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提升,國民對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對健康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2016年6月,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通知要求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為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開展體育運動的需求,促進體育產業(yè)和體育事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國家體育總局印發(fā)《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辦法》。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高職院校評估的持續(xù)進行,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如何系統(tǒng)的、科學的建設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設施,成為我們不得不重視的課題。
一、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建設現(xiàn)狀
1、體育場館設施的類別
高職院校區(qū)別于一般大學的特殊性在于,培養(yǎng)的學生主要是技術性人才,很多學校為了突出學校的特色教學,突顯優(yōu)秀專業(yè),在專業(yè)課程的建設上投入巨大,這就意味著體育課程這類基礎課程所能得到的預算一減再減,導致了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及其配套設施建設的停滯不前,有很多體育類賽事不能承辦。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主要以田徑場為主,籃球場為輔,乒乓球臺再次的排列順序,個別體育課程開展的比較好的學校還有一棟體育館,體育館一般為籃球館和體操館。通過調查表明,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大多不夠齊備,或者過于老化,剛剛能夠滿足學校最基礎體育課程的學習。甚至由于國家對學校設施的評估要求,很多學校為了撐門面,過評估,“借用”或者“租用”體育場館,這樣的體育場館設施,根本無法用于課程教學中,更不要說學生、老師或者社會健身愛好者進行課外的體育活動。
2、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現(xiàn)狀
研究表明,學校體育設施是我國面積最大、地理位置最好,占全國體育設施的66%之多,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之前,學校體育設施只負責學校內部的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利用率低下,在意見發(fā)布后,由于種種困難,利用率低下的情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體育場館建設的必要性研究
1學校的根本在于學生,學校想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必須依靠學生,體育運動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改善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社交活動的途徑必將受到每一個學生的歡迎,所以,配套的體育設施齊備,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至關重要。
2當今社會是信息劃時代,項目化課程在每一所院校如火如荼的開展,體育課程改革在保留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前提下,更應該加入新興技術。項目化課程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是配套設施的齊備。
3、在全民健身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對體育運動的越來越重視,體育在國民生活的比重越來越大,作為培養(yǎng)祖國后備人才的基地,學校更不能只重視文化知識,而忽略身體素質的鍛煉,我們必須緊跟國家政策。
三、體育場館設施建設
1、從經濟學的視角下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研究
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如何做到事半功倍,首先,就地取材,原則上開發(fā)利用學校利用率低,或者棄用的場地器材資源。盡量用現(xiàn)有的資源打造能夠滿足項目化體育課程的資源。其次,開發(fā)新場地是要多方考慮各種因素,比如場地與場地之間的距離,器材管理室與運動場地之間的距離,拒絕浪費資源。第三,一場多用,比如,室外排球場和羽毛球就可以互相轉換,室內籃球場在空閑時可以用做健美操和體育舞蹈的訓練場地。同時,學校應該多渠道、多方面的籌備體育經費,加強校企合作,利用學校的場地和師資資源,進行社會服務,最大限度的爭取社會單位的支持,為全民健身打好基礎。部分場館有償開放,獲得的報酬用作管理支出和場館維護。
2、從信息化的視角下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研究
將體育課程項目化,首先必須信息化,按功能,將體育課程分為基礎類和專業(yè)類兩大類,基礎類大致分為力量、耐力、速度、柔韌、靈敏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專業(yè)類大致分為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wǎng)球、田徑、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等。以專業(yè)類健美操為例,室內場館配備鏡子和地板是基礎設施,多媒體是信息化設施,這樣方便進行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同時信息化課程能夠讓學生最快的接觸新知識。通過信息化管理,我們可以拓展體育場館的用處,承接高端體育賽事、大大提高了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例如,現(xiàn)在很多的籃球比賽都是電子計時,時間顯示在大屏幕上,有計算機統(tǒng)一控制,避免人工出錯。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在全民健身的大環(huán)境下,在信息一體化時代下,高職院校的體育將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機遇,我們只有時時創(chuàng)新,積極進步才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