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之后,被封漢王的劉邦退守偏僻的巴蜀和漢中之地。雖然虎落平陽,但劉邦卻借雞下蛋,養(yǎng)精蓄銳,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就從被人管制的“囚徒”變成了下山發(fā)威的“猛虎”,最終建立了一統(tǒng)江山的大漢基業(yè)。
對于劉邦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史學家認為以“漢中三堰”(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為代表的一批灌溉工程功不可沒。這些水利工程良好的灌溉效益、先進的水利科技、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不僅為漢朝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對歷史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展現(xiàn)了精益求精的水利工匠精神,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水文化遺產(chǎn)。雖然歷經(jīng)2000多年,現(xiàn)在“漢中三堰”仍灌溉著20多萬畝田地,惠及3縣65萬人口。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23屆灌排大會暨68屆國際執(zhí)行理事會上,“漢中三堰”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這將對探析古人治水先進技術(shù)和經(jīng)驗、弘揚中國治水文明、保護和利用好古代灌溉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 五門堰 ◆
民諺曰,“太白山上扎一槍,細水長流到漢江”,這條細流便是湑水河,又被稱作婿水、壻水、聓水(古代聓、壻通用),《水經(jīng)注》謂之左谷水。清道光三年(1823年),《唐公車湃水利碑》記載:“樂城之北有壻水河,古名秦潭?!跸锶颂乒珪P為郡吏,創(chuàng)□堰,有功德于民,真人進以美瓜,舉家食之,拔宅飛升。其婿不與,投于水中,故名壻水。第詢五門之名,始于元;而訪五門之渠,實起自漢矣?!北牟粌H講述了湑水河得名緣由,還記載了一項重要的灌溉工程——五門堰。
位于城固縣城北15公里許家廟之東,湑水河西岸的五門堰,始建于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五門堰最早為漢江支流湑水河上的一座攔河土壩。據(jù)《城固縣志》記載:傳說王莽新政時,極力想積蓄物力、財力。一次,他到城固縣,看到大片田地受旱荒蕪,無水灌溉,便想到蕭何當年在漢中時,曾在多處筑壩引水灌溉,使老百姓豐衣足食,軍強馬壯,為劉邦奪取天下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于是,他仿效蕭何做法,親自帶領(lǐng)隨行軍士和當?shù)匕傩?,通過勘察河勢,在城固縣湑水河上筑了一座攔河土壩,在壩首開渠引水,解決了縣城百姓飲水和周邊田地灌溉用水的問題。盡管王莽篡位不得人心,但此舉卻受到百姓的贊許。
土壩遇水易破,幾年后,五門堰壩便被沖潰多處。到元朝惠宗(順帝)至元年間(1335—1340),城固縣令浦庸決定重建堰壩,即在土壩的原址,用塊石壘砌,建起一座攔河石壩。在石壩底端,開5個可以啟閉的放水涵洞,在每個涵洞出口,砌1條引水石渠,壩東2條,壩西3條,故名“五門堰”。對于這個名字,民國十年的《下五洞底及增修倒龍門碑記》記載:“壻水自太白山蜿蜒而出,經(jīng)層巒疊壑間,延袤數(shù)百里,納匯眾支流,入邑境,至于慶山之下,波濤浸灌,勢益張大。居民以利導分潤,當沖筑堰,水口置石洞五,按實定名,稱為五門堰。”
五門堰南流10里,至斗山北麓抱石嘴,因山石阻擋,無法前進。為了讓水越山而過,當?shù)匕傩铡柏谀緸椴郏勰局g,壘石支撐”,使木槽繞山而過,灌溉田地。天長日久,木槽在風吹雨打日曬中,逐漸腐爛垮掉,百姓屢修屢壞,不堪其苦。明弘治五年(1492年),漢中府推官兼攝城固縣篆郝晟發(fā)動灌區(qū)百姓,“用火燒水激”之法,開鑿抱石嘴,終修成深二丈的石渠。從此,湑水河水經(jīng)五門堰,過抱石嘴,暢通無阻,“稻畦千頃,煙火萬家”,成為“養(yǎng)命之源”。后來,當?shù)匕傩沼衷谖彘T堰下500米處,建設了進水龍門2孔,退水龍門4孔,可控制水量,頗有都江堰建筑之風。歷史記載,五門堰有分水口30多處,灌溉面積最多時達5萬多畝,因而有“寧管五門堰,不坐城固縣”之說。對于其巨大的功效,從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重修太白樓碑記》中也可見一二:“湑水……沿河上下汲水堰有五,惟五門堰最大,九洞八湃,北枕湑流,南亙漢江,溉田三萬余畝。溝洫田疇,星羅棋布,稱奧區(qū)焉。偶遇水缺,田涸禾槁,歲且告兇。是湑水河為合縣億萬生靈養(yǎng)命之源?!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五門堰又經(jīng)多次整修、擴建,現(xiàn)能灌溉田地1.1萬畝。
“浩氣貫五門,文明傳千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治水文化,讓五門堰不僅成為世代惠利于民的水利工程,還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陜西省第一個水利博物館五門堰博物館成立,為陜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內(nèi)現(xiàn)藏有53通水利修建碑、水利糾紛碑、清查田畝碑、水利保護碑、章程碑、歌功碑、堰產(chǎn)碑、書畫碑等歷代碑石,號稱“小碑林”。這些碑石從不同角度系統(tǒng)地記載了五門堰的創(chuàng)修、管理及歷史沿革。碑文語言流暢,字體娟秀,雕刻精湛,不僅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還為研究我國古代水利開發(fā)、管理、保護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例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五門堰章程》中,提出了“建水冊、立計田均水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水資源的公有,按土地面積分配用水,實現(xiàn)均衡受水。還有一段碑文為民國十三年的《五門堰撤去王家車改修飛槽用高堰水呈縣立案文》,從該文中可知,大伙決定不再用王姓人家的一種水車,而采用另一種取水的方式,王家不干,因為原來用他家的車是要付錢的,不用了等于少了一筆收入。于是,雙方各陳利弊,擬文報縣立案,并刻碑為憑。通過這些碑文,我們可以了解古代和近代人民的水事活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
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勢采取低壩壅水,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汛時不礙泄洪,旱時蓄水灌溉,讓五門堰成為陜西省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至今仍發(fā)揮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 楊填堰 ◆
楊從儀(1092—1169),字子和,陜西鳳翔人,是與岳飛同時代的抗金英雄,被賜爵安康郡開國侯。后以75歲高齡退休隱居于城固縣水北村(今丁家村),卒后葬于此。楊從儀是歷史上改造楊填堰的一位官員。為何這項灌溉工程歷經(jīng)多個朝代無數(shù)人的維修,而人們只將楊從儀視為水神?這還得從楊填堰的由來說起。
楊填堰位于城固縣五門堰5公里外的湑水河左岸,相傳為西漢蕭何、曹參首開,以灌溉田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供給漢軍糧草為主。《重刻漢中府志》亦載:“楊填堰……截湑水中流,壘石為堰,相傳亦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所創(chuàng)。”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以漢中為大本營,“踵跡增筑”楊填堰,擴大生產(chǎn),保障軍隊的糧草供應。
宋代以前,楊填堰被稱作張良渠。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湑水又東經(jīng)七女冢,冢夾水?!庇衅吲?,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蔽闹械摹八庇衅吲亍钡摹八薄?,即湑水北丁家村至寶山段,正是后來楊填堰的西段。按《史記·留侯傳》記載,張良并未到過城固。但是,在漢高祖駐軍城固時,為擴大灌溉面積,積極組織群眾整修七女池,引湑水入池。人們?yōu)榧o念漢初開發(fā)農(nóng)業(yè)的君臣,以其名命名城、渠、臺等,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擔任洋州(今洋縣)知州時,楊從儀看到張良渠淤塞多年,難以利用,農(nóng)民遇旱時望天興嘆,無法灌溉,便組織群眾進行整治改造。堰頭位于湑水河東側(cè),將南宋時期所筑的土石堰壩全部改為石頭壘成,渠首的攔河低壩將河流水位抬高,古堰壩與河道斜交成夾角,不與主流頂沖,采用“低截深掏”的引水原理,巧妙地解決了洪水的沖襲問題;引水洞正對主流,取水十分便利。水入干渠后,又設有沖沙閘和分水閘,而汛期進入渠道的洪水以及灌溉余水則通過渠道上的退水閘回歸江河,有效減少了干渠的淤積?!捌淝@寶山,下直達洋縣”,整個改造工程共歷時兩年?!吨乜虧h中府志》對此記載:“知洋州,開國侯楊從儀大加修楊填堰渠道浚?!边@次修浚工程浩大,難度可想而知,按照受益區(qū)“田畝多寡”和“攤工比例”,楊從儀制定了引水方案和管護辦法。引水量按三七分配,三分屬城固縣,灌溉六地;七分歸洋縣,灌溉八地。“堰屬一處,管分兩局”,歲修所用石、竹、木等物資均按三七分攤。在工程建設中,也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楊從儀力排眾議,曉之以理,終使得工程如期完工。對此,楊從儀自賦詩:“拆屋變成河,恩多怨亦多,當知千載后,恩怨俱消磨。”改造后的楊堤堰共灌溉城、洋兩縣16500余畝田地,使灌區(qū)人民獲益良多。為了不忘前賢,當?shù)厝罕姴粌H立祠紀念楊從儀,還將原來的張良渠更名為楊填堰。
元朝之后,后人對楊填堰又進行了整修。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縣高登明、洋縣知縣張書紳共同議決,仿五門堰的做法“敞其門為五洞,傍其岸為二堤。水漲則用木閘以洫泛濫,水消則去木閘以通安流”。這是繼南宋楊從儀之后對楊填堰的一次大改建,當時灌城固田7000畝、洋縣田18000畝。
為了保證工程長久發(fā)揮效益,根據(jù)灌溉實際,城固、洋縣分別設有“三分堰局”“七分堰局”管理機構(gòu),負責制定堰渠的維修養(yǎng)護、運行管理等制度。但因為工頭、工人都是世襲制,又是包工制,一天只做半天工?!皳u樁拆籠,企圖燒柴,拆舊換新,惟圖得錢?!庇萌瞬划?,督工不嚴,以致“堰愈修而愈爛,渠愈挑而愈塞,款(水費)愈納而難納”,爭水糾紛不斷發(fā)生。民國三十七年,楊填堰納入湑惠渠灌區(qū)。后因供水不足,洋縣、城固兩縣又于1952年聯(lián)合從舊堰引水。1950年城固灌區(qū)選派代表,要求成立楊填堰水利委員會,灌城固6000多畝田地。1952年,經(jīng)洋縣、城固兩縣協(xié)商并征得湑惠渠管理局同意,將洋縣馬暢以西3000多畝水田退回楊填堰灌溉,自古“城三洋七”的灌溉比例變?yōu)椤俺瞧哐笕?。這些引水灌溉制度的變化不僅是管護楊填堰灌溉設施的重要契約,也成為地方政府解決用水爭端的重要依據(jù)。
雖然暴雨洪水讓楊填堰損毀多次,但后人仍堅持重建,使得這項工程不斷造福于民。2004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將楊填堰列為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在,堰頭區(qū)域又培植了數(shù)百畝水杉和白楊林。水杉、白楊挺拔茂密,與古堰相映成趣。那里成為人們踏青、避暑、垂釣、訪古、尋幽的好去處。
楊填堰能流芳至今,主要是南宋楊從儀之功。考其一生,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大興水利,功績顯著。雖然《宋史》并沒有為其立傳,但在民間,老百姓不僅為其立碑建廟,還尊其為“平水明王”,永祀香火。官員一心為民,老百姓自然永銘于心。
◆ 山河堰 ◆
山河堰即今天的陜西省漢中市石門水庫灌區(qū)南干渠,系截引褒河水灌田,是漢中地區(qū)最早有史可查的水利工程之一。
作為一處古代較大的引水工程,山河堰最著名的還是其科學的設計?!熬奘癁橹鳎i石為輔,橫以大木,植以長樁”。建造時在褒谷口上“固之以木,聚之以石,筑堰攔水,就山浚川,并分六堰筑壩,分別攔水”?!端问贰ず忧酚浭觯核吻榔吣辏?171年),吳拱“發(fā)卒萬人助役,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復見古跡,并用水工準法修訂,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余畝。昔之瘠薄,今為膏腴”。這是山河堰灌溉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其科學合理的設計,讓堰渠完全覆蓋環(huán)繞在漢臺區(qū)主要農(nóng)耕范圍,現(xiàn)今修建的石門水庫南干渠,基本上是沿著或重合山河舊堰的走向。
除了科學的設計之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尋覓到水法的蹤跡。自漢代設立了管理機構(gòu)水衡都尉管理水事后,就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水令》。北宋后,山河堰就逐漸形成了每年正月進行維護的慣例,以確保堰堤牢固、堰渠通暢。12世紀以前,山河堰設置山河軍,專事屯田水利。
山河堰在軍事上的功效尤為顯著。南宋高宗時期,漢中守將吳玠于紹興六年(1136年)“治廢堰,營田六十莊,計田八百五十四頃,歲收二十五萬石,以助軍儲”。民國時期,漢中成為抗日的大后方,在以“山河堰”為代表的一批灌溉工程滋潤下,漢中以其生產(chǎn)的糧棉油等物資有力支援了抗戰(zhàn)。
山河堰的滄桑歷史,不僅是一部治水史,還是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