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場景價值被取代,即使在PC互聯(lián)網時代,便攜移動的場景價值仍然是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但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報紙的移動便攜的場景價值不再,報紙也就失去了媒介競爭力。面對此種困境,本文探討報紙如何重拾優(yōu)勢,為自身尋找到合適的場景的思路與途徑。
一、兩個場景的區(qū)別
梅羅維茨對媒介特征與日常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著重于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不同地域場景中的人,由于信息獲取能力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電子媒介,比如電視創(chuàng)造了共同的信息環(huán)境,影響社會群體的認知。
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在他們的著作《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中則認為:用戶場景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核心。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爭奪的是場景,未來競爭的核心是場景。他們將大數(shù)據(jù)、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tǒng)五個要素看成是場景時代的“五大技術力量”,并進一步地認為,移動傳播究其根本是基于場景的服務,也就是將場景與信息匹配起來。①
這兩者提出的都是場景,但兩者的內涵有所不同②,梅羅維茨提出的場景更多是指行為情景或心理氛圍,著重的正如書名所言,是媒介對于社會行為的影響。而本文所應該探討的場景應該是媒介如何配適場景,發(fā)揮場景的對于媒介的最大價值;后者的場景更偏向于空間環(huán)境,著重于社會行為對于媒介的影響。因此,本文中借用的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中的場景的含義,即“社會行為對于媒介的影響”。
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對報紙的最大沖擊:場景
手機正在成為網民上網的首選,也是最近幾年網民增長的主要空間。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手機網民6.95億人。③可以說,移動互聯(lián)時代已經到來,這對報紙造成巨大沖擊。
在本文看來,移動互聯(lián)網的最大價值在于場景價值,不同的場景適用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報紙是前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最有影響力的移動媒體,便攜移動是報紙作為媒介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廣播也具移動性。廣播與報紙一樣,適應的都是不同的接收場景,滿足不同場景的信息接收需求。在前移動互聯(lián)時代,除了書籍,很少有其他的媒介能提供這樣的場景服務。這也是那些年,在電視以及PC互聯(lián)網的沖擊下,報紙仍然保持強勢發(fā)展的主要原因,電視的價值在于固定場景,PC互聯(lián)網也是如此。
但是,移動互聯(lián)網所擁有的核心優(yōu)勢是可移動性,也就是場景優(yōu)勢。移動互聯(lián)網更先進的場景功能取代了報紙的場景功能。移動傳播究其根本是基于場景的服務,也就是將場景與信息進行匹配。④移動互聯(lián)網對于報紙的最大沖擊在于對傳統(tǒng)媒體場景價值的消解,一些場景的價值被移動互聯(lián)網所替代,比如地鐵通勤、公交移動、等候排隊等,而這些場景本來都應該是報紙的“勢力范圍”。2014 年 10 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對移動媒體的用戶進行的一次調查⑤顯示,現(xiàn)在的媒介接收包括新聞閱讀、娛樂、社交,過去“衛(wèi)生間”和“床上”這樣的空間只屬于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現(xiàn)在,這些地方都已經成為移動傳播的主要場景,被移動終端所占據(jù)。這就是為什么在PC互聯(lián)網時代,報紙還不會感受到壓力,而到了移動互聯(lián)網開始迅猛發(fā)展的這幾年,報紙會出現(xiàn)“斷崖式下滑”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報紙的場景價值都被移動互聯(lián)網消解。
移動互聯(lián)網現(xiàn)在唯一不能涉及的場景是伴隨接收信息,比如駕駛員開車時的伴隨收聽,只有廣播才能夠滿足,這是在移動互聯(lián)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廣播仍然具有獨特魅力的核心原因。
三、廣播是如何重塑優(yōu)勢的
考察廣播的轉型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廣播重塑媒介優(yōu)勢的核心在于對獨特場景價值的堅守。廣播媒介只有聲音,人們只需要用耳朵聽,還可以同時從事其他的活動,廣播的伴隨性特征是廣播的媒介核心競爭力;相比之下,其他的媒介形態(tài)則都需要感官的專注,看報紙、讀雜志、看電視、上網、翻手機,都是如此。伴隨性是廣播不同于其他媒介形態(tài)的獨特優(yōu)勢。
曾經,廣播是人們信息獲取的最主要渠道;但是,在電視沖擊下,廣播聽眾銳減,影響力下滑,發(fā)展面臨著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播放棄了一些無法與電視抗衡的節(jié)目形式,如舞廳音樂、肥皂劇、情景喜劇等,而是在音樂、新聞節(jié)目、服務信息方面下功夫;強調特色化與專業(yè)化,突出伴隨優(yōu)勢;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重塑媒介優(yōu)勢。
一是由綜合頻率分化為專業(yè)頻率。音樂廣播興起,調頻廣播由于較好的接收音質而逐漸被各電臺采用。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娛樂消遣需求也在增加。為適應這種需求,1993年1月,北京電臺開通了音樂頻率,使用的就是調頻廣播,具有較好的音響效果,即使在收音機上,也如現(xiàn)場錄音機一樣沒有多少雜音和干擾,這極大地吸引了聽眾的收聽。音樂廣播開始在各個廣播電臺流行,以此作為起點,廣播的發(fā)展越趨專業(yè)化、細分化,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專業(yè)廣播。如新聞頻率、交通頻率、教育頻率、生活服務頻率……廣播首先以專業(yè)化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
二是尋找到廣播的獨特場景價值。通過頻道專業(yè)化,從廣播中分化出來的交通廣播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而興起。交通廣播過去主要定位于出租車司機,后來隨著汽車的增多,導致各大城市堵車現(xiàn)象加重,普通市民開車行走在路上也對路況播報信息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廣播電臺立足于這種需求,將交通廣播做深、做細、做廣,成為廣播中的重要分支。北京交通廣播招募了200多人的信息員隊伍,及時播報路況信息,還把直播間直接開到北京交管局的指揮中心,為聽眾提供及時、有效、權威的交通路況播報。從2000年起,北京交通頻率的廣告收入就超過了音樂頻率,成為北京廣播電臺的營收支柱。⑥
四、尋找報紙未來的場景
未來的終端將呈多元化的趨勢,多元的媒介終端滿足各種不同場景下用戶的需求。對于報紙而言,所力爭的應該是在這種多元場景中占得一元。而實際上,現(xiàn)在留給報紙的場景已經不多,排隊等待間隙、衛(wèi)生間、床上、客廳都成為移動互聯(lián)的場景,大部分碎片場景也都被移動互聯(lián)占用。報紙所能做的,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其他媒介不能進入的場景
比如疾駛的高鐵列車由于速度太快,移動網絡信號極差,為打發(fā)閑暇時間,除了預存的電影外,看書看報成為第一選擇;飛機在高空飛行,信號全無,不允許打開手機、電腦等具有信號發(fā)射功能的設備,報刊、書籍成為必須。而現(xiàn)在,高鐵由于鐵道部準入的原因,目前只有《人民鐵道》報社旗下的幾本雜志偶爾能夠看到,很少有其他報紙的身影。民航方面目前已經比較成熟,《參考消息》《環(huán)球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以及航班出發(fā)地或目的地的都市報,是飛機上比較常見的幾種報紙。但報紙的這種機會和空間隨著WIFI信號逐漸在航班和高鐵上普及也變得愈發(fā)縮小。
(二)家庭客廳閱報場景
類似這種其他媒介不能進入的場景數(shù)量有限,不足以支撐未來報紙作為大眾媒介;更有效的做法是利用報紙優(yōu)勢營造適合自身的場景?!冻招侣劇?000年曾進行過一次媒介接觸的調查,其中有一個調查選項:10年后,你覺得你會使用什么媒介獲取新聞?回答中選擇未來讀報紙的只有16%。但13年之后,2013年,讀賣新聞社也進行了一次有關報紙的媒介接觸調查:約有86%的日本民眾對報紙的報道更信賴,他們都認為報紙在今后必不可少;有近九成的日本民眾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形成讀報習慣。⑦原因在于紙質閱讀對于眼睛的消耗要遠遠小于電子閱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報刊發(fā)行局局長劉紹權認為:對于不同的閱讀群體,紙媒仍將長期存在,比如,從保護視力角度,從嬰幼兒到高中生的這個階段的群體最適宜的閱讀介質是紙質,這種需求仍將長期存在;而且社會、政府、家長、老師等都在努力保證孩子的紙質閱讀。⑧
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報紙可以通過對孩子需求的滿足來營造報紙的獨特場景?!靶∮浾摺痹趫蠹堉羞\作由來已久,“小記者”是報紙?zhí)岣哂绊懥?、培養(yǎng)年輕讀者的重要手段,一般在中小學生中招募,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以及采訪報道活動,也為報紙?zhí)峁└寮,F(xiàn)在,全國大部分的報紙都有“小記者”,報紙中也都有專門的“小記者”版面?!抖际锌靾蟆吩?017年2月18日用單獨一疊16個版的體量,推出中小學生寫作學習平臺——“愛寫作的獅子”,刊登中小學生作文。家長可以單獨抽出這一疊給孩子學習借鑒,上面沒有家長認為不適合給孩子看的一些社會新聞?!皭蹖懽鞯莫{子”迅速打開局面,積累了人氣和口碑。寒假作文大賽的投票活動,短短幾天時間,讀者累計投票162萬,訪問量近700萬次。“愛寫作的獅子”公眾號,上線一個多月已有近十萬粉絲。
小記者的最大價值并不在于它能給報紙帶來多少營收,而是通過小記者的采訪寫稿到發(fā)表,能夠在小記者家庭及親朋中營造一種“讀報場景”。報紙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小記者”活動,在報紙上刊登“小記者”的“新聞報道”等方式吸引孩子與家長的參與;伴隨孩子的媒介接受,家長也開始閱讀報紙、關注報紙,并積極參加報紙組織的各種活動,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認知與認同,以及家庭客廳一起閱讀報紙的場景。
(三)營造社交情感展示場景
《永康日報》是個縣市報,開辦了“家園”專版,展示一個個家庭的家庭夢想、家庭故事、家族歷史、成功失敗,等等。每期專版中的“家”字由家庭成員自己寫,或由親朋、老師書寫,親朋在祝賀區(qū)按廣告收費發(fā)出祝賀。報紙成功營造出一種市民社交展示及收藏的場景。
《都市快報》連續(xù)十年在清明節(jié)前后十天推出“快報為你寄思念”專版,刊登讀者緬懷先人、追思親友的小文章,既是告慰逝者,也給更多的人以啟迪和感悟。十年來,每到3月下旬,就有很多讀者提醒《都市快報》要開專版了,追思文章也隨之而來,2017年是從幾百篇文章中挑選了64篇刊登出來。追思文章最打動人的是真誠,作者寫作時不會摻雜別的念頭,文章中的細節(jié)和故事,文章背后的深情,常常讓人讀著讀著,熱淚盈眶。十年堅持,“快報為你寄思念”已成為品牌欄目,也成為杭州市民對《都市快報》認知里不可缺的一部分。今年專版結束后,就有讀者發(fā)來感慨,除了快報這個欄目,他還想不出,在這個城市里,哪里還有這樣一塊小小的園地,可以承載普通人對逝去親友的思念,可以和大家一起,在情真意切的文字里,體味中華文化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這是一塊虛擬的布告欄,而對整個《都市快報》來說,在新的競爭環(huán)境下,希望充分運用各種傳統(tǒng)和新興的媒體手段,把快報打造成一個虛擬的城市客廳,讓更多的讀者和用戶隨時來坐坐,在熱鬧溫暖的氛圍里,交流和分享,獲取和展示,傾訴和傾聽……
(四)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形成的“虛擬社群”⑨構成獨特的社群場景
《蕭山日報》的小記者團建立了自己的新媒體矩陣,包括蕭報樂學網和“蕭報小記者”“PAT家長會”等微信公眾號,將“小記者”活動的各種信息,包括活動預告、報名流程、刊播時間等都放在新媒體矩陣中傳播。剛開始,新媒體矩陣僅僅是為了便利工作,沒有想到傳播效應越來越大,一些家長通過自己的朋友圈等轉發(fā),極大地擴大了“小記者”活動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引來了更多的關注。而且,通過新媒體矩陣傳播的信息可以直接到達商品客戶,這吸引了眾多廣告商的參與,甚至直接成為銷售產品的渠道。⑩
《都市快報》的“快拍快拍”虛擬社群營造一種交流的氛圍。2016年初,“快拍快拍”客戶端新版上線,目前有近3萬注冊用戶,用戶數(shù)雖不算多,但活躍度非常高,目前平均每天用戶上傳照片有3000-5000張。“快拍快拍”在杭州市民和國內攝影愛好者中獲得了良好口碑,成為他們踴躍上傳圖片、熱情參與活動的一個交流園地。依托這塊交流園地,都市快報攝影部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既有人氣,也有收入。依托“快拍快拍”,攝影部還在嘗試開辦攝影培訓班,目前開出的有面向入門需求的“菜鳥班”,面向提高需求的“大師班”,分層收費教學。他們還和杭州知名的綠城物業(yè)公司合作,把培訓班開進綠城物業(yè)下屬的小區(qū)會所里,教喜愛攝影的小區(qū)業(yè)主怎樣拍好自己家人、怎樣拍好身邊風景,這一塊也很有發(fā)展?jié)摿Α?/p>
新時期,除了尋找報紙的獨特場景之外,報紙還應該尋找核心用戶,特別是在當前這種用戶流失的背景下。黨委政府是報紙最重要的用戶之一,各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就是各級各類報紙的核心用戶。報紙要站在黨的立場,服務用戶,把自上而下聽領導話變成自下而上的用戶服務。關鍵是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和加工傳播模式,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盯緊群眾需求和政府意愿的交接點,多思考角度轉換,多做策劃文章,讓新聞的力量和社會前進的力量產生共振,讓黨委政府滿意、群眾滿意。
對報紙而言,如果把黨和政府看成是魂(核心用戶),那么人民群眾就是根(潛在用戶),只有抓住了這兩者,才能穩(wěn)固報紙生存發(fā)展的根基,缺一不可。任何時候,人民群眾的需求都應是媒體的關注焦點?,F(xiàn)在一些媒體,特別是一些新媒體過多關注雞毛蒜皮及偷盜搶殺的事情,就把那些溫暖人心的東西拋到了腦后。而恰恰是這些溫暖人心、充滿正能量的內容產品,最能打動老百姓的心。打好慈善和公益的溫暖牌,是報紙手中另一把獨門武器,也是把潛在用戶打造成目標用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這些,都是當前新媒體的弱項以及報紙應該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美]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趙乾坤、周寶曜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11).
②④⑤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
③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39次》,(2017-1-12)[2017-5-30]http://www.199it.com/archives/560209.html.
⑥吳長偉、陳國權.弱勢廣播如何在北京崛起[J].中國記者,2005(8).
⑦曹冰.日本人對報紙依賴度達86% 較去年有所上升,人民網日本頻道,2013-11-11.http://japan.people.com.cn/n/2013/1011/c35467-23166880.html.
⑧陳國權.郵發(fā)渠道:變革中的機遇[J].中國記者,2013(11).
⑨毛占海、王平.依托小記者虛擬社群,搭建多方參與共贏的經營平臺——以《蕭山日報》為例[J].中國記者,2016(1).
⑩孫建森.用小記者團助力報紙轉型[J].中國記者,2015(3).
作者簡介:陳國權,《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傳播戰(zhàn)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