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會終身受益的。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歷程,作為老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應該時時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容易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浪費時間,降低學習效率。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要從小抓起,其主要的引導者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音量適度、儀表大方,刻不容緩。
積極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是英語學習所必需的。從心理學、生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學生年齡小,較之高年級學生心理障礙和怕羞感少。這正是培養(yǎng)大膽開口講英語的有利條件之一。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教材為“說”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選內(nèi)容均來源于學生為學生所熟悉的學習及日常生活。教材具有科學性、趣味性、親近性、實用性,為廣大師生所歡迎。這是培養(yǎng)大膽開口講英語的又一個有利條件。因此,教師得抓住時機,充分運用教材,從起始年級,培養(yǎng)學生良好地說的習慣。
首先,教師應十分注意發(fā)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古人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苯處?要用“師愛”去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師生感情雙向交流,密切師生關系,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怕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開創(chuàng)敢講英語、爭講英語、愛講英語的局面。同時,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優(yōu)化教學方法,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圖片、實物、玩具、幻燈、投影、錄像 、錄音、指套、木偶等等)創(chuàng)設情景,寓教于樂,讓學生身置語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口練說,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說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等。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因此,教師要從課內(nèi)到課外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機會。如:組織語言游戲、競賽,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興趣小組,排演英語文娛節(jié)目,舉辦英語班會等,強調(diào)師生間同學間用英語問候,要求學生把所學英語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小紅花”、“小紅星”獎勵等等。以此造成說英語的氛圍,激勵學生多開口說英語 。要做到人人大膽開口說英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因各人的氣質(zhì)、性格不同,參與開口講英語的程度也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那些存在怕說、膽小、缺乏自信心的學生。
再次,增強其說英語的自信心。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一個人學習成功的次數(shù)越多,他的學習自信心就越強。學習成功是建立在學習自信心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要幫助這些學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礙,要多給予鼓勵和表揚,肯定其點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進步,進行個別耐心具體的輔導 ,設個坡度,扶著前進,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讓他們在口語訓練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歡樂,以增強其說英語的自信心,激起其說英語的內(nèi)心欲望。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建議“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彼詫W生在講英語時,教師最好別去打斷,應允許學生暫時存在某些語言錯誤,待講完后,教師再指出并糾正。這樣做,不干擾學生說話的思路、意念表達,不挫傷其說話積極性,又能幫助其提高言語水平。在大膽開口講英語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講話音量適度、儀表大方。
第三、結合課文聽說同步
將聽說訓練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也是抓好聽說教學的重要手段。教材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材料,并有配套的聽力跟讀磁帶,教師要堅持讓學生先聽錄音,然后根據(jù)所聽內(nèi)容回答問題。教師的提問方式包括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內(nèi)容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這樣會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參與進來,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的目的。講課文時,教師不僅要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還要力圖使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準確規(guī)范,富有表現(xiàn)力。
新材料聽完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簡要復述,具體做法是:學生聽完新材料后用自己的話把所聽到的內(nèi)容說出來,由一兩句開始,循序漸進。如果學生一遍復述不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聽幾遍。學生剛開始練習時因語言表達能力、技巧等原因,復述往往接近于背誦,但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后,就會慢慢放開,對所背誦的知識由“死”到“活”,靈活運用。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改變句子結構,刪去一些過難的句子,學生也可以將長段縮短,僅復述新材料的大意或內(nèi)容提要。這種方法既能訓練學生的聽力,又能訓練其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可以說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最后,大膽開口說英語、音量適度、儀表大方。三年級始學英語,要求學生大聲講英語,隨著年級的升高,要求學生根據(jù)不同場合,調(diào)整自己的音量大小,聲音高低。對于活動、小組操練宜輕聲些,班上發(fā)言得響亮些,讓全班同學都能聽到。有的學生急于發(fā)言,在連續(xù)說英語時,停頓過長,還常加“嗯”。“啊”等不良語言習慣。此時,教師要注意多留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要求先想后說,想好再說。必要時,給予學生及時鼓勵和第二次發(fā)言的機會。
另外,教師要提請學生注意,說話時不要低著頭,或眼望天花板,或視窗外,要面對聽者,舉止要自然,不拘束。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yǎng)。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大膽開口說英語、音量適度、儀表大方,從小養(yǎng)成良好得說的習慣。美圍心理學家詹姆七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币胱屆恳粋€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我們一定要下大力氣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