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館藏中保存著各種木雕,這些木雕類型各異,樣式各異,滿足各種人不同的欲望和需求。在館藏木雕中,仙作是依據(jù)現(xiàn)實人們對其的信仰來確定木雕造像。結(jié)合自身體會,以地藏菩薩為例對木雕造像信仰進(jìn)行探討。
[關(guān)鍵詞]館藏;木雕造像;信仰
地藏為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薩 佛教傳入中國后,地藏、觀音、普賢及文殊共同被稱為四大菩薩。地藏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以“幽冥教主”身份與神秘死后世界相聯(lián)系,得到人們的膜拜與崇敬,成為人們信仰中重要的角色。因此,探究木雕造像的信仰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館藏木雕基本都來自民間,而且受到不同的生活習(xí)俗、地理環(huán)境及文化背景等影響,必定會形成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同時,因手工藝人自身條件所限,加之人們對地藏菩薩的理解不同,必定會將自己的認(rèn)識、思想融入木雕造像中,從而形成目前館藏各種地藏菩薩的造像。地藏造像按照某種普遍性形式與圖像觀念存在,自然也有區(qū)域文化差異與某些特殊原因,從而形成自身特色。
一、帽飾
在地藏菩薩中有一種造像為帽形狀地藏像,也被稱為頭戴“毗盧冠”(又叫“五佛冠”),上面繡的五尊佛像,從右到左為:東方世界的阿閥佛、南方世界的寶生佛、中央世界的毗盧遮那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及北方世界的成就佛。這些原為道教法冠,即五老冠,稱之為五方五老天君,即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而佛教抄襲使用將五帝更改成五佛,即成為五佛冠。
二、手勢和持物
在地藏的手勢及持物上,比較常用的幾種模式即為摩尼珠、印契、凈瓶,下面對這幾種進(jìn)行探討。
1.摩尼珠
在許多地藏菩薩木雕的手中都持有寶珠,這種寶珠在佛教中叫摩尼珠,也被稱之為如意珠,而地藏菩薩手持摩尼珠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單手托珠,雙手共捧一珠,一些館藏地藏菩薩所持寶珠將雙手放于腹前。而摩尼珠外形上分成圓形寶珠、火焰形寶珠及挑形寶珠三種形式。對摩尼珠但凡意有所求,該寶珠都能夠出之。在傳說中,摩尼珠具有除病、消災(zāi)、澄清水以及改水色的意義。如意珠統(tǒng)一具備各種神奇的妙用,得到這種寶珠就能夠讓得道者身心飽足,遠(yuǎn)離憂苦,讓一切眾生均能夠喜樂等。而且諸佛國土被明珠徹底照射,諸眾生就能夠得到清凈之地,充滿了歡樂就能夠心生向往,從而驅(qū)離惡趣。所以,地藏菩薩手中持摩尼珠,同時也象征著菩薩愿擺脫眾生疾苦,令其離六道,還歸到佛國的本誓。
2.印契
地藏菩薩造像中體現(xiàn)出印契具有多種形式,這些印契均具有一定含義與象征,均蘊含在地藏菩薩“三昧耶”中,以此體現(xiàn)出地藏菩薩處于無佛世界中,現(xiàn)身六道拯救苦難大眾的本誓。在館藏的木雕造像中,一些木雕印相為左手仰掌與肚臍上,而右手且仰掌放置在左掌上,兩手拇指頭相觸。由此表明地藏菩薩能夠處于各種禪定境界,而且該印也能夠和地藏菩薩的名德相契合;如“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這句話就表明地藏菩薩是能夠深入禪定,而身心均不遭受紛擾,很多人都認(rèn)為地藏的名號由此而來。同時,常見印契并不是唯一的,還有無畏印、拇指和食指相捻引起及與愿印等。
3.凈瓶
觀音菩薩手持凈瓶現(xiàn)象比較多,但是地藏菩薩手持凈瓶的木雕并不常見,當(dāng)然在很多館藏中還是存在手持凈瓶的木雕。比丘十八物中,凈瓶屬于其中之一,采用洗灌的容具或者盛水供飲用,這種凈瓶同時被稱之為水瓶或者澡瓶。地藏菩薩發(fā)誓要從六道中去普度眾生,特別是以三惡道眾生為主,在佛法中常常以“火坑”去比喻三惡道處,從狹義角度來也可以單指“地獄”。因此地藏菩薩手持凈瓶,主要用意可為飲甘露而得到清涼,以凈水洗灌惡道眾生的罪垢,就能夠?qū)⑷藗儚姆N種熱惱中解救出來。從另外角度來看,實物遺存中顯示觀音常常和地藏成對組合出現(xiàn),而觀音菩薩大多是以手持楊枝和凈瓶作為典型特征,主要是體現(xiàn)出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一些館藏中的地藏木雕采用手持凈瓶模式,主要是象征著地藏能夠普灑甘露,能夠普救眾生的功能。
4.坐式
從館藏地藏菩薩來看,幾乎全部都采用全跏趺坐像,其中“趺”即為足背?!叭首币卜Q之為“雙盤”,地藏將兩腳放置在左右股上而坐。按照兩腳相壓時哪一只腳放在上面,就可以將這種坐的方式分成吉祥坐像與降魔坐像。其中吉祥坐像即為雙足相交,右足在上,左足在下;而降魔坐像和前面坐姿剛好相反,呈兩足相交,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兩種方式都是木雕造像時的坐姿,同時還存在兩種坐像,即為“半跏坐”,就是只將一足放置在股下,大多是菩薩木雕采用的坐姿,而佛像并不多見。另外一種為“善跏趺坐”,也叫倚坐,就是木雕身體端坐在座位上,雙腿呈自然下垂姿式,包括交腳坐。
在各種木雕中,地藏菩薩與其他木雕不同的就是出家相。如觀音菩薩,采用白衣大士,或者天人相。普賢菩薩也常常采用在家相。因此現(xiàn)在許多寺廟目前所使用的塑像或者畫像,普賢、文殊、觀世音等各種菩薩,均采用頭戴天冠,身披瓔珞,呈現(xiàn)天人相。唯有地藏菩薩采用比丘像,依據(jù)《地藏菩薩儀軌》可知,畫地藏像時需要作聲聞形,要身披袈裟,偏袒于右肩;木雕要右手施無畏,左手執(zhí)蓮花,端坐在蓮花臺上;或者有幢幡,右手持寶珠、左手持蓮花。
許多地藏菩薩木雕因受到外來風(fēng)格所影響,在接收外界因素同時也會融入當(dāng)?shù)卦煜裉卣鳌6胤教卣餍枰罁?jù)當(dāng)?shù)匚幕尘?、愛好信仰者、特有民族性等融合形成獨特的風(fēng)格。因此各個區(qū)域的地藏造像具有自身特征,讓木雕的風(fēng)格樣式逐漸趨于定型,有效地豐富地藏菩薩木雕造像在中國存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