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英國廣播電視總局BBC播出了名為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s (我們的孩子夠不夠強?中式教學在英國)的紀錄片。該紀錄片邀請5位中國教師前往英國漢普郡一所中學,采用中式教學方法,對50名英國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該紀錄片一經(jīng)播出就在中英兩國引發(fā)一系列關于教育的討論。有英國人表示,英式教育導致孩子不尊重權威,自由散漫,應該引進中式嚴格的教育。也有人表示中式的高強度填鴨式教學并不適合人口相對較少的英國,因為英國的升學、工作競爭沒有中國大。而在中國方面,一些人表示想要快速的掌握知識,中式教育是比較高效的模式。但也有人表示,紀錄片中體現(xiàn)出的師生矛盾,也正是當前我國教育所面臨的矛盾。隨著師資力量的提高,教學理念的轉變,中式教育應該繼續(xù)借鑒西方如英國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本位”,適當降低學習強度。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對中國的教育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實驗和探究,但在過去的改革中,更多的是中國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認為西方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更為先進。英國的此次教學實驗,不僅僅是英國方面對教學方式新的嘗試,更給中國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角度,以跨文化視角,文化對比等方面對教學理念,教學管理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Chinese School的實驗內容及其依據(jù)
1.實驗依據(jù)
進行此次試驗的校長Neil Strowger表示,實施這次試驗的初衷是,中國學生將成為英國學生今后求職的有力競爭對手,他希望借此機會研究中國學生表現(xiàn)突出的原因,以及這種發(fā)方法能否被運用到英國教育中。而他所提到的中國學生的“突出表現(xiàn)”,主要是指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2012年進行的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中國學生的表現(xiàn)。這次測試中,中國上海學生的數(shù)學、閱讀和科學在所有65個參賽國家(地區(qū))中名列第一,而英國學生數(shù)學成績僅排名第26。觀察歷屆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結果也不難發(fā)現(xiàn),英國從未有過奪冠經(jīng)歷。這使得英國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數(shù)學教學成為討論熱點,甚至受到抨擊。同時,中式教學也迅速成為英國學者們的研究課題。Chinese School就是在此基礎上所做的研究嘗試。
2.研究內容
5位中國教師對50名13-14歲英國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四周教學之后,他們將與同級別的英國學生進行中文、科學、數(shù)學考試對比。期間,英國學生的作息時間、課程安排、班級規(guī)格,甚至校服、早操、升旗儀式都完全參照中國學校的模式進行。學生分別進行語文、數(shù)學、體育、思想品德等課程的學習。依照中國模式,教師強調紀律性,組織性,重視集體主義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及學生間的競爭。
二、實驗結果
1.成績對比
經(jīng)過四周的教學實驗,參加中式教育的50名學生與英國同級別Year 9(相當于中國初三)的學生中文、科學、數(shù)學的考試平均成績如下:
中文(普通話)數(shù)學科學
中式教育46.8867.7458.33
英式教育34.4654.8450
均分差額12.4212.98.33
另外,在體育考試中,參加試驗的50名學生,24名通過,26名不及格。但此項成績并不計入對比內容,僅為中式教育的必考科目。
從成績方面來看,短短為期四周的教學實驗結果,中方成績完勝英方。中式教育在中文、數(shù)學及科學考試的平均分分別高出英方12.42分、12.9分和8.33分。
數(shù)學方面,參加此次試驗的XXX老師表示,若在中國,這個成績并不理想。
科學方面,雖然考前老師對考試結果表示出極大的憂慮,但最終成績仍然高出英方。
2.管理者的看法
英方校長Strowger表示,盡管中式教育的考試成績全面高于英式教育,但付出的代價是每天12個小時左右的學習,這個時長遠遠超出英國教育模式,學習強度大,學生壓力大,“在我看來這不像是學習,更像是蹲監(jiān)獄…我們是否要讓孩子們接受這樣的‘教育’呢?”他同時也提出,這種教育模式更適合于基礎好,學習積極性強的學生,但這類學生無關教育模式,因為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和好的學習方法。
Strowger同時肯定中式教育下教師的權威性,“這是我們應當學習借鑒的”。但筆者認為,教師的權威性是通過多種理念滲透傳達的,這與中國文化有深厚的關系。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即集體主義思想,這與西方的個體主義思想是矛盾的,如何在個人主義思潮國家建立教師的權威,將是可研究的新課題。
3.學生的感受
參加試驗的一位學生提出,中式教學中,老師將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我只需要抄寫做筆記就好了,抄啊抄啊的我就明白了!”復習過程中也有學生表示,“所有的知識點老師都幫我們歸納在筆記本上,我只需要看我的筆記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學生認為中式教育過于刻板,教師沒有引導他們思考,也不重視他們的提問,課堂過于沉悶。當他們盡全力取得進步時,教師也并不會給予過多的肯定。這與他們的學習習慣有沖突并感到沮喪:“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實現(xiàn)老師的期望,我已經(jīng)盡力了,但您還是說‘我需要更努力,我可以做的更好’,可在我看來我已經(jīng)做到最好了”。
4.中方教師看法
盡管媒體著墨宣揚中國教師與英國“熊孩子”在課堂管理中的種種沖突,但中國教師稱,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英國的學生的普遍特點是:“愛思考,愛表達”。課外作業(yè)方面,他們的閱讀類較多,活動性課程也多,但所學知識不深,偏研究性和思考性?!皩W生演講、回答問題積極,不把考大學當成目標,而是要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中國教師同時也表示,我們的教學方式刻板,只適用于一部分學生的教學,對于并不適應這種方式的學生,我們需要借鑒英方的方式,教學更加多樣化,管理更加靈活,才能真正的讓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Chinese School的啟發(fā)
研究者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名一線教師,在觀看此紀錄片的過程中,注意到英國學生的很多特征與我院學生有相似之處。例如:學生并不認為教師是必須尊重的權威;課堂活躍;自控力相對較弱;對填鴨式教學并不適應甚至出現(xiàn)抵觸情緒。這些問題,嚴重的狀況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由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對以我院為例,對高職學生課堂管理問題,從跨文化的角度進行新的研究,借鑒BBC紀錄片,研究由此延伸的中式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借鑒英式的管理方式,中西結合,并有針對性的對我院課堂管理進行調整,希望能為我院的教學管理提出新思路。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2016年度院級課題論文,課題編號2016102Y。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