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教學形式多元化的今天,“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加強各種渠道的合作和借鑒是一種教育理念上的飛躍?!八街?,可以攻玉”,讓好的經驗像百川匯海,更加博大深厚,讓成功的教學手段像一縷縷春風,吹遍教育的新天地。
【關鍵詞】作文教學;仿寫式;練筆;主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仿寫與抄襲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抄襲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抄襲的作品獲利,而仿寫的核心目的是從范文中摸索出原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思路,從而與自己的寫作思路相結合。因此,可以說仿寫是一種提升自身寫作水平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于學生而言,仿寫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仿寫本質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能夠為原作品賦予新的活力。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練筆巧妙構思
經常動筆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要采用自由練筆與班級統(tǒng)一要求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寫,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不拘形式,可以是日記、讀書心得、散文、詩歌等。不限字數(shù),多則數(shù)千言,少則幾十個字,因情而文,不要為文造情。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方面要結合已經學過的課文知識,另一方面還要結合自己在課外時間進行閱讀的內容。要讓學生認識到,優(yōu)秀的文章其框架就是學生作文的框架,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這個框架進行合理的更改,融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才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能避免套作與抄襲之嫌。
在傳統(tǒng)的作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在寫作中要表達自身的真情實感,這樣的要求體現(xiàn)出了寫作的真諦,但學生受到多種主觀或客觀因素的影響,經常會產生一些錯誤的理解,如將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照搬到作文中,而沒有體現(xiàn)出自身的情感。寫作本是一種抒發(fā)自身感情的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將寫作變成了照相,整篇文章也就缺乏了應有的內涵。真正的好文章應該恰當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新巧的比喻和夸張,虛實相生,讓讀者有思索和回味的余地??v觀我們的語文教材,很多文學作品都用到了“虛”的手法,如朱自清《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月下獨酌》等。這些文章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虛實結合,既是描寫真實存在的事物,又在真實存在的事物中融合了自身的想象,而如果這些詩文只是描述真實存在的事物,而沒有融合自己的想象,這些作品的水平就會一落千丈。
二、由表及里升華主題
現(xiàn)如今,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還存在著“記流水賬”的問題。只是簡單地記錄發(fā)生的事情,記錄某個人的一言一行,其寫作的目的不是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將一件事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至于為什么要記錄這件事,恐怕學生本身也不知道。而這種狀態(tài)下所寫出的文章,更難以讓讀者產生共鳴,也就使得文章本身的質量偏低。即使學生利用自身的文筆寫出了幾個閃光點,也由于文章本身的質量不足而難以提高整篇文章的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講解情感,讓學生明確寫人敘事只是一篇文章的表面,一篇文章之所以優(yōu)秀,使其表達出的思想感情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只有具有飽滿的精神思想,才能夠稱之為好的文章。因此,要穿過表象看本質,通過深入地挖掘事情所蘊含的感情,并將其描述出來,才能夠提升整篇文章的水平。而由于思想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很難直觀感受出來,這也就需要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切身體會,來感受不同事物中蘊含的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所破,徹夜難眠,推己及人地想到飽經戰(zhàn)亂、至今流離失所的廣大人民,抒寫了作者博大的濟世情懷,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點明詩歌主旨。
三、融會貫通自己“描繪”
坐一屋,觀天下;讀一書,曉古今。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其基礎就是文筆要好。文筆并不是指在作文中能夠用多少華麗的辭藻,很多時候華麗的辭藻堆砌也無法提升文章的質量,反而會降低文章的檔次。文筆好就是指能夠通過自身的表述,將一件事物形象地描述出來,并且便于讀者的理解,同時還具有條理性等特點。而想要具有優(yōu)美的文筆,僅靠死讀書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借助別人的語言,豐富自身的文筆。文化本質上就是不斷繼承和發(fā)展的,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有限,其文筆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習別人的好詞好句,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也是仿寫的一個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元素,其仿寫的方法也有不同,并不是每個寫作技巧都能夠直接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因此,要為學生講解不同的寫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文章不至于步入抄襲的地步,從而根據(jù)仿寫的內容,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
因此,作為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本身就有限,想要寫好作文,就更需要廣泛學習他人的寫法,這對于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師作為學生的表率,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多寫,只有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才能夠借鑒其他人的經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好的借鑒者也是個好的受益者。如學習了胡適的《我的母親》和魯迅的《藤野先生》后,我讓學生練筆,題目是《我的父親(母親、老師、朋友)》,要求學生選取幾件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突出人物的品質,并要求學生在習作的最后一段仿寫《我的母親》結尾的三個“如果……”構成的排比句,以此收束全文。再如學習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語言印象最深刻,特別是里面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讓學生覺得生活氣息濃厚,備感親切。我便讓學生以《我愛家鄉(xiāng)的……》為題作文。有個同學寫的《我愛家鄉(xiāng)的米茶》,文章妙用方言:“夏天到了,喝碗媽媽的米茶,只有攏馬安逸噠(只有那么舒服了)”,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
在教育教學形式多元化的今天,“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加強各種渠道的合作和借鑒是一種教育理念上的飛躍?!八街梢怨ビ瘛?,讓好的經驗像百川匯海,更加博大深厚,讓成功的教學手段像一縷縷春風,吹遍教育的新天地。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