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應試教育的功利性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為了規(guī)避應試教育弊端和功利思想,當前教育應該采取的變革措施,為提升教育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從而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
當今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創(chuàng)新性社會時期,功利性的應試教育弊端凸顯。如何變革應試教育弊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的功利性
第一,弄虛作假成風。應試教育導致了教育規(guī)律和利潤最大化目標之間出現了背離,這種情況下,多數辦學者會追求功利利益而舍棄辦學規(guī)律,弄虛作假之風在功利目標的指引下自然蔚然成風。從我國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學生通過參加創(chuàng)新競賽和奧賽等比賽是獲得功利最為直接的一種方法和途徑。但是我們卻忽視了這行競賽創(chuàng)辦之初的根本目標是要挖掘在某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人才,從而實現人才的針對性培養(yǎng)和教育的多元化發(fā)展,一些學生力求通過這些競賽來獲得高考加分或者報送名校的機會,使得這些競賽完全喪失初衷和本心,淪落為弄虛作假的手段。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fā)現,一方面一些比賽中存在著暗箱操作之嫌,另一方面學生上交的科技作品和創(chuàng)新作品也大多不是獨立完成的。
第二,扼殺人性。應試教育和極端功利主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國地方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教育部門通過指標的形式來考核教育的成果和進行教育的管理,判斷學校的優(yōu)劣和知名度時僅僅以升學率作為參考指標。這種考核方式看似簡單,但是卻透露出極其嚴重的功利思想。學校僅僅教導學生考試大綱上的知識和內容,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提升學生的分數和成績上。這種趨勢使得國家的教育方針流于形式,教育系統(tǒng)制定的課程結構變得零散不堪。部分地區(qū)從小學開始就以高考為目標進行教學,有的學校甚至根本不開設和高考無關的課程,如此的教育體制使得孩子變得老氣橫秋,在教育中積累了不該有的痛苦、無知和反抗情緒,難以形成生存賴以為繼的素質和能力。在被大量的作業(yè)壓得透不過氣的情況下,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都被扼殺。
第三,價值觀迷失。中國教育的功利化直接導致了學生價值觀的迷失。教育功利化導致教師將重點放在了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提升學生考試分數上,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獲得想要獲得的政治資本和利益資本。一些學校為了所謂的好學生上演爭搶大戰(zhàn),在實際教學中也僅僅表彰那些考試成績好的,學習進步突出的。學校這樣的價值觀宣傳使得學生們意識到只有學習成績好,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只有考上了重點大學,他們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第四,教育價值扭曲。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是縱觀中國千年來的教育,教育不僅沒有實現讓人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更是逐步走上功利化的道路,只能說教育的價值被扭曲和異化了。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我們對教育的追求都是功利化的,而不是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更加全面發(fā)展。中國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是教育功利化的直接體現和表達,以這樣的態(tài)度去看待教育,那么辦教育的人自然想方設法滿足求學者如此的私欲。從總體上來看,教育依然是一種政治的附庸和擁躉。
二、轉變應試教育弊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第一,要樹立提升學生素質的教育理念。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學習不僅僅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存在的,更多的是一種實現發(fā)展的手段和途徑,由此可見發(fā)展才是目的。所以學生需要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素質和能力,這種素質和能力應當涵蓋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個性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習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應該蘊含在教育的過程中,所以教育者需要樹立提升學生素質為主的教學理念,意識到素質培養(yǎng)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另一方面則可以將課堂教學和素質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良好的教學理念可以在應試教育中提升素質也可以在素質教育中科學地實施應試教育。所以,教師首先應該擺脫以分數為唯一的羈絆,善于學習和思考,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采取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的方式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將培養(yǎng)快樂樂觀的人作為終極教育目標。
第二,構建有利于學生素養(yǎng)提升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目標決定了教育的方式,應試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的人才,其以提升學生的素質為主導,力求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升。從應試教育層面來看,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考試素質,在內容上應該包括辯證看待考試的態(tài)度,考前、考中、考后的心理素質調試,創(chuàng)造性解題和應對的能力。應試教育中的考試應該促進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使得學生在應試教育下依然能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領悟和道德判斷的能力。如果僅僅以成績論英雄的話,那么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失去思考的習慣和管理時間的能力,最終成為盲目跟隨考試的人。
第三,教師要培養(yǎng)自身素質培養(yǎng)的角色。應試教育中很多功利性思想的出現都源于教育方式的失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要讓學生從當前的教育方式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自己學習。教育者要轉變自身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使其參與到生活中來,自主思考、調節(jié)學習。教師除了要教導學生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去體會生活、理解社會,學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不論學生的成績好壞、家庭優(yōu)劣,都一視同仁,這才是當代教師要有的風骨。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