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地位舉足輕重。本文在筆者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參考了相關資料,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學生的課堂閱讀、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掌握閱讀教學的方法與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等六個方面,探討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層面,都在強調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學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學生的閱讀非常重視。因為眾所周知,提高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掌握不了科學方法,仍然以講授為主,阻礙學生閱讀潛力的挖掘,達不到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通過實踐,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夠愛上閱讀,主動閱讀。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專心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使孩子終身受益。首先,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找到孩子喜歡的書,讓孩子對書產生好感,這需要教師根據孩子的情況精心挑選。其次,不能對孩子的閱讀管得太死,缺乏耐心、坐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不能給予孩子過分的要求,如果孩子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也不要去苛責。再次,給孩子創(chuàng)造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廣泛閱讀的興趣,沒有必要完全按照書單推薦閱讀。另外,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不能完全依賴教師,還要與家長相互配合。如鼓勵親子閱讀,讓孩子的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做孩子閱讀的榜樣,這就是所謂的身教勝于言教,有熱愛讀書的家長,必然會培養(yǎng)出喜歡讀書的孩子。
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閱讀興趣,就不需要教師和家長操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呢?首先,可以采取意念調動法,教師在給學生推薦書目時,可以給學生講前部分內容,故事結尾懸而未知,讓學生產生一種好奇心理,才能主動去尋找答案,自然就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其次,可以采取電視、視頻輔助法,讓學生根據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閱讀相關的書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次,可以給孩子講故事的大意,再讓孩子詳細閱讀,比如《魯濱孫漂流記》,教師只講故事梗概,讓學生產生興趣,這樣學生就自然想著去閱讀。再比如給孩子講《水滸傳》里的幾個經典故事,讓學生對《水滸傳》里的人物產生興趣,學生回去后自然就會閱讀。
三、重視學生的課堂閱讀
關于課堂閱讀教學,教師要有正確的目標和定位。兵法上講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教師的閱讀課堂設計也要依照兵法,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首先,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同體裁的文本內容選擇的方法必然是不同的,如詩歌教學和說明文教學肯定是不一樣的,詩歌教學沒有必要過多講授,主要是讓學生閱讀與感受,說明文的閱讀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其次,教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還要適應學生,畢竟學生才是閱讀的主人。
四、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讀書環(huán)境對孩子的讀書效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會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糟糕的讀書環(huán)境肯定會影響讀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情況把教室布置成好的讀書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如在教室布置小型的“圖書館”,學生可以把自己閱讀過的書送到這個小型“圖書館”供大家交流閱讀,實現資源共享。另外,還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些名言警句,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主要意義,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這樣學生就會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五、掌握閱讀教學的方法與技巧
之前講過,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這也是我們教師閱讀教學的原則,我們一定要抓住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持久性。首先,對學生的閱讀要賞識激勵,通過對學生的激勵,讓學生保持閱讀的熱度,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賞識的眼光,發(fā)現學生的亮點并進行表揚和激勵,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愿望。其次,要采取以身示范的閱讀方法。俗話說:“其身正,不令則行?!睂Υ耍處熋看巫寣W生閱讀的同時也要做好表率,在學生讀書的同時自己也要閱讀,用潛移默化的行為來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再次,對學生可以“以講誘導”,因為孩子不喜歡看書還是因為沒有找到讀書的樂趣,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一種向往,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愛上閱讀。
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重點是教會學生“疑”的意識,因為“疑”才是思維的火花,才能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之中,我們常常說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要鼓勵學生去“疑”?!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如教學《山行》這首詩時,首先就是讓學生初讀感知,想一想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與我們生活中的秋景是否一致,表達了作者什么心情。這樣去讓學生讀悟結合,品味詩里面的優(yōu)美意境。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采取傳統(tǒng)千篇一律的講授方法,要根據體裁選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外閱讀上關鍵是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師永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qū)與對策[J].學周刊,2017(12).
[2]苗國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合作學習的組織及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