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生產(chǎn)工藝中,陶瓷成型方法多種多樣,對各種制品的性能和質量要求也不盡相同,根據(jù)不同的產(chǎn)品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就耀州青瓷注漿工藝的要求和實踐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作以概述。
[關鍵詞]陶瓷成型;注漿成型;解決方法
耀州窯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是我國北方青瓷的主要生產(chǎn)地,耀州瓷無論在器物的制作工藝方面,還是造型、裝飾、燒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傳統(tǒng)陶瓷工藝生產(chǎn)中,注漿成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今就耀州瓷注漿工藝在生產(chǎn)中的要求及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作以論述。
一、耀州瓷注漿成型所用料漿必須具有以下性能
1.料漿的流動性要好
泥漿在含水率較低的情況下黏度小,傾注時泥漿流出一根連綿不斷的細線,使之容易流動到模型的各部位,如果泥漿流動性不好,坯體內就會不光滑凹凸不平,坯體薄厚不均,在干燥和燒制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開裂。
2.料漿的穩(wěn)定性要好
要求泥漿中的瘠性原料不沉淀,即懸浮性好,使成型中的坯體各部位組織均勻。料漿的穩(wěn)定性不好,容易沉淀和分層。在注漿過程中,當坯體上部達到所注厚度時坯體底部就會過厚,在收縮過程中,底圈足容易開裂,分層的坯體在刻花生產(chǎn)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表面毛糙,不光滑,在燒制過程中,分層的部位泥層會翹起。
3.料漿的含水量盡可能要小,滲透性要好
注漿成型的基本方法分為空心注漿和實心注漿。在空心注漿生產(chǎn)中,料漿的水分含量應控制在30%-34%;實心注漿生產(chǎn)中,料漿的水分含量應控制在31%~32%??招淖{生產(chǎn)中料漿水分的含量過大,坯體不易脫模,不易成型。
4.料漿的脫模性要好
5.料漿中應盡可能不含氣泡
料漿中氣泡過多,坯體內會產(chǎn)生蜂窩狀,在雕刻生產(chǎn)中不易操作,在燒制過程中,坯體內含有氣泡生產(chǎn)出的器物容易起泡、崩皮。
二、耀州瓷注漿工藝對石膏模型的要求
1.設計合理,易于脫模,各部位吸水均勻,能保證坯體收縮一致。
2.吸水率適度。
3.模型的溫度,一般要保持5%左右的吸水率。
4.水與石膏比例,1:1.4到1:1.8。
三、耀州瓷注漿成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開裂
造成坯體開裂的原因,多是由于石膏模型過干或太濕,模型各部位干濕程度不同,料漿顆粒過粗,陳腐時間不足,坯體在模內存放時間過長,干燥過快等。
解決方法:石膏模過干時,可采用泥漿水擦拭石膏模,或用稀泥漿注漿一至兩次,再將石膏模自然晾干。料漿顆粒過粗,可采用萬孔篩余,空心注漿的料漿控制在0.5-1.5,實心注漿,控制在1~2。料漿陳腐時間不足,可將時間控制在3-5天,根據(jù)坯體的大小,薄厚不同應靈活掌握坯體在模內的時間。
造成開裂的原因還與模型的設計不合理有關。例如,我公司研制的青瓷加濕器起初由于底盤設計不合理,注漿時開裂,后加以改進,將原設計雙圈足改為鍋型底后,生產(chǎn)的成品率大大提高,增加了效益。
2.氣孔和針眼
產(chǎn)生氣孔和針眼,產(chǎn)生的原因有模具過干、過熱、或過舊,料漿存放過久,注漿時加漿過快,料漿密度過大,黏性強,模具內有浮灰或模具設計不妥,妨礙氣泡排出等。
解決方法:模具過干可采用稀泥漿注漿1~2次,模具的使用期一般為800~900次,超期使用坯體注漿縫會過大,在泥坯上即使處理好,但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注漿縫仍會凸起,料漿達到陳腐期后,應盡快用完,不要存放過久,注漿加漿時速度要慢且均勻,使瓶內空氣排出,留1/3的注漿孔,不能太滿。
3.變形
造成變形的原因有模具太濕,脫模過早,料漿水分過多,原料顆粒過細等。
解決方法:模具過濕,可在室內、室外自然風干。在實踐生產(chǎn)過程中,出漿也可能造成坯體變形,出漿時不能滿口出漿。
4.塌落
由于泥漿內脊性料(石英、熟料)量太少,水分多,模具過濕致使塌落。
解決方法:模具過濕可在室內、室外自然風干,模具應及時更換,料漿水分盡可能小,大件坯體料漿水分控制到1.8/cm3左右。
耀州窯通過實踐,刻苦創(chuàng)新,無論是先進的泥料加工設置,精細的泥料制備工藝,精湛的成型工藝,還是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上所述是筆者在耀州瓷注漿工藝成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