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小說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處于不容忽視的地位,是我國古典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我們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小覷的內容,與此同時,古典小說作品在教材中的安排與我國的課程標準相吻合,對于學生良好品格的塑造、獨特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古典小說;教學意義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經典古典小說閱讀是高中必修課,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同時也是古圣先賢優(yōu)秀的智慧結晶,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是陶冶情操、內在人格魅力升華的重要途徑?!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第10條規(guī)定:“高中生應該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在當前改革與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下,古典小說作為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部分,有無與倫比的文化韻味和恒久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每一代人反復咀嚼。因此,高中語文課程應該使課堂變得蘊含古典韻味,使學生受其藝術魅力的感染,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那么,究竟何謂“古典小說”呢?我國古代“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莊子·外物》,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將“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后來,作為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在當下,面對文化傳播的全球性,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方面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社會傳承與反映,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更重要使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
正如倪文錦教授所說:“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由于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人類生存的基本生活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后世所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而歷久彌新?!币虼耍瑢τ诟咧泄诺湫≌f教學我們應該予以高度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應對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本文著眼于整個高中古典小說選文的教學,以古圣先賢的智慧結晶為啟迪,對高中語文古典小說作品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探索。
一、古典小說作品在教學中的地位
中國古代小說總結起來只有兩個系統(tǒng)——文言小說系統(tǒng)和白話小說系統(tǒng)。文言小說系統(tǒng)主要是采用文言的形式,以短小的篇幅、簡單精練的語言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奇聞軼事或者只言片語為人們所稱道。與之相對的是白話小說,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描摹人、事、物三者的情態(tài)。在中國藝術寶庫中它以絕對的優(yōu)勢成為瑰寶,并將其歷代經典作品節(jié)選編至高中語文教材中,供學生學習。
《課程標準》作為國家規(guī)范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在“閱讀與鑒賞”方面明確指出古典小說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是我們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優(yōu)秀的知識寶庫,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博古通今,愈加深入地體會古圣先賢的生活情態(tài),感受他們的民俗民風,使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深刻分析鑒賞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二、古典小說作品的特點及教學意義
古典小說作品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瑰寶,那么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古典小說作品教學的闡述。
(一)古典小說作品的特點
1.思想內容的豐富性、整合性
作為優(yōu)秀古典文學代表的古典小說作品,其思想內容豐富,語言具有高度的整合性,那些被選入高中教材的選篇是其古典文化寶庫中的代表。那么對于古典小說作品內容的豐富性,主要著眼于對文章地理、人文、歷史、社會、倫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等方面的文化傳統(tǒng)系統(tǒng)且全面的描述,強烈的民族精神蘊含其中。古典小說作品可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普通高中教育要面向大眾”理念。由于古典小說作品內容的豐富性,每一個讀者對同一文本的解讀會對所讀內容產生不同的見解,從而聯(lián)系自身對其產生不同的感悟,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因為這個特點,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情境,緊密契合新課標的閱讀教學理念。
再者,古典小說于四大名著而言,其文學體裁方面整合性很強。無論是清代的《紅樓夢》,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是明代的《西游記》,其文章內容的開篇介紹人物、敘述事件、環(huán)境描寫、總結概括以及收束結尾將詩文融入其中。并且國家教育部“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研究”提出,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國學經典、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包括其中,于當下與時俱進。
古典小說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采用了高超的藝術手法集渲染與夸張于一身,在人物形象刻畫、環(huán)境渲染、語言描述方面體現(xiàn)了作品高度的藝術性,作者將作品中的人物上到社會的統(tǒng)治者、下到這個社會中每一個小人物的每一個行為舉止描繪得惟妙惟肖,盡顯每個人之百態(tài)。
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古典小說的節(jié)選篇目作為國學的部分內容,是其優(yōu)秀的作品代表。學生學習的過程亦是模仿的開始,在這一過程中對其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益處,其中藝術手法的精妙處為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素材的積累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并且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經典“注此寫彼,手揮目送”的寫作手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縝密性,提高觀察分析能力,從而使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具有深度和廣度。
2.章回體的文本類型
何謂“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敘事的一種外在體式。其可以溯源至唐宋時期的“說話”藝術,漸趨在元末明初時形成。此時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就是典型的杰出代表。到了明代時,章回體小說基本定型,文章的題材內容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延伸,以《西游記》的問世為代表,隨著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市民階層隊伍的壯大,上至貴族下至普通平民整個社會形成了一股全民皆學問的風俗。我國古代社會的“康乾盛世”說的即此,但是世風日下,文學內容和之前造成了極大的反差,《紅樓夢》的問世將我國古代章回體小說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巔峰。那么章回體小說的特點是什么呢?簡單概括為:分章回對小說進行敘述,每回前用兩句對偶的文字進行標目,稱為“回目”,概括該回的故事內容。每一章回的故事又是相互獨立的,但并不影響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刻畫的完整性。章回體小說節(jié)選部分符合高中教學大綱的要求: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刻畫雖然獨立但又完整統(tǒng)一于整幅篇目。通過老師教學的引導,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典范性、歷史性、穩(wěn)定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特點
選入高中教材的節(jié)選篇目因其語言膾炙人口,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給人無限的緊張感而聞名,同時也是經過前輩們反復教學實踐證明得以實施在教學中的。蘊含豐富藝術價值的古典小說作品,雖被歷代學者、專家反復研究,但并未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其歷史性逐漸消退,相反隨著理論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日益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由此證明,古典小說既符合課標的要求,又滿足學生對知識高度的渴求。
(二)古典小說作品的教學意義
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對學生徜徉在書海中汲取知識的力量,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好的幫助,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對它最好的解讀。
1.積累知識與提高能力
何謂“經典”?即以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入木三分地刻畫每一個場面,將最酣暢淋漓的一面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一方面不僅是對我國傳統(tǒng)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閱讀經典使我們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古人的民風民俗、茶道、服飾、飲食各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受到精神的洗禮。另一方面,古典小說作品哲理豐富,創(chuàng)作手法耐人尋味,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深化自身創(chuàng)作的深度和廣度。
2.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
曹文軒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情感在文學的陶冶下變得富于美感時,他的人格同樣也會很高尚?!弊鳛橐幻Z文老師有義務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帶給我們的審美體驗,并非機械的感悟,成為為學習而學習的工具,那便失去語文自身的情態(tài),我們要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部分內容感知整體,感受文學內在的思想藝術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3.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典小說作品以其思維縝密,邏輯性強,結構嚴謹,恢宏、磅礴的氣勢而為人稱贊,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縝密的思維、批判的意識。在此時高中生以其思維的邏輯性閱讀文學作品內容,深入剖析細致的文化現(xiàn)象,在現(xiàn)象中審視本質。與此同時深入細致地分析,梳理文章脈絡,以及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形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考,沉著應對、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是縝密性思維的表現(xiàn)。任何事物有其兩面性,除了上面提到縝密的思維性,另一方面則是要具備文學的批判性,正所謂在批判中不斷進步。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之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同學們進行相互交流,對選篇中的情節(jié)內容發(fā)表獨到的見解,在批判中使文學作品給予讀者常讀常新的認識,在交流中促進對文本人物的深刻認識。從多角度發(fā)表看法對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的解讀,那么作為經典教學篇目《林黛玉進賈府》,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給大眾留下的最為普遍的印象,通過對這一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剖析,提出屬于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思維的縝密性和批判性也是老師需要具備的,老師在進行教學前首先自身要對文章的脈絡、藝術特色、敘事結構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決不能偏離文章表達的主旨,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發(fā)散性的思維。
三、結論
在我國教學實踐中古典小說作品教學雖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應試知識以及老師與學生對其文本知識在升學壓力下,在教學中變得日漸功利化,使人們對古典文化中的本質內涵日漸淡忘。季羨林曾說過:“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必有其優(yōu)異之處、可傳之處,否則早就已被淘汰掉了?,F(xiàn)在有一些先生總是強調批判,而忽視繼承。我認為,與其說什么‘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矣’,為什么不能說‘立字當頭,破在其中矣’呢?破立次序之差,表現(xiàn)為人們對于批判與繼承的看法,我絕不是說,過去的什么東西是好的,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東西逃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雖然破、立必須結合,不能不結合,但我們今天的任務主要還是立,還是繼承,而不僅僅是破,不僅僅是批判?!泵鎸@種狀態(tài),新時期的老師應該努力做出探索和堅持,只有將古典與現(xiàn)代、物欲與精神相結合,才可以再現(xiàn)“貞觀之治”繁榮昌盛、千古絕倫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4]饒杰騰.相似相續(xù)非斷非?!睹駠鴩慕虒W研究文叢》序[J].語文建設,2016(28).
作者簡介:姜雪,女,1993年生,遼寧朝陽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馳)