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雪媛E-mail:chenxueyuan@sfw-cd.com
號外,號外!《三體Ⅲ·死神永生》拿下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了!喜大普奔、普天同慶!小伙伴們,讓我們?yōu)榧磳㈩C布的雨果獎握緊拳頭吧~!
除此之外,本期“回聲”還出現(xiàn)了“作者回音壁”……上次的“作者回音壁”是在哪一期出現(xiàn)的?呃,本雪也不記得了,不過不要緊,本期“回聲”,“作者回音壁”再度被敲響,這回可是發(fā)大招了,回音格外響亮呢!
夏天真熱啊,吃冰、吹空調、看科幻吧!
歐耶!《三體Ⅲ·死神永生》拿下了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軌跡獎(LocusAward)創(chuàng)立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頒發(fā)給《軌跡》雜志年度讀者投票的優(yōu)勝者,該獎項也能給雨果獎的投票者提供意見和建議。幾十年來,軌跡獎吸引的投票者數(shù)經常超過雨果獎和星云獎的總和。它還是雨果獎的風向標!今年的軌跡獎于美國時間6月24日在西雅圖頒出。
除《三體Ⅲ·死神永生》外,其余的重要獎項獲得者如下:
最佳長篇奇幻小說獎由CharlieJaneAnders的AlltheBirdsintheSky獲得;
最佳中篇小說獎由SeananMcGuire的EveryHeartaDoorway獲得;
最佳短中篇小說獎由AlyssaWong的You’llSurelyDrownHereIfYouStay獲得;
最佳短篇小說獎由AmalEl-Mohtar的SeasonsofGlassandIron獲得;
最佳小說集由劉宇昆的ThePaperMenagerieandOtherStories獲得。
(不得不說,本屆軌跡獎和前陣子才頒布的星云獎“撞”了不少獎呢~)
再次恭喜大劉和小劉!張燈結彩!撒花!
大家還記得發(fā)表在2016年第1期《科幻世界》上焦策的小說《黎明》嗎?時隔一年半,這篇小說成了“2017北京西城區(qū)中考二模語文”的閱讀理解題,選兩道給諸位過目:
“小說以機器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敘述,這樣寫的好處有哪些?”
“這篇科幻小說的結尾部分耐人尋味,請針對這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引發(fā)讀者對主題的思考,并嘗試做出回答?!?/p>
——呃,遠離中學一萬光年遠的本雪覺得好難啊……
考試結束后,焦策大大收到了許多來自老師、同學的“咨詢”,于是乎,焦策大大立馬拿出了對《黎明》的解讀。(同學們,這里敲黑板了,注意聽講啊~)
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科幻小說《黎明》的作者焦策,很高興認識你們。
上周你們老師找到我,詢問有關《黎明》這篇小說的一些問題。在此,我想給大家解答一下。
文眼,即本文中心思想。
文眼是一篇小說的靈魂,也是隱含于文章的詞句之下的一種東西,往往比較難以尋找。接下來我簡述一下,如何找到小說的文眼。
小說一般都會有人物、背景、故事情節(jié),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這是表面的東西。但是,這些人做這些事都會有一個“動機”,這種“動機”往往隱含小說的中心思想。
以《黎明》舉例,本文講了一個人和一個機器人爬山的故事,所以爬山的動機——“為什么要來爬山?”——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當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時,大多會感受到這種“動機”,但卻不敢確定。沒關系,因為好的文章或有心的作者,一般都會給這種動機埋下伏筆,或者是讓這種“動機”不時地出現(xiàn)一下。
以《黎明》來看,文中三次出現(xiàn)了“動機”。分別是三、四、五部分中,柴虎和機器人談到有關“意義”的問題。
第一次,機器人由“人生的意義”引出柴虎“爬山的意義”再落到“此次登珠峰的意義”,這是中心思想的雛形,這時的中心思想還是一個小苗苗,不夠明顯。
第二次,柴虎臨死時,跟機器人說:“我的意義,就是你的?!边@是把意義進行了一次升華,把“意義”的大旗由柴虎手中交給了機器人。已經很明顯告訴我們,通篇文章都是圍繞著“登頂?shù)囊饬x”來展開的。
第三次,機器人登頂后,把黑云踩在腳下,把黎明告訴全人類,把自己的“人類部分”——心臟——沐浴在陽光中。這一系列的做法,就是“意義”的答案。
因為前文一直再提“登頂?shù)囊饬x”,那這個意義是什么呢?最后部分答案揭曉,這一系列的動作,就是意義的本體了。
好的,講到這里,或許有些同學已經明白,有的同學還是會比較模糊。也許會問:為什么這篇文章不是表達一種“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向往”呢?
我教給大家一個小竅門。對于個體而言,向往美好生活,懷揣一種夢想,那就是他的意義所在??蓪τ谝蝗喝?、整個人類而言,那就是一種人性或精神的傳承了。特別是往往有些人做的事情,與自己的生活理念發(fā)生矛盾沖突的時候,那這后面就會更有一種別樣的“意義”在促使他這么做。
以《黎明》為例,在第三部分,柴虎說他以往登山的意義是征服高山。但當機器人問他這次登山的意義是什么的時候,他閉口不言。為什么?因為這次登山的意義不是他的本意,而是為了整個人類而登山。
然而登上山頂,看到黎明,對于整個人類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
《黎明》里面有提到故事的背景,人類已經一百多年沒看到過日出了,將近兩三代人都是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而且還不知道這種情況會持續(xù)多久。
正如文中所說:放眼望去,所有通往峰頂?shù)穆窂蕉急浑[沒在風雪中,只有一條黑褐色的山脊,直直插入黑云深處,看不到盡頭。
“看不到盡頭”是人類的普遍情緒。一個持續(xù)這么久的巨型自然災害,會消磨人類的求生欲,人類精神受到摧殘,人類延續(xù)面臨崩潰。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柴虎——這名登山家,這名曾經戰(zhàn)勝過許多自然困難而取得勝利的英雄,才會去向擺在人類面前最大的自然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
如果柴虎成功了,那么意味著人類也有可能成功,人類也就看到戰(zhàn)勝自然的希望,人類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就會增強,才能保證人類的物種延續(xù)。
這是一種人性的勝利。這才是我要表達的主題。而不僅僅是“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向往”。
好,那我概括一下本文中心思想:
《黎明》通過對一名登山家柴虎和他的助手機器人,在惡劣自然環(huán)境下挑戰(zhàn)珠峰,而最終取得成功的詳細描寫,從而表達出人類能夠戰(zhàn)勝自然災害、“人定勝天”的一種精神傳承。
至此,關于我的科幻小說《黎明》的解讀告一段落。祝各位同學能夠在語文的學習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如果你們在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中遇到任何困難,也可以聯(lián)系我,我必將傾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