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物質載體,是課程理念、目標與內(nèi)容的具體直觀呈現(xiàn),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媒介和民族文化載體。本文采用板塊分析法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各個板塊進行分析,了解各板塊內(nèi)容、類型、形式、取向和目標,做出評價和使用建議,以及在教學中合理使用教材,貫徹高中語文課程理念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板塊分析;使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屬于模塊型教材,包括“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板塊。“閱讀鑒賞”包括:情節(jié)與語言(小說二),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融會貫通(文藝學論文),概括與歸納(自然科學論文)。共十三篇選文,有五篇略讀課文,其余均為精讀課文?!氨磉_交流”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的更高要求進行訓練,寫作專題分別是: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錘煉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注重創(chuàng)新學習寫得新穎??谡Z交際專題為訪談?!笆崂硖骄俊痹O計的專題為: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有趣的語言翻譯。“名著導讀”介紹了《三國演義》和《堂吉訶德》。
二、板塊分析
(一)“閱讀鑒賞”板塊分析
“閱讀鑒賞”是教材的主體。閱讀課文,以名家名篇為主。課文按單元編排,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側重點不同。第一個單元主要學習小說,包括《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施耐庵)、《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邊城》(沈從文)。其中《邊城》為略讀課文。學習時,要注意把握主題,理解情感,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三個方面去進行分析。
第二單元學習古代抒情散文,包括《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滕王閣序》(王勃)、《逍遙游》(莊周)、《陳情表》(李密)。這些選文時代不同,文體不一,所抒發(fā)的感情也各有不同。以上篇章都是古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要悉心體會,領略不同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
第三單元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包括《咬文嚼字》(朱光潛)、《說“木葉”》(林庚)、《談中國詩》(錢鐘書)。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或者評論某種美學現(xiàn)象,都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思路并啟發(fā)我們?nèi)ヌ接懩承﹩栴},加深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
第四單元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包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為生物的社會》(劉易斯·托馬斯)、《宇宙的未來》(史蒂芬·霍金)。這些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自然科學中某一領域的知識,闡述一種科學理念和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
(二)“表達交流”板塊
“表達交流”板塊屬技能訓練型(知識、活動專題),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個部分,側重學生知識、技能和思維訓練。這冊書中的寫作部分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作專題分別是:“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中建議議論文說理要說那些別人沒有說過或沒有說得透徹的道理,可以總結前人經(jīng)驗,用以小見大、比較鑒別等幾種方法。“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要求文章的內(nèi)容豐富,用細節(jié)描寫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板憻捤枷雽W習寫得有文采”要求在準確表達內(nèi)容的前提下,要注意詞語、句式、修辭,使文句有意蘊。“注重創(chuàng)新學習寫得新穎”中提出文章的創(chuàng)新大致包括立意新、題材新、形式新。
口語交際專題為訪談。訪談是口語交際中比較高的一種形式,一次成功的訪談要有充分的準備、友好的談話氛圍、相關的記錄、事后的訪談整理。
(三)“梳理探究”板塊
“梳理探究”板塊屬技能訓練型(知識、經(jīng)典專題),這個板塊相較于必修前四個板塊,對語言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的專題為:“文言詞語和句式”里介紹了文言的相關知識,實詞方面講了一詞多義等;虛詞數(shù)量較少,但卻不易掌握,另外還講了幾種常用句式。“古代文化常識”里介紹了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紀年計時、姓名字號、禮儀制度等,有利于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有趣的語言翻譯”通過翻譯各個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翻譯不僅要學好外語,而且要學好本民族的語言,好的翻譯要達到“信、達、雅”三個標準。
(四)“名著導讀”板塊
“名著導讀”屬技能訓練型(知識、經(jīng)典專題),本冊書里介紹了《三國演義》和《堂吉訶德》兩部作品。歷史演義小說是我國小說史上一個重要的門類,《三國演義》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選擇它作為必修五中中國名著的導讀范本,則是很有價值的。小說記敘了魏、蜀、吳三國形成的歷史,用宏大的全景式敘事方式,展現(xiàn)了紛繁的歷史背景,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各路英雄豪杰,以及數(shù)不勝數(shù)、斗智斗勇的故事。全書主次分明、脈絡清晰,為后來的歷史演義小說提供了借鑒。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大師塞萬提斯的巨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作者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和變數(shù)的時代,他戲劇性的人生經(jīng)歷,助他寫成了這部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一方面脫離現(xiàn)實、模仿游俠的生活,一方面心地善良、立志鏟除惡人,作品充滿了荒誕性的喜劇感和能催人“含淚的笑”的悲劇感,因此《堂吉訶德》作為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之作,對世界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結論與建議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編排合理,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性質、特點、理念,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各個板塊有所側重又相互聯(lián)系,體現(xiàn)教材知識的連貫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充分發(fā)揮教材傳遞知識的作用;二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袁行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曹艷珍,女,1993年生,延安大學學科語文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