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印
人們對范仲淹的了解,恐怕多得益于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對我來說,當(dāng)然也是如此,不過這并沒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在歷史上留下驚人名言的并非范仲淹一人。范仲淹能永存于我腦海,是他首創(chuàng)的義田之舉。我曾仔細地研讀過我們的家譜,家譜中有家規(guī)一欄,在置義田條目,有“范文正公創(chuàng)義田,闔族咸受其惠,盛典已行於前矣?!彼^義田,其實就是解決錢的問題,族之有義田,實際就是有公田,族之共同財產(chǎn),這樣就可以在鼓舞人才、體恤孤寡方面有所作為,而成族中之義舉也。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生平喜好用財物助人。選擇那些親近卻貧困、疏遠卻賢良的人,全都救濟他們。當(dāng)他富貴顯達時,購置了臨近城邑常年豐收的千畝田地,叫作義田,用來供養(yǎng)救助全族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嫁娶喪葬時,都有供養(yǎng)。每天吃飯,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絹。嫁女的給錢五十貫,再嫁的給錢三十貫;娶妻的給錢三十貫,再娶的給錢十五貫;喪葬的比照再嫁的錢數(shù),葬小孩的給錢十貫。退職回家等待補缺的人,也提供資助;出仕為官的人,就免去供給。用田中收入供給聚居在這里的人,充足有余而且取用不盡。范仲淹此舉,解除了全族人的后顧之憂,此功不可謂不巨也!
由于范仲淹是由繼父撫養(yǎng)成人的,而且繼父待他很好。實際上,他的脫穎而出,亦與繼父在他弱小時對他的呵護和培養(yǎng)分不開的,須知在范仲淹的64年生涯里,有25年使用的是朱姓。為感謝繼父對他的顧育之恩,范仲淹乞以南郊封典,贈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蔭得官者三人。在范仲淹為自己的族眾廣置義田的同時,也在河南置義田四頃三十六畝以贍朱族。
設(shè)置義田解決族眾的衣食問題,范文正公在尚未富貴顯達時就曾有此志,但因力之所不及而未能如愿,擱延了二十年。在他當(dāng)了西路軍邊帥,接著參與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祿賞賜的收入,來達成他的愿望。范文正公一生可謂傾其所有救眾濟世,他雖然位高祿多,卻清貧一生。去世時,自身沒有用來入殮的東西,子孫沒有用來辦喪的資財。他留傳給他的子孫的遺產(chǎn),就是布施貧民和養(yǎng)活族人的義行。
解除人的后顧之憂,是當(dāng)今社會的最高追求,而在距今近兩千年的范文正公就想到了這一點,并力行之,雖然范圍小了點,但那畢竟只是盡一己之力,其思想不可謂不超前矣!
須知,范仲淹對族眾的慷慨解囊,并非感恩之舉,族眾之于范仲淹可謂恩施全無。由于范仲淹系后母所生,在其不足兩歲時,父親便逝于任所。在其母扶其夫及前妻靈柩攜眾子歸赴老家時,族眾只留下前妻的孩子而拒絕了他們母子。后來其母不得不改嫁朱姓,范仲淹亦改名朱說。須知,范仲淹是以朱說之名赴南都苦學(xué)五年,以朱說之名考中進士,以朱說之名出仕廣德,以朱說之名接母奉養(yǎng)。
且在范仲淹得官后,意欲歸宗時,便專程赴蘇州,跟范氏宗親商議歸宗問題,不料范氏族人提出異議,持排斥態(tài)度。當(dāng)時范仲淹乃八品小官,很不富裕,而他的同父異母哥哥范仲溫在蘇州還有些產(chǎn)業(yè),族人擔(dān)心他提出繼承產(chǎn)業(yè)問題。再則,他改姓后二十多年,不僅與范氏族人感情淡漠疏遠,而且有背叛宗族,給范氏列祖列宗臉上抹黑的嫌疑。世俗觀念造成的隔閡太深太大,導(dǎo)致范氏族人很難認(rèn)可。
為了歸宗,范仲淹反復(fù)誠懇地說明,自己歸宗,只是表明他是范姓血統(tǒng),今后只有為范氏列祖列宗盡孝道的義務(wù),只有為范氏族人謀福祉的義務(wù),明確而果決地表示:“只欲歸本姓,他無所覬覦?!敝皇腔謴?fù)本姓,別無他圖,終獲族眾認(rèn)可歸宗。
大丈夫以德報怨,范公領(lǐng)之無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