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發(fā)4篇論文,分別是《媒介傳播活動的普遍偏差及糾正路徑》《用言論壯大主流輿論場》《新聞報道客觀性與傾向性的再探討》《黨員干部如何有效應對新媒體》。
4篇論文分別從媒介傳播偏差及糾正、運用言論發(fā)展壯大主流輿論、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傾向性、黨員干部如何應對新媒體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供媒體同仁參閱。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媒介產品平面化、傳播立場失衡、傳播視角邊緣化、新聞報道泛娛樂化已成為媒介傳播活動普遍出現(xiàn)的偏差。要有效地遏制這一現(xiàn)象,應加強傳媒教育,踐行媒體責任,同時監(jiān)管部門要積極制定相應的政策,適時進行政策介入。
【關鍵詞】新聞媒介 傳播活動 普遍偏差
伴隨著新媒體的強勢表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制作權很大程度上被瓜分。新媒體不僅在技術上,更在傳播理念與操作方式上對傳統(tǒng)媒體進行“泥沙俱下”式的滲透,這帶來了新聞價值的泛化和新聞理性的消退。突破新聞倫理約束、偏離新聞專業(yè)主義方向的媒介傳播活動,對公眾而言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一、媒介傳播活動的普遍偏差
(一)媒介產品平面化導致媒介品質下降
目標受眾群體內部存在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在未經分化的受眾面前獲取他們當中絕大多數(shù)的接受是媒介機構的天然趨向。為了消弭目標受眾之間的層次差距,收獲最大的閱讀量,媒介產品往往以降低其智力含量與報道深度的方式來換取市場的認可。其內容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相對直白、簡單和流于事實層面的語言符號。受眾在與平面化的媒介產品長期交往過程中,其思維方式與媒介內容的表達路徑會逐漸趨同,即依賴媒介判斷、對事實淺嘗輒止,缺乏縱向思維延伸。
迎合市場需求,應用商業(yè)化傳播路數(shù)是當下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集體取向。在這種理念下,平面化的媒介產品愈發(fā)表現(xiàn)出快餐化的特質,以一種近乎復制的方式進行批量生產,大量膚淺、短小的資訊類產品從“媒介生產線”走向電子終端,以滿足受眾的閱讀習慣,而軟廣告的入侵則讓媒介產品沾染更多消費導向的色彩。
媒體是社會風氣的凈化器,但平面化的媒介產品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在長期簡單、直白的媒介產品的感染下,受眾會迷惘于淺顯的事實本身,弱化思考能力,甚至逐漸喪失對事實背后的價值追求,這對大眾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無疑是一種反作用力。而媒介產品與消費行為的共謀,則直接降低了傳播媒介的品質,助長了大眾文化的平庸。
(二)傳播立場失衡造成對事實非客觀呈現(xiàn)
對新聞傳播活動而言,平衡的立場是確保信息傳播真實、全面、公正、客觀的必要保障,也是構筑媒體公信力的核心。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標,是更準確地反映事物內部及其外部的聯(lián)系,達到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媒介圖景的境界,即盡力呈現(xiàn)事物復雜而多樣的本來面目。①
由于新聞生產者的主觀因素和操作失當?shù)仍?,新聞傳播立場失衡在媒介活動當中屢見不鮮。在新聞生產及傳播過程中,媒體從業(yè)者一旦對新聞當事方形成信息上的傾斜,那么傳播立場的平衡就不復存在。出于道義上的偏袒或者屈從于外力,記者在進行信息選擇時容易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往往選擇對某一報道對象有利或者有害的事實和說辭進行集中展示,而人為地忽略對立方的客觀信息,這實際上剝奪了新聞當事方平等表達的機會,憑借個人判斷先入為主地對新聞主體進行定性。
當平衡的原則被打破,新聞當事方在媒體上的發(fā)言權就無法得到公平的分配,信息會按照媒體人的意愿被重新組合,受眾所見到的事實只是被“塑造”后的新聞產品。這樣一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必定失之客觀公正,甚至會造成對新聞事實本身的蒙蔽。“大學生掏鳥窩”案初的輿論發(fā)酵和“山東問題疫苗”事件引發(fā)民眾恐慌,都跟新聞傳播立場失衡不無關系。
(三)傳播視角邊緣化引發(fā)受眾視覺盲區(qū)
關注重大社會進程,關切大眾切身利益是媒體責任中的應有之義,然而當媒體的視角偏離主流社會議題,逐漸走向邊緣化時,那么媒介的傳播行為與傳播效果便會與初衷漸行漸遠。
尤其是在新興媒體野蠻生長,新聞專業(yè)主義內涵被部分消解的今天,媒介機構正陷入一場“跑馬圈地”的混戰(zhàn)當中。為了爭奪訪問量,他們紛紛在專業(yè)堅守上作出退讓,以迎合大眾口味?!捌浣Y果導致傳播中心偏離對重大社會進程的關注,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正在媒介中失去陣地”。②大眾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媒體的信息供給,大眾從媒體的信息陳列架中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思維信息,審視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當媒介的視角走向邊緣化時,其內容的呈現(xiàn)必定是片面的、非主流的,這在某種意義上容易造成受眾的失明和失聰,直接影響受眾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與判斷。
(四)新聞報道泛娛樂化簡化受眾認知結構
在媒介活動高度商業(yè)化的今天,點擊率已然成為了專業(yè)新聞生產機構首要考量的因素。為了能迅速抓住受眾的眼球,獲取入口流量和點擊率,許多媒介機構在進行新聞生產時有意無意地朝娛樂化轉向?!爱斝侣劚话b成一種娛樂形式時,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蒙蔽性作用”。③過分地強調新聞事件的戲劇懸念或娛樂煽情的一面,強化其對受眾的感官刺激,會誘導受眾對客觀世界進行條件反射般娛樂化解讀,導致新聞事件本身的嚴肅性和啟示價值的流失。同時,這也會弱化受眾對新聞事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受眾無論是在信息選擇還是在信息解讀時,都會習慣性地從娛樂視角出發(fā),難以自主地對新聞事件進行思維深加工,這無疑會加劇受眾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簡單化、單一化。
在媒介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受眾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會一定程度地偏離客觀事實,對復雜事件的關注與理解也往往受媒介“娛樂鏡像”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會將普通受眾馴化為一群認知結構簡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滿足于娛樂和獵奇心理的“烏合之眾”。
二、媒介活動偏差的糾正路徑
(一)加強傳媒教育
媒介與大眾是相互依賴的共生關系,但是大眾在與媒介對話的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大眾習慣被動地接受信息,對信息真實性缺乏有效判斷,抵抗傳媒負面影響的方式有限,這就為提升大眾媒介素養(yǎng)提出了現(xiàn)實需求。提升大眾媒介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依賴傳媒教育。傳媒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大眾對信息甄別與思考能力,引導他們認識媒介,分析媒介,并合理地利用媒介,培養(yǎng)媒介批評監(jiān)督力量,最終達到提升全民素養(yǎng),建立良性媒介傳播氛圍的目的。
作為大眾教育的一種,傳媒教育應該是由官方教育體系和社會組織機構聯(lián)動來推動的,學??煽紤]將傳媒教育納入綜合教育的課程范疇當中。社會組織機構尤其是正規(guī)媒介機構、民間團體和各級社會組織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推廣活動,帶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
(二)踐行媒體責任
簡單的說,媒體責任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滿足社會需求,維護公民權利。這就為一切媒介活動畫上了一條紅線,也設置了一個前提。不同于普通的意見領袖,新聞媒體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公信力,這份權利是由信賴它的普通民眾所賦予的。因此,扮演好“正義守望者”的角色,關注重大社會進程,關心弱勢群體,維護公共利益,這是所有媒體工作者應有的責任與情懷。同時,作為新聞傳播主體的媒體人,應該秉持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肩扛大義,以崇高的職業(yè)使命約束自己。這才是糾正媒介活動普遍偏差的治本之策。
(三)適當政策介入
在尊重傳播規(guī)律的前提下,適當?shù)恼呓槿胧莾艋W絡空間、遏制無序化傳播、弘揚主流價值的必要手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傳播環(huán)境,通過行政手段構筑一道政令“防火墻”,藉此打擊信息傳播中的越界行為,已經成為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常見舉措。隨著我國新聞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今后在傳播領域的種種行為將會變得有法可依。
注釋:
①李良榮、趙智敏.試析當前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J].理論探討,2009.2.
②李巖.媒介批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46.
③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9.
作者簡介:李寶華,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編輯:長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