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應注重“語文味”,精心設計,扎實落實。但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jié)合,不能一味地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讓課堂呈現(xiàn)“虛假的熱鬧”。
【關鍵詞】“語文味”;知識性;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內(nèi)容簡介
《新課標》倡導“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本課基于對此的理解,有了如下的設計和反思。
《撈月亮》是鄂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八單元的第23課。這篇課文講的是一群猴子在井里看到月亮的倒影,以為月亮掉到井里去了,所以想把它們撈上來,卻發(fā)現(xiàn)月亮仍然掛在天上的故事。本節(jié)課是第一課時,在醞釀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始終以“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jié)合”為原則,目的在于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活潑有趣又學有所獲的狀態(tài)?;诖?,我的教學設計內(nèi)容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1.導入。2.初讀課文,字詞過關。第二板塊:1.再讀課文,梳理文章主要內(nèi)容。2.精講第1、2自然段。第三板塊:生字講練。
第一板塊中,我設計了兩個游戲環(huán)節(jié)激趣。第一個游戲“撈月亮”,主要是檢查一類生字的識記情況。第二個游戲“找朋友”是為了檢查二類字的認讀情況。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我都采取了生字歸類的方式,讓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認讀。把需要重點提示的前后鼻音、翹舌音都標注出來,以引起學生重視。
第二板塊中,我創(chuàng)設了貼近孩子們生活的情境,采取隨文釋詞和分角色演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跑”和“附近”兩個詞語時,我從生活出發(fā),用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方式來講解,孩子們很快就能夠領會,并且學會了遷移運用。在演讀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提醒孩子們要注意表情、動作和語氣。這樣既加強了他們的印象,同時也避免了演讀變成沒有“語文味”的空洞表演。
第三板塊中,我采取了五個步驟來教寫生字。1.認讀。2.識記。3.師范寫。4.生臨寫。5.點評。其中,識記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孩子們調(diào)動平時的知識儲備,“巧”記漢字。點評部分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孩子們的印象,使他們掌握正確書寫的方法。
整節(jié)課的設計初衷是讓孩子們在“讀”中思考,在“演”中領悟。反思本課的教學,基本上達到了以上目的,但仔細研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故在此詳細分析,為呈現(xiàn)更完美的課程做準備。
二、課堂亮點呈現(xiàn)
本節(jié)課經(jīng)過了三次磨課,在教研組各位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呈現(xiàn)出了良好的狀態(tài)。細觀本堂課,我覺得自己有些地方的處理還比較恰當。列舉如下:
(一)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本節(jié)課教學結(jié)構完整,層次清晰。作為第一課時,從生字詞教學到句子教學,再到生字的書寫,整個過程清晰流暢,時間把握比較到位。
(二)在多樣化的朗讀中增強學生語感
首先是讀。我采取了指生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男女生讀、表演讀的方式,既做到了面向全體,也能夠調(diào)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們在反復、多樣化的朗讀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語感。
(三)教學過程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反復斟酌試教,選擇盡量用指向性明確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使學生逐步感受到文章中重點詞句的意思,也能夠拓展延伸到生活中來。
(四)知識性與趣味性相融合,體現(xiàn)教學的“語文味”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游戲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每只猴子的樣子時,還設計了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興味盎然,樂在其中。并且,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一個地方是,我提醒孩子們要注意猴子們的動作和表情,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讀,而不僅僅是流于表面的熱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在趣味學習中把握語文知識,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
三、問題發(fā)現(xiàn)
(一)課堂應變能力需要提高
在課堂生成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突發(fā)狀況,由于不在我的設計范圍內(nèi),所以我的反應不夠靈活,導致自己的教學過程不夠流暢。比如最開始進行“課題質(zhì)疑”時,我問孩子們:“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結(jié)果有個孩子由于提前預習了,就說:“我想知道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是怎么撈月亮的?!蔽耶敃r沒反應過來,所以就這么說:“她一下子就找出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真棒!其實啊,你是想問,是誰想撈月亮,對嗎?”這個地方我覺得自己的總結(jié)有些畫蛇添足。既然孩子已經(jīng)把課文的主人公找出來了,我應該趁機板書出來。這也是“語文味”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這方面的應變能力需要培養(yǎng)。
(二)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優(yōu)美
課前,我反復斟酌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句話的銜接語,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回答往往不盡如我意。所以我的評價語有時候顯得比較啰唆,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當盡量避免。孩子們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有些課堂生成的答案不在我的預設內(nèi),但非常有創(chuàng)意,而我的評價語過于蒼白簡單,沒有針對性,這一點也需要在平時的課程中反復錘煉。
(三)教學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結(jié)束后,我重新觀看了自己的課程錄像,發(fā)現(xiàn)自己在生字詞教學過程中,點同一個人回答問題的頻率過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是基于課程容量的考慮;另一方面,就是擔心孩子由于不會而沉默。有位老師跟我說,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使沒舉手的孩子也要點。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改進。即使某個孩子不會回答,也要引導他找到答案,寧可慢一點,也要保證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
(四)生字教學層次不夠清晰
在生字教學的過程中,我雖然強調(diào)了學寫生字的幾個步驟,但時間安排極不合理。最后留了十分鐘講生字,卻把其中的六分鐘花在識記上,練寫只花了三分鐘,并沒有做到讓學生充分練寫。
(五)信息技術素養(yǎng)亟須提升
由于對錄播室的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不會使用展示臺,導致最后的生字展示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狀況。這警示我以后在講課之前,要充分考慮客觀條件,不可忽視任何一個細節(jié)。
四、改進策略
(一)苦練基本功
本次課程之前,已經(jīng)充分練習了板書,但實際課程中,板書卻寫得不盡如人意。我想,還是基本功訓練不到位的緣故。所以,接下來的目標是要堅持每天認真寫板書,認真練習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
(二)錘煉教學用語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說話之前先思考,思路要清晰,條理要清楚。尤其是對學生的評價用語,一定要準確且簡潔,不可啰唆。
(三)一課一反思
平時的課程中,要做到課前精心設計,課中全面把握,課后及時反思。反思是促使人成長的最好途徑。不管是口頭反思還是文字記錄,一定要對自己的課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判斷,做得好的繼續(xù)沿用,做得不好的及時改正,避免下次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
(四)虛心學習教法
積極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有經(jīng)驗的教師熟悉整個課堂的流程,會站在一定的高度來指導課程,讓整個課堂的思路更清晰,目標呈現(xiàn)的效果更好。所以,虛心學習也是幫助自己成長蛻變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五)課前設計多動腦筋
在教學一篇課文之前,要先研讀教參,還要動腦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總結(jié)
在設計這一堂課時,有個老師對我說,不能把比賽課當成表演課來上,落腳點要在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上。所以,如果有表演,就一定要體現(xiàn)出表演的“語文味”來。這個觀點引起了我的重視。小學低段語文的課堂,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分角色去表演朗讀也是經(jīng)常需要的。如何平衡“演”與“學”之間的關系呢?我覺得“語文味”是很重要的。個人認為,小學低段語文的“語文味”指的是語文的語言美和人文性。教師應該注重在引導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生命體驗。而體驗的途徑之一就是各種形式的演讀。在演讀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的含義,并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的表演是帶有學生自己的體驗在里面的,而不是空洞的、虛假的熱鬧。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并且也只是我的拙見。我想,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和思考,我以后應該會專門寫一篇關于“語文味”的文章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甘媛,女,1989年生,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現(xiàn)為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qū)第一小學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