在每個小的領(lǐng)域所取得的實際成績。
(1)內(nèi)容
胡適傳記文學的內(nèi)容,大致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種是愛國主題,一種是用模范人物教育后人的主題。
有這樣幾篇傳記與愛國主題緊密相連:在《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中,胡適考據(jù)了昭君的入宮史,認為她是一個不甘無為而上進的人,與其在宮里被埋沒不如做一個和親的公主,證實她是懷著愛國的苦心自愿去邊塞和親的,胡適稱贊了昭君的這一愛國事跡。在《世界第一女杰貞德傳》中,胡適敘述了貞德反抗外來侵略而光榮犧牲的事跡,以此來喚醒中國同胞的愛國思想。還有《姚烈士傳》,介紹他獻身教育事業(yè)的事跡,他為辦中國公學而投江自殺,他把辦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責任,而這個責任比生命還重要。
在胡適眼中,好的傳記文學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胡適在作傳時大多選擇正面人物,可以為他們介紹一點做人的典范。在《許怡蓀傳》中,講到了怡蓀的忠厚、誠懇,富于血性,誠心愛國的品行;在《追憶曾孟樸先生》中,講到了他的翻譯精神,努力做到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養(yǎng)我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在《高夢旦先生小傳》中,稱贊他沒有利心,沒有名心,沒有勝心的性格,別人的勝利就如同自己勝利一樣的寬容心態(tài)。胡適作傳有為人立鏡的觀念,有一種教育、引導別人的用意在里面。
(2)形式
從形式上去分析,可以從二個方面著手:一是傳記體裁,二是語言運用。
先看傳記體裁,《四十自述》、《丁文江的傳記》,這兩篇屬于胡適在長篇傳記上的嘗試,《四十自述》全書約八萬字,《丁文江的傳記》全文約十二萬字,這是胡適對傳記文學字數(shù)上的一個突破,也是胡適所寫的最長的一篇傳記;《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等屬于小傳,字數(shù)在兩三千左右。他認為:“在中國文學中,兩千五百年來,只有短篇的傳記?!焙m的大膽嘗試,也為傳記文學在長篇上開個一個創(chuàng)例。
關(guān)于語言運用,除開始幾篇是用文言寫的,如《康南耳君傳》、《先母引述》,其余基本是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的,從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胡適的白話立場,這也與他提倡白話文有關(guān)。從傳記語言文體發(fā)展上來看,胡適在其間是起重要作用的。梁啟超的傳記有的是用白話創(chuàng)作,但大部分是用半文半白的新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的,扮演了推動傳記文學從古代傳記向現(xiàn)代傳記轉(zhuǎn)型的角色,到了胡適,已經(jīng)能夠用徹底的白話文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他完成了這一過渡,可謂是傳記文學白話創(chuàng)作的一位先驅(qū)。
(3)對象
關(guān)于立傳對象,我們可以籠統(tǒng)的概括為自傳和他傳,也可以根據(jù)傳主的形象進行具體的劃分。
胡適身體力行,既為自己立傳,也為他人立傳,他的代表性作品《四十自述》就是他為自己立的傳,從中我們可以基本了解他這四十年來的生命軌跡,為研究胡適本人添了一份史料,同時他也勸別人做自傳,比如他在講演《傳記文學》時說過的梁任公先生、蔡孑民先生、梁士詒先生;然后是為他人立傳,比如許怡蓀、曾孟樸、高夢旦、張伯苓等人,他所做的傳記之多,可見他提倡傳記文學的決心和毅力。
從傳主自身來看,傳主選擇范圍還是比較自由的,用八個字可以基本概括立傳范圍,即“古今中外,名人平民”,里面包含了三種分類方法:從時間跨度上來分,分為古人、今人;從地域上劃分,分為中國人、外國人;從社會地位上劃分,分為名人和平民。胡適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就印證了他的這一立傳思想,《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中的王昭君,《神會和尚傳》中的神會和尚,《吳敬梓傳》中的吳敬梓等都是古人;《丁文江的傳記》中的丁文江,《教育家張伯苓》中的張伯苓等都是今人,也屬于中國社會名人;《康南耳君傳》中的康奈爾,《世界第一女杰貞德傳》中的貞德是外國人;《李超傳》中的李超則為普通女學生,從中可以看出胡適的立傳領(lǐng)域之廣,而且勇于實踐,對推動中國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功不可沒。
從上文可以看出,胡適在傳記文學的提倡和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很大建樹,不僅在內(nèi)容上樹立出模范性,形式上突顯出創(chuàng)新性,而且在立傳對象的范圍上也達到了更高的廣度。
參考文獻:
[1] 胡適:《胡適文集》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 胡適:《胡適文集》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 耿云志:《略論胡適的傳記文學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3)
[4] 朱德發(fā):《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重探胡適的傳記文學觀》.東岳論叢.2013(9)
[5] 朱文華:《傳記文學作品的史學性質(zhì)與文學手法的度》.理論與創(chuàng)作
[6] 賴勤芳:《胡適與中國傳記文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